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得王力先生和朱东润先生的来信。三十年后退休闲居,几次想翻看二位先生信,终未能见。疑是多次搬家多次处理书报杂志等物件而失落了,只好悻悻作罢。前些年又是因搬家翻检收纳什物,不意在一本书的包装夹层中翻出,甚是欣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二位先生来信用钢笔随手写来,实是难得一见的大家珍品。我不会用电脑,幸得友人教我在手机上制作“美篇”保存文字图片,得将二封来信录存,并生将二位先生来信展示的想法,遂写了简要说明,以便有兴趣者一阅。</p> <p class="ql-block"> 1980年代,我在云阳师范学校教语文。读《诗经.豳风.七月》,有“蚕月条桑”句,对其注释存疑。翻看当时我能看到的《诗经选》(余冠英 编注)、《古代汉语》(王力 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 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 冯沅君 主编)都将“条桑”注释为“修剪桑枝”。我认为这样解释不当,养蚕季节正是需要大量桑叶的时候,不会修剪桑枝。修剪桑枝当在冬季,最后一季秋蚕上架结茧之后,这样既不误养蚕,更能促使桑树在来春发出粗壮的嫩枝长出肥厚的新叶。其实后文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取彼斧戕,以伐远扬”,就是拿起锋利的斧头砍下长枝采桑叶。再翻读朱熹的《诗集传》,其注为“条桑枝落之,采其叶也”。这也证明了我的认识,限于功力,尚不能深究,于是草成《试说“蚕月条桑”》一文向王力先生、朱东润先生请教。二位先生都拨冗回了信。从回信可以看出,为人们景仰膜拜的学术权威,是多么的谦和,师德是多么的高尚,那百废俱兴年代的教风是多么的纯真。尤其是王力先生,不因晚生人微,也不因如此一个小小的问题而随便处之,而是如手把手教学生一样,层层深入,认真探究,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解析得清清楚楚,让受教者如沐春风。两位先生的人品学品让愚生终身受教。拙稿《试说“蚕月条桑”》刊于《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p><p class="ql-block"> 谭明煜 2021.6.11.</p> <h3>明煜同志:<br> 来信和大作《试说“蚕月条桑”》均已收到,谢谢你的指教。<br> 我认为你对“条”字的解释是对的。我是《古代汉语》主编,我没有发现这个问题,错误由我负责。<br> 你举出余、王、朱、林四家对“条桑”的解释基本上是一致的,我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巜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其中关于“条桑”的解释,也说犹言“修剪桑枝”。为什么这样雷同呢?我想大约是因为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出版较早,大家就照抄了。那么,余书为什么要解释为“修剪桑树”呢?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br> 《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郑笺:“条桑枝落之采其叶也。”孔疏:“条其桑而采之,谓斩条于地,就地采之也。”朱注:“条桑枝落之,采其叶也。”讲得最明确的是孔疏,既然是“斩条于地,就地采之”,怎么会是修剪桑枝呢?<br> “条桑”,韩诗作“挑桑”,玉篇也说:“《诗》曰: 蚕月挑桑 ,枝落之采其叶,本亦作条。”马瑞辰说:“挑乃条之假借,引《诗.七月》“蚕月条桑”笺:“落采其叶也。”余冠英解释“条”为修剪,可能是受朱骏声的影响,但是朱骏声引郑笺,可见他并不认为“条”是修剪,而是余先生误会了朱的意思。<br> 专此奉复,并致谢意。此候<br>教安。<br> 王力 1981.11.4.</h3> <p class="ql-block">王力(1900.8.10–1986.5.3)</p><p class="ql-block"> 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教授,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百度百科)</p> <h3>明煜先生大鉴<br> 顷承<br>惠示,关于条桑之义,诚如尊指必须如此,方能符合具体情况。当日只将条字解释,不免牵强,待日后重版时,当进行订正。专此复谢,<br>顺颂<br>日祉不一<br> 东润 1981.11.6 上海复旦大学<br></h3> <p class="ql-block">朱东润(1896.12.4–1988.2.10)</p><p class="ql-block">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当代著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 (百度百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