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张亚雄是位有传奇故事的百岁离休军人。</b></p><p class="ql-block"><b>他享年101岁,是原第二炮兵指挥学院(今称火箭军指挥学院)的首任副院长,是位未授衔的将军。</b></p><p class="ql-block"><b>在他的所有照片中,我最喜欢、感觉最传神的是张老微笑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里用历史上的几个瞬间,回顾张亚雄不同凡响的戎马生涯,探寻他微笑的秘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亚雄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张亚雄是位中等个头、腰板挺直,方型脸上有两道浓黑剑眉,目光深邃、说话简短清楚并带着浓厚的陕西乡音,时刻彰显出坚毅而温厚的气质,是老百姓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职业军人形象的人,唯一有点特别的是他走路稍有点跛,因为他的左腿上有个枪洞所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首任副院长</b></p><p class="ql-block">张亚雄1977年10月奉中央军委命令筹建第二炮兵学校(后改称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担任了首任副院长,是当年“五人筹备小组”中唯一在驻地武汉参加筹备工作的校领导。他努力协调着军地双方机关的联系,想方设法的沟通各方面关系,促使学校的工作机制尽快正常运行起来……用他女儿的话说:父亲由于“文革”多年“靠边站”,所以,党组织交给他新任务时,他的态度是“玩命干”!当时工作千头万绪,又比较繁杂,他患了肌纤维炎,高烧近40度,甚至不能抬腿下汽车了,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只好休息。他关心干部教职工家属的生活,经常走东家串西家,问寒问暖。其间,张亚雄对全院家属情况非常熟悉,甚至连谁家的小孩子叫什么名字都可以准确说出来,作为一个院级领导干部能够做到这些,拿到今天也必须点赞!</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1岁改名励志</b></p><p class="ql-block">张亚雄原名张志学,字上心。他曾先后就读于陕西省三原县民治小学、13岁随父亲去天津、北平读了初中,17岁那年母亲去世,家境转为贫穷,因积极参加党组织领导下的学生运动,刻印、散发揭露法西斯的传单而被登报通缉,得到地下党组织的保护,逃回家乡又遭到民团团长毒打,遂投笔从戎,于1934年21岁时到驻在洛阳的高桂滋部第17军84师当兵,并改名为张亚雄,是针对外国人蔑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而起的新名,寓意“我们是亚洲的英雄”,彰显了热血青年的抱负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能文能武的张亚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33岁加入共产党</b></p><p class="ql-block">张亚雄在国民党军队里拒绝当团的书记,甘愿在连队当二等兵。由于作战勇敢,两年内,他由二等兵越级提升为班长。抗日战争暴发后,他参加了平型关、娘子关、忻口、火烧岭、汾河等战役,由于张亚雄作战英勇,有文化善动脑,逐级升为副团长。他在陕北驻防时,经范明、胡景铎介绍于1946年8月1日在延安西北局住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揭开了他人生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入党时间可能有先后,关键是看入党后的表现。张亚雄选择了共产党就坚定不移的信仰了共产主义一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5年授衔照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横山起义”的领导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1946年10月12、13日的“横山起义”是震动西北、震动全国的重大消息。而由时任陕西保安指挥部保九团团副兼一大队大队长的张亚雄等人组织领导的石湾起义是横山起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支由骑六师一部分和保九团组成的5000人部队,以西北民主联军的名义,按照共产党“孤立榆林,扫清外围”的作战方针,解放了横山、绥德、米脂等200多公里、12万人口的地区,被整编为解放军骑六师,张亚雄任一团团长。他们的起义拔除了插入边区子长县心脏的刀子……。“横山起义”为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正如毛泽东主席说:从这次起义中看到了党的统一战线的威力,把原来打算5至7年解放全中国的计划,缩短到3年。</p> <p class="ql-block">1946年10月23日《解放日报》专门报道了横山起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横山起义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纸《平反决定》推翻了十年审查</b></p><p class="ql-block">1978年12月8日,某基地党委做出《平反决定》,全文抄录如下:张亚雄同志,在任原公安部队干部学校副校长期间,于1968年11月以来,受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制造的假案所株连,无辜遭受立案审查和迫害,致使张亚雄同志精神上长期受到痛苦和折磨,子女受到株连。经党委复查,认为对张亚雄同志立案审查的问题,纯属假案,一切强蔑不实之词,应予推倒,并决定予以彻底平反,原审查中的材料和本人检查一律作废销毁。</p><p class="ql-block">十年冤案,张亚雄被剥夺了为党工作的宝贵时间,他在《平反决定》书上只写了这样一句话“同意党委所作的决定,感谢党的关怀,今后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搞好工作。”然后工整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张亚雄。</p><p class="ql-block">曾经冒着丧命危险发动“石湾起义”,张亚雄不后悔。被冤枉、遭批斗、受审查10年“靠边站”不让工作,张亚雄不怨恨……</p><p class="ql-block">张亚雄胸怀宽广,心里敞亮,一心总想着如何为党搞好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书学习是张亚雄的喜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离休后用行动为党组织分忧</b></p><p class="ql-block">张亚雄1983年离休。二炮武汉干休所规划设计建在打靶场附近,当年建成后确实交通不便,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老干部们感觉生活不便有顾虑,不想去住。张亚雄在“文革”前,在公安干校工作时就分配住在给苏联专家建造的“将军楼”(小白楼)里。当干休所成立后,张亚雄从家里扛起铺盖卷,自己先到干休所居住了,还总催促着家人尽快搬家。后来,他们家成为最早入所的住户之一。