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全家团聚,挂菖蒲,吃粽子,饮艾酒,划龙舟,其乐融融。临近仲夏,时日渐长,我翻开案头的书籍,于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感受端午节,品味其节日的曼妙意境,亦别有一番风味。</p> 食粽子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是一定要吃粽子的。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中说:“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陆游的《乙卯重五诗》中有:“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据记载,唐时用米已“白莹如玉”;宋时可见“蜜饯粽”,苏东坡诗中尝记“时于粽里见杨梅”。碧绿的粽叶里包裹着像珍珠一样的江米,再用五颜六色的丝线缠起来,放在金色的盘子里,这样香甜可口、美丽诱人的粽子,谁不想尝尝啊!</p> <p class="ql-block"> 《端午粽》是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新选入的课文,出自屠再华的《嘟嘟糖和小雪灯》。</p> 赛龙舟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决不能错过赛龙舟。龙舟竞渡是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最古老的祭祀仪式之一,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声势浩大,精彩纷呈。其中描绘得最为壮观的,当属宋代黄裳的《喜迁莺·端午泛湖》一词:“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浩大的江面上,急鼓声中水花飞溅,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人声鼎沸似地动山摇,直到夜色降临,人们才依依不舍地闻着袅袅荷香踏月而归,兴致盎然。</p> <p class="ql-block"> “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p><p class="ql-block">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p><p class="ql-block">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枝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沈从文《边城》</span></p> 饮美酒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怎能不饮美酒?唐代的殷尧藩《端午日》中有写:“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苏轼的《六幺令·天中节》一词中也有:“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可见端午日饮菖蒲酒、雄黄酒是由来已久的风俗。《荆楚岁时记》中说道:“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更能辟邪解毒。仲夏映日,榴花照眼,饮一盏菖蒲酒,暑气全消,清凉宜人。</p> 洒雄黄 <p class="ql-block"> “大姐一月前制‘老虎头’,预备这一天给自家及亲戚家的儿童佩带。”</p><p class="ql-block"> “染坊店里的伙计祁官,端午的早晨忙于制造蒲剑:向野塘采许多蒲叶来,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p><p class="ql-block"> “母亲忙于‘打蚊烟’和捉蜘蛛:向药店买一大包苍术白芷来,放在火炉里,教它发出香气,拿到每间房屋里去熏。同时,买许多鸡蛋来,在每个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去,用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的火炉里煨。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的尸体,把蛋给孩子们吃。到了正午,又把一包雄黄放在一大碗绍兴酒里,调匀了。叫祁官拿到每间屋的角落里去,用口来喷。喷剩的浓雄黄,用指蘸了,在每一扇门上写王字;又用指捞一点来塞在每一个孩子的肚脐眼里。据说是消毒药的储蓄。”</p><p class="ql-block">——丰子恺</p> 吃盐蛋 <p class="ql-block"> “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p><p class="ql-block"> “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p><p class="ql-block"> “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儿。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p><p class="ql-block"> “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成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p><p class="ql-block">——汪曾祺</p> 五色线 <p class="ql-block"> “虽然每年的端午节,我们四房的十几个堂兄弟姐妹,总是互相炫示从自己的外婆家送来的红兜肚五色线缠成的小粽子和绣花的小荷包等,但是一看到祖父在这一天却是特别地沉默时,我们便悄悄地躲到后花园里去纵情欢笑”。</p><p class="ql-block">——艾芜</p> 祭屈原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情思悠悠。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浪漫诗篇深入人心,感人至深;激情又浪漫的诗人们,常常与屈原心意相通。宋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端午即事》中写道:“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既感叹屈原以身殉国的壮烈事迹,又暗喻自己的爱国之心像屈原一样坚贞不屈。明代边贡也在《午日观竞渡》一诗里写道:“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既为屈原怀才不遇、颠沛流离的一生鸣不平,又赞美了他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对后世影响深远。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热血男儿传承着屈原的诗风、弘扬着屈原的精神,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 祝大家,端午安康 <p class="ql-block">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在这历史悠久,风俗淳厚的节日里,我们读古人之诗,寻端午之风物,品味着那一份古今共享的快乐与美好。</p> 虚位以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期待你的展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手抄报、书画作品、做香囊、挂艾草、包粽子、画盐蛋、洒扫门庭……</p> 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