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轿子雪山脚

张建宏

<p class="ql-block">   轿子雪山海拨4223米,是乌蒙山系拱王山余脉,被誉为“滇中第一山”,相传是彝人的发祥地。小时候,每年走路去大永西村奶奶家拜年途经康照村时,就能遥望白雪皑皑的轿子雪山,传说中“人间仙境”般轿子雪山在我的脑海里是一座巍峨壮观、神奇美丽的圣山,让我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和神往。</p> <p class="ql-block">  时逢假日,约上几位要好的朋友,开始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圆了一次畅游轿子雪山的梦想。午后,从美丽的狮子山脚出发,二辆小轿车沿着刚刚修建好的武倘旬高速公路向东疾驰而去,高速公路像一条柔软的飘带,连接着一座座青山,小车时而在幽深的隧道中穿行,时而在空旷的田野上奔弛。车窗外,山腰下的村落排列有序,在青山翠竹掩映下一幢幢洋楼拔地而起,乡村振兴的农村新貌展现在眼前。四月,正是小麦成熟的季节,一阵风刮过,一片又一片麦浪高低起伏,像无边金色的海洋,一路走过,处处都是美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小车驶到倘甸镇就下高速,转入乡村二级公路,大约半小时的车程后就到转龙镇。转龙镇地处禄劝县东部,轿子雪山脚下,小车进入轿子雪山景区专用车道,一路上坡,抬眼望去,平坦的坝子从视野中消失,满眼都是险峻的山峰,狭窄幽深的峡谷间流淌着涓涓细流,也许是轿子雪山冰雪融化之后的雪水,冰凉且清澈见底。小车在山腰间慢慢绕行,公路对面的山岩下有稀稀落落的民房,远远望去就像挂在峭壁之上,看上去摇摇欲坠的样子,让人不寒而栗,心底不由赞叹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勇敢。</p> <p class="ql-block">  太阳从高耸的大山背后慢慢落下,留下天边一片血红的晚霞,远处山峰轮廓隐约可见,几只夜莺从山林间疾速飞过,轿子雪山脚的夜景十分的迷人。经过商议,我们留宿在轿子雪山脚,准备第二天一早开始登山。</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入住的酒店叫“木阿洛白世家”,店老板顺着山势建造了一幢七层的小洋楼,临公路的一面有五层,靠山坡那一面还有二层,房间干净整洁,价格也很合理。店老板姓张,跟我同姓,性格很豪爽,称我是家门。大家读起酒店名称时觉得很别扭,他解释是用彝语翻译过来的,我们同行的几位好友也都是彝族,我们就用彝语对上了话,店老板像见到了亲人一样高兴,还唱了几调彝族酒歌给我们听,气氛非常融洽,我们也像回到了家一样温暖。</p> <p class="ql-block">  店老板杀鸡,他妻子淘米做饭,为我们准备晚餐。在院子里点上明亮的灯,烧一盆通红的炭火,烤上肥嫩的壮鸡、绿嫩的韭菜,倒上一杯店老板家自酿的青稞酒,一边谈笑一边品尝美味佳肴,偶尔唱上几调彝族酒歌,一群朋友开心畅饮、其乐融融,顿时忘了生活的烦恼、工作的劳累,直至深夜才互道“晚安”回到酒店休息。</p> <p class="ql-block">   约好要一起看日出的,我怕错过日出时的壮观景色。六点多钟就匆忙起床,背上相机在楼下公路边等候,店老板起得更早,他早已在公路边等候班车,说是要到县城送小锅酒。看看天边,日出还早,我便与店老板攀谈起来,想了解一下当地的民风民俗。他很健谈,不停地向我介绍道:他们村叫则老上村,全村有70多户、200多人口,汉彝杂居,全村人住在轿子雪山脚,一直靠着轿子雪山吃饭。过去,在那个饥荒年代全村人到轿子雪山挖石膏菜充饥,砍细竹子编背篓去卖钱。如今,轿子雪山旅游业火爆,家家把住房改造成民宿、农家乐,户户过上了富裕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攀谈中店老板告诉我,2017年他家拆了旧房,投资200多万元,建了现在这幢酒店,设有34个客房,当年营业收入就达40余万元,除经营餐馆、酒店外,还开了一个旅游服务部,经营登山用品、日用百货、土特产,收入还算不错。他家的自酿小锅酒、蜂蜜、腊火腿很受游客的欢迎,每年游客都会早早打电话预订,几乎都供不应求,正谈话间,看见一辆大巴一边长按喇叭,一边疾驶而来,男主人向大巴挥挥手,转身歉意的向我笑笑,说车来了,欢迎下次再来,拎着2大桶小锅酒登上大巴离去了。</p> <p class="ql-block">  吃过早餐,我们便向轿子雪山出发,一路攀登,一路饱览了轿子雪山的美景。来到观景台眺望,山脚下隐隐约约中,我又看到了昨晚住宿的酒店,耳畔仿佛又响起了店老板的话语:“近年来,乡村旅游业悄然兴起,让城里人领略了乡村美景,品尝了农村天然绿色食品,同时也为我们农民群众铺就了一条致富之路。钱袋鼓了,我们乐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