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镇》 晓虹

绿色当当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省客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河南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湖北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陕西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到上面的照片,你一定会问这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传说中的,一脚踏三省的界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块界碑的位置,就在淅川县荆紫关镇的旁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界碑的西北面,是陕西省。界碑的南面,是湖北省。界碑的东北面,是河南省。中心点位置处,一脚可以踏三省地界,这个非常专业的词汇,恰如其分的描述出这里的特色!当然这个词背后,还包含了很多美丽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考究历史,西周的时期都城在陕西镐京,荆紫关镇就是原来从楚地到镐京商贸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的集合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周得天下分封各诸候国,而淅川县当时就是楚国的发祥地“当阳”(亦称丹阳,因位丹水以北故得名)。那时候楚国人去西周都城镐京,大概走的就是这条最近的古道。而那时的物资交换和商品流通,也是走的这条古老商道。淅川县和荆紫关的历史作用,不得不说非常的著名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都会回顾历史,想想楚国这800年间,从一个被人看不起小诸侯国,会盟时还在大堂外用餐的状态,到厉精图治若干年后,国土面积居然超过了原先的几十倍,到了楚庄王的时期,居然能够问鼎中原了!不能忘了楚庄王父亲的陵墓,就在丹阳(淅川县)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楚国强大的过程,除了能征善战外,这条古老的商道,对楚国财富和国力的积累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华夏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条古商道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淅川荆紫关镇,只不过是留下的一个历史见证物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的淅川荆紫关镇,还留有清代的商业街,一些古代的建筑风貌历历在目。当然,人们只能从记忆中去寻找,当时熙熙攘攘的繁荣景象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放后的五十年代,丹江水库开始修建,随着水库建成,淅川县古城也沉入了丹江水库的水面以下。向南延伸的古商道,也从此断绝,再也看不到南来北往的人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谁也阻挡不了社会进步的脚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已经取代了原来的运输通道的格局。这条商业古道慢慢被人遗忘,只剩下了梦幻中淅川荆紫关镇那残阳中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加上淅川县,原本就是离河南省会最远的,西南边陲的一个县唉。</p><p class="ql-block"> 我是带着一个现代的心和古老的魂,来探望这淅川县荆紫关镇的。因为在国家的建设和进步中,淅川县的百姓是做出了巨大牺牲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开始修建丹江水库以来,淅川县的百姓就进行了四次大的移民,从水美草丰的土地,从商业繁华的环境,移向了那些人烟稀少的地区,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再创业的困难可想而知。查了一下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8年,伴随着号称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的兴建,淅川建于明代的古县城、14个大小集镇、2396个村庄一同沉入湖底。从1958年至1978年,20多万浙川人,背井离乡迁往青海、湖北等地。(为国家建设付出的人,却迁移到了更艰苦的地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全线开工,淅川再次移民16.5万人。半个多世纪来,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了首都人民早日喝到优质纯净的丹江水,淅川先后移民近40万人,成为了中国水利移民最多的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泪别故土的悲壮,屡次创业的艰辛,已经成了淅川移民挥之不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淅川县是中国水库移民第一大县,库区移民主要由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移民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移民两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期工程移民西上青海,南下湖北,东赴郑宛,县内安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期工程移民全部在河南省内安置--淅川人在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里,一直奔波在艰难曲折的移民迁安路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全县80%的淅川人都是丹江口库区移民或移民亲戚,80%的中老年人都有说不尽的移民故事和深深的移民情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是淅川县人的写作笔法,当然也是淅川县人的精神语言,可这是最真实、最准确无误的统计资料啊!</p><p class="ql-block"> 我去南阳探寻淅川荆紫关的同时,国家级的南水北调京豫协同研讨会在南阳召开。我眼前猛的一亮,莫非这就是中国式精准扶贫思想路线的延续? </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这些不懂国家大事的百姓,脑海里也有一些小九九,因为在基层,你可以看到好多基本矛盾的存在,国家是花了钱,这次南水北调把移民安排的也比较好。但面子上的东西解决了,有一些深层的东西,怎么去解决和处理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南阳地区的淅川县、邓州、西峡县、内乡县、镇平县、南召县等等,都要为南水北调的这些水源的清洁完美,还要付出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避免污染环境,不能搞工业。那单纯的农业,又有什么能够产生巨大效益的项目呢?对南阳地区的百姓来说,仅仅脱贫是不够的,怎么才能走上富裕的道路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光每年给一些补偿的费用,本来就是杯水车薪,像撒芝麻盐一样。真正要使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还差得很远很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作为首都,有全国最强的财力、物力和科技力,怎么才能使南水北调水源地的居民,得到一个健康发展的途径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人有言: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华夏大地,不乏有思想力的精英,也有大批有能力的实干家,能否帮助南水北调水源地的居民,找到一条和全国人民一起进步的道路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站在南阳宾馆的大门口,面对着滔滔而去的白河水,我的心似乎和参加会议的代表融到一起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不能知道会议的讨论结果是什么,但是会议代表的探索和思考,毕竟是行动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南阳地区的振兴计划,好像就从他们这里开始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