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0日早,迁西国旅老杨开车把圣哥、宝哥、六六、博龙、圆梦我们一行六人送到西城峪,开始了东城峪(西)到小河口(潘家口旧关)这段人迹罕至长城的探路考察之旅。<div> </div> 提前在西城峪联系好了快艇,由船家送我们进库区。登船前,六六跟圆梦开了一个玩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个笑话乐了我们一整天。 十几分钟后,快艇停在了东城峪西段长城的水库岸边,我们开始下船。因为现在水库水位较高,湖水把长城分割成水上和水下两部分,停船的地方就是长城。因此,也可以说我们是坐着快艇直接来到长城上的。<div><br></div> 上岸回头望望,长城、湖水、小船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湖光山色景象。只是由于今天是个雾天,远处看起来朦朦胧胧的。 这里长城均为石头砌筑,最高水位线以下的城墙由于水库水位的升降,造成墙体坍塌,都是碎石,最高水位线以上长城保存的还是比较完整的,长城两边长满了树木。 在第一个山头上的城墙边上,看见一座大石堆,上面长满了荆条。这原来应该是一座石砌的烽火台,已经坍塌。 在这里看去,长城就像一条巨龙,蜿蜒地卧在山脊之上。 这段长城都是用石头砌筑的,没发现砖墙。 从这里可以看出,长城靠外一侧曾砌有石墙,这里都已坍塌。内侧的长城步道还很平整,保存的比较完好。 这个断崖就是东城峪东西两段长城的交汇处,上次我们是从南面攀过的断崖,今天我们要从西面上去。 从这段可以看出,石砌城墙有一定的高度,有石灰勾缝,但没发现垛口。<div><br></div> 这是长城城墙的外侧,内侧为步道。外侧石墙呈梯型,下宽上窄,两侧用较大石头堆砌,中间填充小石、碎石。 回头望望,我们一路攀升,不知不觉间已经快把上山这段长城走完了。 前面断崖就是这段长城的终点,越往高处走,雾越浓,前面的山脊只能隐隐约约的看到。 <p class="ql-block"> 过了断崖后,就没有城墙了,都是山险。再往前走,就是我们上次走过的那段路了。</p> 能见度已经很低了, 我们沿着山脊,行走在浓雾之中,两侧都是悬崖。 本来应该熟悉的路,但是因为大雾看不到远方,又因为看不到长城做参照物,走到这里我们居然迷路了。拿出手机找到卫星图,手机指示长城就在正前方,但是就是没有路。往山下走了一段,还是没有路。我们回忆,上次走的时候没往山下走过,再往下走肯定不对,就决定返回山脊。就在这时,左侧的雾稍微散开一点,隐约看到了那边的山脊。于是,想起来应该在那边的山脊走。 这就是迷路的位置,我用上次在这里拍的照片做对比,可以看出,我们应该从这里往左侧山脊走才对。今天因为大雾,什么也看不见,我们往右边走了,所以迷了路。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还出了一个笑话,我们返回山脊后,决定往左侧走,但没走多远,圆梦、宝哥非得说:又看见山崖边上的那棵柏树了,这是刚才走过的路,再往前走就是回头路了。圣哥我们说这里山崖边上的柏树很多,不是刚才那棵,但是他们就是不相信。于是我让他们原地休息,我去前面探路。在半路遇到了六六,他本来在这边探路,但是被宝哥他们喊回来了。我俩见面后,决定继续往前走,看到这棵山桃花后,我们更加确定没有走错。于是,把他们叫过来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此后,我们见到崖柏就故意高喊一声“这就是那棵崖柏”,每说一次,都逗得大家大笑一阵。</p> 前面又是一座断崖,浓雾中已经看不见断崖啥模样了,只有继续攀登。 爬上断崖,绕过这块巨石,前面就是分界石了。 就是这里,从这块巨石往东南就是潘家口长城,往西南就是东城峪(西)段长城,往南是东城峪(东)段长城,往北是去往小河口方向长城。因此,我叫它“分界石”。 浓雾中走了很长时间了,大家有点疲劳,我们决定在这里休整一下,顺便拍照留念。 