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圈河游记

岁月不再蹉跎

<h3> 汽车穿越“知青总部”的木制门楼,在林荫路上行驶了不远就拐进了一座套院。一排老式瓦房横在眼前,抬眼望去,“国营赵圈河苇场”几个大字刻在大门上方的水泥墙面上。啊!场部,映入眼帘的景物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了四十六年前……记忆随风摇曳,人生的很多往事,如同过眼云烟,都已模糊,可那段即短暂而又漫长的知青经历却不曾敢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对于我们这些人,知青的经历是踏入社会第一步,是燃烧着青春、践行着理想的蹉跎岁月。</h3> <h3> 接待我们的年轻经理介绍,过去场部的办公室、会议室、招待所围起的前后套院已经改造成知青主题酒店。前院摆放着绿色的老解放汽车、红色的履带式拖拉机、手扶式拖拉机、爬犁、马车等农用机具,正中间用芦苇编制的知青塑像高举着爱国、团结、勤劳的牌子。高耸的通信讯号塔上“知青总部”昭示着人们这里曾经的过往。后院露天舞台搭建在会议室改造成的餐厅门前,院子里并列摆放一排炉灶。当年的几棵老柳树在招待所窗前随风飘舞,仿佛在迎接着这些见证者。当年的办公区还建立了知青岁月博物馆,陈列柜内摆放着知青曾经用过的衣物、农具、学习和生活用品、娱乐用的乐器等展品。尤其是知青三件宝——靴子、捅锹、破棉袄,让人感叹!睹物思旧,岁月留痕。</h3> <h3> 用过午餐,下一站行程的目标是二营。当年场部属下按部队建制分为五个营,下设连和排。我们曾经生活过的二营有个昔日时髦的地名叫“太阳升”。到了村口,一座新建的牌坊式建筑进入了视线,上书“蓝石磝村”,也不知道引据什么传说故事起了这样生僻的村名。向村内远望,昔日有序排列的一栋栋平房已无踪影,当年的平房改建的民宅稀稀拉拉的散落在原址上。路边当年长满碱蓬草的盐碱滩已开垦成稻田,刚缓过苗的稻秧在水面摇动。眼前的景象已看不到旧时的荒凉,却让人进入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遐想。</h3> <h3> 进入村内后大家都在搜寻昔日曾经的住房,一排排平房已经被村民改造成一座座院套,只能从起脊的山墙和屋檐下偶有可见旧时平房的模样,大致判断位置。道路旁树木已成行,偶尔看到村民的身影也是疑惑的打量着我们。</h3> <h3> 村路旁水泥路基的裂缝中,两颗挺立的大葱在我眼前一亮,让人感叹生命力的顽强。被人忽略的渺小葱籽,随风飘落在缝隙中,雨水夹杂着尘土将其滋养,开放并结籽的花骨朵轻轻的摇晃,是否映衬了知青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成长。再往前走就看到了一个池塘,水中生长的芦苇差点把池塘边围上,不是清澈的水面在阳光下泛起了微波。“大泡子!”大家惊呼着前去观望,这就是我们当年取饮用水的地方。挖掘个大坑引入辽河水竟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源泉,谈不上卫生保障,夏秋季节还可见小蹦蹦虫在水中游荡,打水后在容器中自然沉淀一下就派上用场,冬天里砸个冰窟窿打水或是将冰块运回房间融化才能用。如今村民都已用上了自来水,大泡子就成了闲置的池塘。</h3> <h3> 回顾过往,知青的生活是艰苦的、前途是迷茫的、经历是苦涩的;但是艰苦锤炼了意志与耐力、迷茫丰富了阅历与见识、苦涩收获了友情与爱情。</h3> <h3> 夜宿场部,隔着木窗凝望苍穹里的星月,泛思联想……当初的我们怀揣年少轻狂的梦想,兴致勃勃而来;又在青春的拐角带着遗憾悄然离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无为,但所作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将留下我们青春的足迹。<br> 赵圈河有辽阔的苇塘,被称为鹤乡,秋日的红海滩相衬着稻画的金黄,这里也是知青不舍的第二故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