<p class="ql-block"> 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俗节日——端午节,走过了浩瀚历史的烟云,传承着一种歌唱民族和爱国诗章的文化气息,在麦黄杏熟,粽叶飘香的时节婉约而来。</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端午节,没有粽子,更没有龙舟,但浓浓的节日味让人回味至今。那贫困而又快乐的时光是我一生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北山人从不叫“端午节”为“端午节”,直接叫“五月五”,“中秋节”也不叫“中秋节”,叫“八月十五”,过“春节”就叫过年。</p><p class="ql-block"> 北山人的端午节也和悲愤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背负血海深仇的伍子胥、孝女曹皒无关。</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于家乡人来说更多的只是一个祈求平安的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学会用花线缠漂亮的五彩粽子,但八岁之前没见过能吃的粽子。</p><p class="ql-block"> 记得第一次吃粽子,是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街上开交流会,我和二哥央得母亲的同意并成功的甩掉大妹走了十里路到张易街道赶交流会,才吃到人生第一口粽子。</p><p class="ql-block"> 在张易小学当厨师的父亲,给了我们每人四角钱。我一手紧紧攥着钱,一手拉着二哥的衣角在摩肩擦踵的人群中窜来窜去,街上东西耀的人眼花缭乱,大小商贩吆喝声此起彼伏,看看那么多想要的东西,再看看手里攥出水的四角钱,年幼的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取舍。</p><p class="ql-block"> 徘徊良久,我决定先用两角钱买一个没吃过的粽子,我慢慢展开粽叶,先露出粽子的一角,然后小心的把粽子放在嘴边,咬了一口,那种甜而不腻,一股粽叶特有的香味在嘴里弥漫开来。</p><p class="ql-block"> 摊贩听说我第一次吃粽子,又递给我一个小蝶让我把粽子全剥开放在碟子里,说粽子配白糖,生活甜如蜜。</p><p class="ql-block"> 洒好白糖,还没尝一下是啥味,馋嘴的二哥在一旁早就按捺不住,他说帮我把糖拌匀,又说尝一小口看甜不甜,等我从他手中夺回来时碟子已见底了。</p><p class="ql-block"> 二哥的四毛钱已经吃了一小碗牛肉,我又舍不得花另外的两毛钱,只好哭几声作罢。</p> <p class="ql-block">参加工作后,当地人有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同事梦雨也曾手把手教我如何包粽子,但我总觉得包粽子过于复杂,包的粽子要么太松,往锅里一放就散,要么绑的太紧,水进不去米又煮不熟。折腾了几次,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p><p class="ql-block">虽不包粽子,但每年还是有粽子可吃的,端午节朋友会送几个过来,虽香糯可口,但怎么也吃不出八岁时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花绳、蒲柳、荷包、甜醅是家乡端午节的标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和其他地方一样,端午节小孩手腕、脚腕、脖子上的花绳是必不可少的。用五种颜色的彩线拧在一起形成一条彩绳,粘上点香草,戴在身上有股淡淡的香味,说是能预防毒虫、蛇的叮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花绳人人都有,但戴荷包可比较和炫耀的因素就很明显了。母亲手拙,家里也没啥材料,又是家里的主要劳力,没时间给我们做荷包的。大姐会从要好的姐妹那里要几个来,分给我和大妹一两个,那是断然不能和别人胸前那一串串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荷包相比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唯一可向小伙伴炫耀的是父亲蒸的糖包。</span></p><p class="ql-block">老家和甘肃交界,有些家里有端午节烙花馍的习俗,把白面馍做成各种形状,再用食用颜料点几个花点点,有的还做成蛤蟆等动物形状。</p><p class="ql-block">从小就在外面和男人一样挣工分的母亲厨艺和她的人生一样粗糙,虽是地道的静宁人,但很少给我们做花馍吃。给学校做饭的父亲倒是厨艺好了许多,父亲会买回来一个羊尾巴,剁碎,拌上炒熟的面及红糖给我们蒸上一屉糖包。这样的糖包要趁热吃,多半也是放不到凉透的!蒸熟后,羊尾巴的肥油和红糖面粉充分融合,呈半流质状态,羊肉的鲜和红糖的香甜相得益彰,油水和糖都是平时最缺的东西,粗粮、土豆、野菜早把肚子里的过春节时积攒下来那点油水刮的所剩无几,可以想象,能可着劲儿的吃这一顿糖包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多么幸福。那种满口流油腻腻甜甜的味道至今都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这天清晨,老家的人们还有采露水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里的季节,总比同纬度其它地方迟上个把半月,农历五月,城里的麦子已经灌浆,家乡的麦子才开始抽穗,豌豆田里也才零星的开了那么几多小花。</p><p class="ql-block"> 田野的各种作物上挂满晶莹的露水,说来也怪,端午节这天的露珠总是特别透亮、饱满。趁露水还没有散去,我们到离家近的田间地头用露水洗洗脸,据说这天的露水有药性,能祛除病痛。</p><p class="ql-block"> 过完端午,家里有壮年劳力的就背上干粮,挎上镰刀南下到陕西一带赶麦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