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八井、当雄、纳木措、班戈(住)、 那曲(住)、巴青(住)、丁青(住)、囊谦(住)、石渠(住)……第四段行程计划到达的这些地名对我来说非常陌生。甚至住下来还说不清住在哪里,比如囊谦,费了好大劲儿才把这个地名记住。<div> 第四段路程开始,由于所经之处人烟稀少,不是旅游旺季,因此我们基本上没有提前预订住宿了,到了目的地之后临时寻找,肯定能找到落脚的地方。但是要求不能太高,四星五星是没有的,我们基本的要求是:带独立卫生间的双床房,有热水(西藏有些地方用太阳能热水器,不行),有停车场。当然,也要有相宜的价格,一般来说,一晚上每间双床房的价格大约也就是150元左右。</div> 行程路线图中下面的数字是当地的海拔高度。4月7日出发时,队长特别提醒:前面进入真正的高原地区,几天的行程海拔都超过4200千米(也就是说,我们不再仅仅是翻越垭口,而是从那曲开始一直到石渠,我们要连续6天都居住在海拔超过4200米的高原),同时,天气寒冷,最低温度大约为零下6度,提醒大家注意。 再看一下这张图。对比一下, 我们所走的第四段路程,其实就是唐蕃古道拉萨-石渠段,约占整个唐蕃古道的1/2。 早上8点,我们告别拉萨准时出发。我们将先到纳木措,然后往可可西里边缘拐,摄影师发烧友们想去拍野生动物。<br> 沿着109国道走了两个小时,过了羊八井后,首先到达念青唐古拉山石碑处。<div> “念青”藏语的意思为“次于”,也就是说念青唐古拉山脉次于唐古拉山脉。它长1400公里,平均宽80公里,海拔5000~6000米,这块石碑的位置在海拔4520米。<br></div> 我们当时真是小看了石碑后面这个黑乎乎的建筑,以为是哪个现代意识流派的创新之作。其实这个叫做“行者·黑帐篷”的观景台,是观看海拔7111米念青唐古拉山主峰的最佳位置。 远处两个高度相差无几的雪峰就是念青唐古拉山的最高峰。站在公路边这样看,也还行吧。 世界上最高、最长(1956公里)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第二期格尔木至拉萨段2001年6月开始建设,2006年7月1日正式投入营运。中央投入262.1亿元。<div> 可惜,没有看到火车呼啸而过的场面。 </div> 青藏公路建成通车五十周年纪念碑。 <div> 我们今天本来计划先到圣象天门,然后从那里穿行到班戈。可是到了纳木措国家公园门口,门卫不让进,说到圣象天门要在拉萨办理通行证明(圣象天门要从景区穿过去),当地没得办。并把证明的样式给我们看了一下</div> 这下大家都傻眼了:在拉萨呆了两天,谁也不知道还要办这么个证明。立刻开始寻找各种可能的办证渠道,但都不能解决眼下的问题。干脆放弃。奔纳木措(湖)而去。<div> 纳木措国家公园位于拉萨市当雄县与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面积1920平方公里。</div> 纳木措和念青唐古拉山是纳木措国家公园的核心部分,以保护高原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是我国境内最高的生态圈自然保护区。 那根拉垭口是跨过念青唐古拉山去纳木措的必经之地,也是我们此行的海拔最高点——5190米。这里的垭口石碑上,刻有仓央嘉措的诗句:<div>那一年<br>磕长头匍匐在山路<br>不为觐见<br>只为贴着你的温暖<br><br>那一世<br>转山转水转佛塔 <br> 不为修来生<br>只为途中与你相见</div> 到达纳木措时,天气变得阴沉。这个中国第二大咸水湖,西藏第一大内陆湖,冰封雪掩,寒气逼人。<div> 纳木措海拔4718米。在游客大厅碰到一对小俩口,女孩子一副晕头晕脑的样子。小丽主动介绍她吃阿咖芬散,并表示身上没有带,游完后可以到停车场的车上找给他们。这小俩口,还真一直等到我们游完上车。</div> 游客服务中心边排队边吸氧的年轻人。 去湖边要在服务中心坐区间车前往,回程时区间车还会把大家拉到扎西半岛转一圈。 纳木措每年约五月份开始解冻。我们来的太早了。但是没办法,要赶3月底4月初的桃花节,也只能这个时候来。 不过湖心冰面上还是不能去的,有值勤人员看守、劝阻。 藏民在湖边拉着牦牛邀游客照相。不要赶太早,越迟,价格越便宜。我们这四个人,最早的花了50元,最后最便宜的,只花了10元。 老兵给这个小姑娘照相,她立马伸手要5元钱哦(她跟我坐一趟区间车,偷拍)。<div> 当天无法赶到班戈,决定返回那曲住宿。</div> 䓍原八塔位于青藏公路当雄至那曲约三分之一段路旁。在这苍茫荒芜的大草原上兀立着的这一组塔群,颇让人有几分好奇。据传当年格萨尔王曾率兵在这里驰骋征战,他旗下的一名大将夏巴战死于此。为表彰夏巴的功勋,格萨尔修筑八塔安葬夏巴。<br> 现今藏历每月的十五日、三十日,草原上的牧民都要从几十公里外来此转经朝拜草原八塔,祝愿英雄在天之灵,也祈祷英雄在天之灵保佑自己好运。 