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农历五月初五为</span><b style="font-size: 18px;">端午节</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span><b>端午节</b>是中国重大传统节日,与<b>春节、清明节、中秋节</b>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p> <p class="ql-block"> 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引导全区教体系统广大师生体验端午节习俗,促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我校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 宣传教育活动。</p><p class="ql-block"> 一、活动目的</p><p class="ql-block"> 1.理解传统节日习俗,让学生熟知吃粽子、插艾熏蚊、涂抹雄黄酒、赛龙舟、防疫避暑等传统习俗,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引导青年教职工和广大青少年学生体验端午节习俗,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2.缅怀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吟诵屈原诗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引导教育中小学生准备为实现美好的中国梦努力学习、接续奋斗。</p><p class="ql-block"> 二、活动主题:“端午飘香·圆梦中国”</p><p class="ql-block"> 三、活动形式</p><p class="ql-block"> 1.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节日由来、传统习俗、饮食习惯,开展经典诗文诵读、传统故事演讲。</p><p class="ql-block"> 2.开展“学包粽子”活动,感受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3.突出端午传统文化内涵,举行“端午飘香”主题征文、绘画等活动。</p><p class="ql-block"> 四、活动内容</p><p class="ql-block"> 1.通过周一国旗下讲话进行全面宣传,贯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通知,集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p><p class="ql-block"> 2.召开以《端午飘香·圆梦中国》为主题的班会、队会。</p><p class="ql-block"> 通过主题班会,加深认识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体验端午节习俗,增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3.开展中华经典和红色经典诵读活动过爱国端午节。</p><p class="ql-block"> 以端午节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赏析、创作活动,通过诗歌朗诵经典诵读等方式,吟诵屈原诗歌、中华历代经典爱国主义诗篇等,掀起缅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热潮;结合中国梦主题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感,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励志成才,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p><p class="ql-block">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家长帮助下学习包粽子,从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魅力。增进对社会与家人的了解,增强与家人沟通。在品尝粽子享受快乐的同时,体验父母持家的辛劳,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5.开展“我的梦﹒中国梦”征文绘画等比赛。</p><p class="ql-block"> 内容可以是包粽子的过程、感受,也可以是有关端午节的感想、思考,抒发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爱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b>意义</b> </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p><p class="ql-block">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屈原是<a href="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62986281&g_ut=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1, 102, 204);">楚武王</a>熊通之子。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a href="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36564&g_ut=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1, 102, 204);">汨罗江</a>,以身殉楚国。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6348371&g_ut=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1, 102, 204);">屈原投江</a> 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span style="color: rgb(153, 153, 153);">[1]</span></p>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p>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p>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p><p class="ql-block">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p><p class="ql-block">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啤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p> <p class="ql-block"><b>习俗 </b></p><p class="ql-block"><b> 划龙舟</b> </p><p class="ql-block"> 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p><p class="ql-block"> 竞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庙。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并抬着龙头,先到屈子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遗像。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浴,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p> <p class="ql-block"> 吃粽子 </p><p class="ql-block">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p> <p class="ql-block"><b> 悬艾草菖蒲 </b></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p><p class="ql-block"> "艾,即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艾入中药,性温,味苦,可以祛寒湿。蒲,即菖蒲,是一种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窍、杀菌。</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之际,我国南方地区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贴上艾叶,称为艾虎,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而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或将艾叶和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室内燃熏,能赶走蛇虫百脚,也是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p><p class="ql-block"> 此类习俗,在我国各地非常普遍。"杏子黄,大夫忙",是说端午时分,因为夏季来临,天气渐转湿热的缘故,百病易生。所以,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正是劝人们讲卫生、逐瘟疫、除虫害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b> 佩香囊荷包</b></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来临时盛行佩香囊、佩荷包。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p><p class="ql-block">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五颜六色,玲珑夺目,既美观漂亮,又清香四溢,还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而在节前,家家户户的媳妇、姑娘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都要用七彩丝线、花布、绸缎等材料,绣制成形态各异的荷包,以赠亲友和佩戴。</p><p class="ql-block"><b> 饮雄黄酒 </b></p><p class="ql-block">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p><p class="ql-block">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p><p class="ql-block"> 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 ,必须慎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