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家庭教育的不同,所带来的结果也不一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孩子的各种不完美只是家长的问题吗?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和家长呢?孩子“专注力差”坐不到两分钟,上了一年级怎么办?五岁半的姐姐和四岁的弟弟为什么相差那么多?专职带孩子,为什么孩子还是那么黏人?孩子做什么都磨蹭,天天迟到我该怎么办?班里“小魔王”,家中“熊孩子”打不改是什么原因?本期家长沙龙----接纳不完美小孩 </p><p class="ql-block"> 仔细分析各种问题,接话茬的孩子往往在语言发展中超越了其他同龄孩子,不分场合的讲话,接话茬是孩子缺少规则感边界不清晰。特别好动的孩子,运动能力感知力往往超越了同龄孩子,自控能力的缺失才是问题的根本。如果忽视了孩子先天优点,用错误来评价和制止,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根本问题不处理,只会让孩子退化原本的优势,还搞不懂错误是什么。 </p><p class="ql-block"> 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们都明白问题孩子背后的家庭问题,是我们无法抗拒和逆转。作为学校和老师决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教育对孩子来说同样也是一个不能少。当孩子被贴上不完美的标签,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不完美的原因是什么。 </p><p class="ql-block"> 无法改变的家庭因素不是孩子的过错,一张白纸的人生被涂抹上各种原生家庭的底色。有的家庭迫于生计,无法陪伴;有的抚养者学历浅薄,不会教育;有的家长情感缺失,导致家庭关系恶劣……家庭自身带孩子的缺失,成人总会是当局者迷的态度,只关注孩子呈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对于孩子的不完美,成人无限放大的是孩子的错误,而不是思考为什么会这样。</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无法改变孩子的原生体质,那就接纳孩子个性的不完美。发现优点改变自己对孩子嫌弃的态度,放大优点来改变其他孩子对不完美小孩挑剔的态度。孩子在幼年时期接收到的外界态度,会直接影响今后社会对他的态,和他对社会的态度。当接纳了孩子之间存在能力的差距,智力差距,体能差距,家庭环境差距等。我们就能够明白这些不可逆转的差距,不是孩子的错,更不能作为给孩子贴标签的依据。纠错行为,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培养品格才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p><p class="ql-block"> 试想,如果我们用放大了孩子的优点,给爱表达的孩子表现的机会,给好动的孩子运动感知的时间,同时建立规则意识,培养良好习惯,孩子的行为会改善吗?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教会孩子与之前的自己比较,孩子的进步才能被认可,才能产生继续努力的动力。孩子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产物,为什么给错误背锅的往往是孩子自己,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常常把孩子比喻成祖国的花朵,花期不同开放的时间肯定不同的。做好该做的事,静待花开,清风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