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镇首善第一人:王三先

大营文化

<p class="ql-block">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陷于严重的灾难之中,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侵入到中华民族的腹地,清廷官吏更是搜刮民脂民膏,恶霸豪强横行霸道,让中华大地的老苦大众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活命,许多地方的农民都被迫揭竿而起,闯荡绿林,抢劫凶杀,声势越演越烈。</p> <p class="ql-block">他们举旗抗争同时,一方面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另一方面也给广大的人民大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如何能够自卫度日是劳苦大众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生活的大地到处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身在中原大地的大营镇,更是深受其害,到处是地主恶霸,到处是搜刮民脂民膏的腐败官吏。每天群众都生活在惊恐中的大营镇的人民群众无时无刻都在遭受着这种生活的磨难。</p> <p class="ql-block">  在当时大营镇东街的有个叫王三先(王新传)的一个殷实的富户,家中当时有耕地二百余亩,而且本人也是读书明理之人,在大营镇全镇上下街坊邻居间都颇有威望,当时他就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乡里不保,哪有家室?就是感觉到大营镇上的群众应该修寨自卫,于是召集身边的开明绅士,商讨修寨事宜。</p> <p class="ql-block">  在王新传的召集之下,王新传将自己的全部田产出售并捐献集资,并号召大家都捐资善款修缮寨墙,王新传的当时这一举动收到了大营镇全镇老百姓的热烈响应,大家纷纷倾囊相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商议修寨之事,资金筹集的差不多了,王新传组织人员商议修寨事宜,大家一致推举王新传领头主持修寨。王新传反穿皮袄,表示不讲情面,以墨涂面表示公正无私,用白灰圈定范围,整个大营镇周长约四华里,凡是是在灰线上的建筑物上一律拆毁,不容置疑。计划寨墙高度,坡度,厚度均按当时县城的标准,寨子四方门与门间等距离分建炮楼两座,每两步设寨垛一方,墙外表砌以青砖,砖石自己烧制,建起砖窑40座,另外冶铁铸炮,在每个寨垛上设土炮一尊。</p> <p class="ql-block">  大营寨于同治元年就是1862年八月动土兴建后,因中间战乱频繁时修时停,同治八年也没有竣工,此时王新传病故。同治十一(1872)年,大营镇寨墙初具规模,一共铸造将军炮、九节雷、鸡窝炮,木喷、台炮等土炮400余尊,当时有力地保护了大营人民的安全,王新捐家产修寨的功绩世代被大营人民所传颂!</p> <p class="ql-block">  王三先在他的倡议捐款集资,修筑寨墙,在1860年开始兴建,计划10年内完工。但是在1864年的。太平天国将领赖文广与安徽捻军首领张宗禹在信阳会师北上。河南巡抚张万之率领清军之与清廷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率军进驻大营。在大营周围与捻军作战。森格林沁在大营驻军期间,大营镇群众给他的部队捐助粮食。后僧格林沁以僧王的名义增给大营镇“指困助攘”及“深明大义”两块牌匾。同治十年,(1876)年大营寨竣工后把这两块牌匾“指困助攘”悬挂于北寨门上,“深明大义”的牌匾悬挂于南寨门上以示荣耀。开明乡绅的善举成为大营镇文化的荣耀,也被历代的成功人士所传承,捐资助学,捐资修路修桥等!</p> <p class="ql-block">  在大营镇周边有二杆子这一说法,杆子这一来历就是来源于明末崇祯年间,因为当时属于是战乱。在大营镇周边镇子外面有不同程度的揭杆起反的小团伙。杆子形成起来是以小股势力进行抗争的农民暴动。时多时少,时断时续,到民国初年,杆子的气势空前,影响更大,其原因多是不堪忍受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压迫,苛捐杂税的盘剥以及天灾,兵祸苦难而揭杆起事,以寻求生活出路。这种自发的武装在大营镇及其周边称之为杆子,他们会齐聚密林,会盘踞山寨或割据乡村,或者纵横外地:掠村劫寨,攻城破县,杀贪官、抗官兵,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阶级的统治。清宣统三年(1911)年12月4日,大营镇韩庄村人杜其斌联合附近的小杆子数人,攻破大营镇。宣布响应武昌辛亥革命并贴出安民告示,维持地方秩序,成为当地的杆子首领。此后杜其斌受到别人的诱惑,在鲁山县城被诱杀。</p> <p class="ql-block">  社会的发展,如今让大营镇的寨墙寨壕消失殆尽,已看不到昨日的影子,庞大的寨垛已化作云烟,但是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现代化的进程也越来越快,传统的消失,乡情、乡音、乡韵仿佛在一夜之间都无影无踪。离家的人几年不回来,似乎找不到家乡的样子,已经完全消失了的乡村记忆,让我们感到迷茫。如何留住乡情乡韵乡音是我们这个时代在乡村振兴中所要思考的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