到达海拔约4500米的那曲。住“风情客栈”。当天晚上,我的颈椎又疼起来,这是第二次高原反应,此后再无恙。 那曲、 班戈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羌塘(藏语意为:北方的空地,也可以说:藏北=羌塘)高原南部,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 这里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60%,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虽然植被稀少,但青藏高原特有动物比例大,且种群数量大。是野牦牛、野驴、藏羚羊与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成群栖息场所。<div> 在淡水与咸水湖区域也可见到赤麻鸭、斑头雁、棕头鸥、黑颈鹤等鸟类。在接下来的两天,队友们计划在这一带拍摄野生动物。</div><div> 以下图片由钟旭、星艺、老兵拍摄:</div> 普氏原羚,别称:黄羊、滩黄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赤麻鸭,别称:黄凫、红雁(国家三级保护鸟类)。 禿鹫,别称:座山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喜马拉雅旱獭,别称:雪猪、哈拉(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斑头雁,别称:白头雁(国家三级保护鸟类)。 胡兀鹫,别称:大胡子雕(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岩羊,别称:崖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div> 一路上,还能看到大量无人看管的牦牛。但我们无法判断的野生还是家养的 ,姑且当作是家养的吧。</div><div> 不过总的来说,大家感到有些失望。。藏野驴、藏羚羊都没有看到。而专程前往位于那曲地区申扎县,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脉北麓,羌塘高原南部边缘湖盆地带的黑颈鹤保护区时,湖面上啥也没有。</div><div> 也许还是季节不对。</div> 接连翻越唐蕃古道上的几个垭口,海拔在4700~4900米,不过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 随着国家对西藏地区基建投资力度的不断增加,许多垭口也许会成为历史,成为过去。例如2019年建成通车的斜拉山特长隧道,可以使翻越斜拉山的时间减少40分钟(洞口位置海拔4400米,斜拉山垭口海拔4874米)。<br> 但是人在旅途,有时更看重的,也许是自然景观和视觉效果。 世界最高海拔地区的自然风光,就是一场视觉的饕餮大餐。 在白色的积雪和碧蓝的天空下,土地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的棕红,有的黝黑;有的平缓起伏,有的曲折突兀。大自然用它无以伦比的力量,在青藏高原上打造出难得一见的人间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div> 藏族几乎全民信教,被誉为雪域佛国。宗教意识深植于民众之中,并成为维系和支撑其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不论是在城镇、乡村、高山、峡谷,总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寺庙、经幡、转经筒、风马旗。</div> 风雪大山中的五彩经幡 利用水力冲击转动的水转转经筒。其它转经的形式还有风动转经筒,甚至热气转经筒。 风动转经筒。据说每个转经筒里面有一张用藏文写满的经文,因为以前藏民大多不识字,所以把经文装在转经筒里,每转一圈,相当于诵经一遍。 路边随处可见的白塔。它的作用各有不同,分为灵塔、藏经塔、舍利塔、朝拜塔。<div> 也许是藏北高海拔、高寒,生存艰难的特点,这里的寺庙反而格外宏大,辉煌,是一种奢侈的存在。</div> 索县是那曲“东三县”之一。县城面积大概在6平方公里左右,还是沿河分布,在规模上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小县城,但就是这样一座平平无奇的小县城,却拥有巍然屹立的建筑群——赞丹寺。 赞丹寺全称“索秀甘丹培金林”,是藏北地区最早的黄教寺庙,建于1668年五世达赖之时,是拉萨哲蚌寺的属寺。它修建在高高的雅拉多山顶上,也分为红、白两个建筑群,形态酷似布达拉宫。