这个石笋位于“分界石”北侧,很高、很陡,继续前行必须绕过才行。 喝点水、吃点东西,休整完后,我们继续出发,绕过了这个“石笋”。 “石笋”前行不远,又是一处断壁,也必须绕过才行。 <p class="ql-block"> 绕过断壁,再登上一座山梁,这时雾已散去,敌楼已经显露出来。这是今天的第一座敌楼,据跟当地人了解,从东城峪到小河口之间共有八座敌楼。</p> 这座敌楼开南门,南面一门两窗,东、北、西各有三个窗口。 南门有石制门柱、券拱,门外有石台可供出入。 这是敌楼内结构,敌楼保存较为完整。 敌楼内东南角窗子内侧,有一具动物骸骨,凌乱的散落在地上,从外观看应该是一只羊的。这只羊不知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死在了这里。在骸骨旁边,地面上有动物趴卧的痕迹。 这是上楼的通道,通道低矮又狭窄,很少见。 站在敌楼往北看,前面的敌楼都很清楚的能看见。怎么数也是六座敌楼,加上我们所在的这个,应该是七座,怎么还差一座呢? 这是第二座敌楼,扁而长。南面两个窗口,东西各五个窗口。后来看资料得知,这个敌楼东西宽仅4.9米,南北长14.5米,长宽比为2.96,是明长城敌楼中最窄的,可以称得上“长城之最”。 此楼南侧非常高,上部有些破损,但整体看起还算完好。 这是敌楼东侧,尚存有一排水槽。 这是敌楼北侧,开北门,北侧无窗,仅有一门,门上面西北侧楼体少部分坍塌。 这是第三座敌楼,经仔细查看,南面应该是三个窗子,中间和西侧窗子损毁较重,特别是中间那个窗子,如果不仔细看,会以为是门。 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楼开西门,南、东、北各有三个窗子,西侧为一门两窗。 这是第四个敌楼,开南门,南侧有一门两窗,门券窗券均为砖砌。 此楼东西两侧开四窗,楼顶西侧、南侧存有部分垛口。 西侧楼体已经向内倾斜 楼基为不成型石块砌筑,有石灰勾缝。 北侧有三个窗子,楼体外观看似完整,但是楼顶已经坍塌。 距离第四个敌楼不远处的山凹里,我们发现了第五个敌楼,这个敌楼因为地势低,不到近处是看不到的,所以我们站在远处只看到七座敌楼。<div> 此楼南侧有一门两窗,均为砖砌券拱。此楼墙体破损严重,楼顶已经坍塌。</div> 北侧也是一门二窗,楼体中间上部有一大裂缝。 东西各三个窗口,整个楼体掩没在树木荆棘之中。 这是我在第六个敌楼位置拍摄的照片,在不足百米的距离中,居然建有三座敌楼,如此密度非常少见,说明当年这里也是一条通往关内关外的人行通道。 高处的残楼楼基就是第六座敌楼,前面这是第四座敌楼,在这个角度,看不到第五座敌楼。 这是第六座敌楼残址,楼体已经坍塌,仅存楼基。 在残楼的东南,仅余一墙角,地上到处都是散落的长城砖。 第七座敌楼到了,这个敌楼保存较为完整,开南门,门距地面较高,门窗均为砖砌拱券。南侧一门二窗,东、西、北各有三窗。 第八座敌楼到了,此楼也是开南门,门在中间,左右各有一窗。跟第七座敌楼一样,门、窗距地面较高,均为砖砌拱券。 门口有两个石构件,估计是用来挂软梯用的。 此楼东、北、西三侧均为三窗,窗口保存较为完好。 从第八个敌楼继续往前,翻过后面的大山后的山凹处才是潘家口旧关。<div> 从第一座敌楼到第八座敌楼,敌楼之间不论远近,均没有长城城墙联结,这是这段长城的一个特点。</div> 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小河口(潘家口旧关),这是伫立在关口南面悬崖上的敌楼,也是今天的第九座敌楼。 这座敌楼楼顶已经坍塌,从南面残留的楼体来看,此楼开南门,门在中间,左右各有一窗。 敌楼没有基石,直接建筑在山石之上。 这是敌楼北侧,因东、北、西侧楼体已经坍塌,看不出原来是什么结构。 这是以前在远处的拍的照片,右侧山崖上的敌楼就是这座。 位于山凹处的城墙很宽厚,像一个大平台。 城墙关内一侧为砖砌,大部已经坍塌损毁。 关外一侧城墙为石筑,北侧被人为拆毁形成一条路。 关口北侧路边有村民搭建的一座简易小庙(姑且这么叫吧),应该是山神庙吧? 