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专栏读书分享】第二期《发现孩子》

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中心幼儿园

<p class="ql-block">  分享教师:毛欣宇</p><p class="ql-block"> 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中心幼儿园教师,2019年获“西安市教学能手”称号,2020年获“长安区五大领域学科带头人”称号,长安区翟海燕“名师+”研修共同体核心成员,第六届西安市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三等奖,西安市新秀赛三等奖,西安市STEAM课程二等奖,西安市微课大赛三等奖,所撰写教学论文多次获西安市教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2px;"><i><span class="ql-cursor"></span>分享图书《发现孩子》</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28, 128, 128);"><i><span class="ql-cursor"></span>内容简介</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发现孩子》一书介绍了了解孩子的方法,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展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在该书中,蒙台梭利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28, 128, 128);"><i><span class="ql-cursor"></span>作者简介</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她的传记被列入12位“帮助世界的人们”传记丛书之一。英国教育家赞誉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赞誉道:“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国教育家这样评论:“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28, 128, 128);"><i><span class="ql-cursor"></span>阅读感受</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几十个孩子的日常生活,我们要求孩子们遵守一定的制度,接受相同的内容。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名字,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记得刚刚工作时,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我常常会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小朋友苦口婆心式的说教,力求去改变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的进步,但效果却不明显。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一次,和两个男孩交流得知,他们认为要守纪律的原因是“因为不守纪律老师要批评的。”看来,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灵,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还会失去与孩子交流亲近的机会。这一定不是我们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希望奖励才去做。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智慧的艺术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言行出现偏颇时,观察、理解、引导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再以建议、劝告、命令和质疑等方式横加干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毛欣宇</p><p class="ql-block">初审:高沙沙</p><p class="ql-block">终审:翟海燕</p>

蒙台梭

孩子

西安市

长安区

三等奖

班级

教育家

老师

毛欣宇

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