张亚雄的带头作用,促使老干部们的入住率很快得到提升,陆续又搬进去许多户。</p><p class="ql-block">张亚雄说:自觉服从党组织安排,就是为党分忧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亚雄被评为“中国健康老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待遇是党组织考虑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张亚雄在职工作的时候,总政治部发了文件“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副军职,离休以后可以享受正军职待遇”。他自己看到过文件,但是他从来没有向党组织提出解决自己待遇的事情,他把职级和待遇的事看得非常淡。后来,还是总政老干部局的领导,熟悉他。从下级上报的名单中发现张亚雄还是副军职,觉得很奇怪,就询问了二炮后,才解决了他的正军职离休待遇问题。</p><p class="ql-block">张亚雄认为,无论担任正职还是副职,都由党组织任命决定。无论是带兵打仗或者搞训练教学都是党的工作。只要组织需要,我都会愉快的服从,努力干好工作。职级待遇问题是党组织考虑的事,我自己不会去闹着要求解决职务和待遇问题。</p><p class="ql-block">如果真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人,张亚雄是其中一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3年张亚雄、郑淑兰的结婚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举案齐眉的爱情</b></p><p class="ql-block">张亚雄和郑淑兰于1933年结婚。虽然他们是旧社会包办的婚姻,虽然他们阅历、文化、见识等有较大的差别,但他们牵手一辈子,不弃不离、不争不吵的走过数十年的风雨历程,曾遭受过分离、无消息的痛苦,也共同走过战争时期、和平建设时期、文革动乱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不平凡的日子,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互助相依,在动荡中把爱情熔炼为亲情,在风雨中把家庭变为最安全、最舒适的港湾,在岁月流逝中把5位子女抚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婚姻榜样教育子女怎样生活、怎样度过人生!</p><p class="ql-block">美满的婚姻展示了张亚雄对人生的清澈态度!</p> <p class="ql-block">1993年5月张亚雄夫妇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顽强与死神做搏斗</b></p><p class="ql-block">张亚雄意志坚定、生命力顽强、忍耐性强。他战争年代视死如归,经历血雨腥风考验不动摇;和平年代不贪图享乐奢华,自觉保持艰苦朴素本色,笑对人生跌宕起伏所有事。</p><p class="ql-block">他95岁后,曾因病在广州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他三次进ICU重症室,并用上了呼吸机。他前两次都闯过难关,恢复健康了,连医院的医生都说是“奇迹,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他就是胸怀宽广、生命力顽强、忍耐性超群、气度非凡,真正不怕死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总政治部送给张亚雄的百岁贺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微笑着面对人生沉浮与曲折</b></p><p class="ql-block">张亚雄青少年时期,历经艰苦岁月磨砺,探索追逐梦想,选择加入共产党后,就始终不渝的坚守初心。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延安保卫战等30余次战役战斗,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解放后,他率部进入西北地区执行任务,不畏艰险,出生入死,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贡献了力量。和平建设时期,他长期担任军队院校领导职务,为军队教育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军事人才。在“文革”中,因组织领导过国民党军队的“横山起义”被审查,近十年没有参加工作,他无怨无悔,心胸坦荡,始终保持着他特有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炮兵送给张亚雄的百岁礼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他的微笑是坚定信仰的抒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他的微笑是发自肺腑忠诚和友善的倾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他的微笑是人生丰富阅历和智慧处事的宣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他的微笑是人格特质和长寿幸福的展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他的微笑是百岁将军灵魂的深情表白!</b></p> <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b>张亚雄生平(1913年5月至2013年12月)</b></p><p class="ql-block">男,汉族,1913年5月14日出生,陕西省三原县人,幼年就读于三原县民治小学,后随父亲在天津紫竹林华商工会高小及西开中学、北平平民学院附中读书。17岁那年母亲去世,家境转为贫穷。因积极参加党组织领导下的学生运动,刻印、散发揭露法西斯的传单而被登报通缉,得到地下党组织的保护,逃回家乡又遭到民团团长毒打,遂投笔从戎,1934年到洛阳国民党17军84师当兵,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第17军84师机枪排排长,后又升为营长,1940年任陕西省保安指挥部保安第九团团副兼一大队大队长,194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0月发动了横山起义被编入解放军骑兵第六师一团团长,1948年任第四军第十师28团团长,第四军第12师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任公安部队第20师参谋长、铁道公安内卫第3师参谋长,1956年任中国人民公安军司令部军校处处长,1958年任中国人民公安学院院务部部长、训练部部长,1962年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青海省总队总队长,1963年5月任公安部队干部学校副校长,1978年3月任第二炮兵学校副校长,1979年5月任第二炮兵学院副院长,1980年6月任第二炮兵学院顾问,1984年离职休养。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二级解放勋章,1962年6月晋升大校军衔,2013年12月17日在武汉逝世,享年101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