潘家口旧关远眺<div> </div><div> 据《卢龙塞略》记载,明洪武年间,始建潘家口关城。<div> 《迁安县志》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春正月辛亥,大将军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一万五千一百,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据此,潘家口旧关应为这个时期修建的。</div><div> 《迁安县志》记载,明弘治十七年(1504),兀良哈(蒙古部落名)进犯潘家口;嘉靖三十八年(1559)兀良哈部落首领把都儿率数万骑兵侵入潘家口,渡滦河,大掠遵化、迁安、玉田等地。<br><div> 《四镇三关志》记载,潘家口新关,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通骑,冲,旧关不守。就是说,从1562年开始,在现在的潘家口修建了新关,这个旧关就废了。</div></div></div> 潘家口(旧关),古称“卢龙塞”(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也是历史上通往东北的一条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div> <br><div>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七月,曹操北征乌桓,任命当地人田畴为向导,避开滨海道,北出二百年人迹罕至的“卢龙塞”,一路堑山堙谷,出其不意进攻乌桓老巢“柳城”,大破乌桓,九月从柳城胜利回师。</div><div> 东晋永和六年(350年),鲜卑慕容俊进兵中原,也经由卢龙塞道。</div><div> 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濡水》:“濡水又东南径卢龙塞......燕景昭元玺二年,遣将军步浑治卢龙塞,焚山刊石,令通方轨,刻石岭上,以记其功,其铭尚存。”</div><div><br></div><div> 唐.戎昱《塞下曲·北风凋白草》</div><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br></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从卫星地图上看,潘家口旧关是这一代长城地势最低,最容易通过人马的唯一一条路线。突破这里,向西经西城峪可直达遵化、玉田,向南可达滦阳、三屯,进而可达迁安、遵化、玉田、北京,沿途已经无险可守。也正是因此,古代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息。</div> 今天的探路考察结束,准备下山了。下山之前,我们六个人在古“卢龙塞”合影留念。 下撤的路线是小河口村,这是宽城独石沟乡的一个村子,老杨在那里等着接我们。 回头望望潘家口旧关,两山夹峙一谷,地势是那么的险要。 下山路很好走,山谷宽阔、平缓,符合关于曹操北征乌桓时“刊石堙谷”所述。 途中我又想起那句“焚山刊石,令通方轨,刻石岭上,以记其功,其铭尚存”的描述。于是,我就刻意观察有没有石壁。在距离关口不太远的路边,真的发现了一处石壁。这个石壁就像有人从山里开凿出来一样,显得那么突兀。只是我在这里观察了半天,也没看出石壁上有字,也许经历了1800余年的风霜雪雨,字迹早已磨灭了吧! 今天,我们在山上走了将近十个小时,大家都很疲劳。回到西城峪,热情的农家院主人为我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我们大口喝酒,大口吃菜,兴奋地谈论着今天的收获,讲着今天的笑话,早已把一天的劳累忘到九天云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