<div> 赞丹寺所处的雅拉多山西面的雅拉乡,相传是史诗《格萨尔王传》里,格萨尔王的爱妃森江·珠牧的出生地。</div> 最让我惊诧的是在丁青县尺犊镇附近见到的“达吉宫”。冰天雪地,人烟稀少的大山中,一座气势雄伟的金色寺院突然出现在雪山下。 在这里,我们还遇见了几位气质不凡的朝拜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彼此的言语无法沟通,不知道在这大山深处,他们是何方神圣。 我们在藏北参观的比较重要的寺庙还有:孜珠寺、查玛干大殿、甲桑杰寺;进入四川,寺院规模更加宏大的还有色须寺。 “昌都”是西藏第二大城市,被人们称为“西藏最后的秘境”。这里有许多不为人知晓的景点,孜珠寺也算其中之一。<div>它位于昌都地区丁青县海拔4800米的高寒区。</div> (图片来自网络)<div> 脚下是狭窄的石碴土路,坑洼不平,崎岖蜿蜒,两边是悬崖坡地。而且很长一段路没有护栏,让人觉得随时有可能墜下沟谷去。</div><div> 如果说赴藏以来,前面所有的路程都能坦然走过的话,从317国道转入孜珠寺这11.8公里、直线上升距离600米、拐43道弯的盘山路,却叫人胆战心惊——上山后,发现手心全是汗。</div><div> 11.8公里,600米,相当每一公里的上升距离要达到50米,也就是十八层楼的高度,同时还要不停地转弯!一边诅咒三千年前那位选址人,一边不断地提醒团友开车注意安全。</div> 终于到顶了,不觉松了一口气。 眼前的画面让人震撼:奇峰险峻,怪石嶙峋,一只矫健的苍鹰在天际盘旋。金顶红墙的孜珠寺雄踞在山前,傲视脚下,一览无遗。 高大的山峰顶部,一个巨大的洞窟仿佛打开了通向天空的大门。而那些高脚小木屋,不知道是如何安坐在悬崖峭壁上的。 西藏最早的宗教叫做“雍仲苯教”, 孜珠寺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约三千年前,第二代藏王穆赤赞布创建了37个修行中心,孜珠寺为其中之一。后来苯教这个曾经一度掌握过西藏政教大权的原始宗教,不得不让位于佛教,而到边远偏僻的地方隐藏起来,以保存自己的势力,才得以留存至今。 每年6月下旬到8月中旬为孜珠寺最佳朝拜时间,从6月底,孜珠寺有一年一度的法会和跳神舞蹈。从藏历(汉历同)鸡年起算,孜珠寺每13年举行一次大型的讲求因果,教人行善,倡导和平的苯教神舞——《天堂与地狱》,现在全藏地区,唯有孜珠寺保留和可以重现此舞的原貌。<div> 查杰玛大殿位于昌都地区类乌齐镇,距离县城30公里。是类乌齐寺内最著名的建筑。 </div> 大殿于1285年奠基,在1328才年竣工。整个大殿长51米,宽56米,底层绕寺一周设有转经筒,红殿和白殿飞檐金顶。气势雄伟壮观。 大殿坐西朝东,分三层,总建筑面积3334.64平方米。进入首层“条花殿”,首先看到高达15米的立柱将殿中的天窗托起,使得原本封闭的大殿,透漏出明亮的光线,较好地解决了藏式寺庙建筑中通风透气不畅、光线不足的问题。 查杰玛大殿珍藏着质量上乘的文物精品,如桑吉温的银质佛像,传说为格萨尔用过的马鞍和战刀,八瓣莲花的时乐金刚像,明、清时的唐卡,不同历史时期的金属造像,雕刻精美的经板等。当地有土谚:“朝拜过大昭 寺,再朝拜查杰玛大殿”。 殿内藏品及供奉色彩丰富、精美绝伦,有些还镶有各种名贵的宝石:玛瑙、绿松石、珊瑚等,让人由衷地赞叹。 更为难得的是,大殿内的僧人非常友好。当我们询问能否进入时,不仅得到了他的首肯,而且还亲自带领我们参观。可惜他的汉语词汇有限,我们又听不懂那些佛教用语,听明白的唯一一个词是:宗喀巴。 僧人们在做手工。 而同在类乌齐的甲桑寺,则以僧侣修行习法为主。 过了类乌齐,我们沿214国道离开了西藏,进入青海玉树,再到四川甘孜。这些地方都是藏族聚居地。三天三地,海拔越来越低,寺庙越来越辉煌。<div> (以下图片来自星艺)</div> 闻名遐迩的雪域名刹色须寺,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位于中国四川省石渠县城约10公里处瓦土乡,是甘孜州最大的寺庙群,也是石渠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 色须寺建筑群 很多寺院、白塔坐落在路边、山下,甚至无法叫出它们的名字,但是绝对可以用“震撼”来形容。 川西,由石渠至炉霍途中。 唐蕃古道青海玉树境内 禅古寺。<div> 从青海玉树到四川甘孜州石渠县,我们走完了唐蕃古道的西段,然后进入川西。在这最后一段古道行程中,还有文成公主庙、巴格嘛尼堆可看。<div> 唐蕃古道,相比于川藏线,更有其悠远和传奇的历史。因为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紧密相连,1300多年前,大唐文成公主西出长安,沿“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至鄯城(西宁),翻过日月山,渡过通天河,经过金沙江、怒江上游,穿过茫茫的羌塘草原,用了近三年时间才由“唐蕃古道”抵达拉萨。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就是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的终点。</div><div> 文成公主庙位于青海省玉树市结古镇东南25公里的贝纳沟(也有写成“勒巴沟”的),这是一条大峡谷,两边的山脉绵延不见边际,矗立在青藏高原的蓝天下,密如蛛网的经幡迎风飘扬。</div></div> 贝纳沟 文成公主庙依山而建,据说后面的山崖是一整块石头,所以当年玉树大地震时公主庙丝毫无损。 公主庙的规模不大,正面大门也就2米来宽。 进入后是一个小小的庭院。精致的香炉香烟袅袅。 庙堂两侧分别立着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雕像。一侧的两块石碑上用汉藏文字刻着“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和勒巴沟摩崖(文成公主庙)”的字样。 入内必须脱鞋。正面端坐的这位,应该就是文成公主了吧。 里面本来是不准照相的。因为空无一人,我就按了两张。 而之所以在贝纳沟建立了公主庙,是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后,贝纳沟是她进藏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这里的藏族首领和群众曾为她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动,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div> 公主离开后,这里的藏民便依据公主的画像,在石壁上造像,以示怀念,遂又建庙。</div> 更值得去看的,应该是文成公主纪念馆。本来以为大门紧闭不开馆,结果向里张望的时候,一个工作人员(藏民)跟随而出,主动邀我从侧门进去参观。 文成公主纪念馆分为五个部分:从公主身世到唐蕃和亲,从进藏路线到历史作用。 资料详尽而全面。应该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 从文成公主庙继续向前约一个多钟头,我们到达了通天河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div>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被誉为“中华水塔”。</div> 保护区平均海拔4200米,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复盖三江源湿地、野生动物、森林灌丛三大类型。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江泽民总书记2000年7月22日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石碑坐落在高台上,原人大党委会副委员长布赫题写的铭文隽刻在石碑背面。 通天河<div> 石渠是这段行程的最后一个落脚点。这里最值得看的,一是色须寺,二是离玉树20公里的巴格嘛尼墙。</div> 巴格嘛尼墙位于海拔4200余米的扎溪卡草原深处,更完整地说,叫做石经墙。石经墙宽2-3米,高约3米,连绵的白塔一路点缀,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蔚为壮观。远远望去,就好像在辽阔的草原上筑起了一道延绵婉转将近2公里长城。 每块石片都刻有密密麻麻的佛经或经文,或精美佛像,或奇异的神兽。石片层层叠叠,没人能数清到底有多少片。<br> 这些石片,是由虔诚的信徒一片片经年累月逐渐加上去的。对于不求今生,只求来世的藏人来说,它们承载着未来和转世的希望。 据当地人说:300多年前的第一块嘛尼石,是由一位叫“巴格”的喇嘛放下的。他定然想不到如今的扎溪卡草原上已有了一坐宛如龙脊的石经嘛尼墙,当信徒们匍匐叩拜时,也定然想不到他们随手搁放的石块已垒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航拍巴格嘛尼墙,图片来自网络) 屈指数数,从3月26日由察瓦龙进藏,到4月11日由乌类齐出藏,历时17天。我们看过桃花盛开的村庄,走过崎岖险峻的雪峰,饮用过雅鲁藏布江的江水,拜谒过世界最高的殿堂。总以为这是我第一次进藏,也是最后一次进藏。可是跟西藏告别的时候,我却想说,如果可能,我想再去西藏。<div> (美篇素材很多来自同行的团友,无法一一分辨,在此一并感谢)<br><div>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