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8日,“齐鲁科学大讲堂第42集(日照专场)”网络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活动分三部分:1.课例展示;2.专家点评;3.卢巍教授总结发言。兰山区颜世萍名师工作室全体人员按时参加此次培训。</p> 课例展示 <p class="ql-block"> 本次的四节课例依次是《地球内部的秘密》、《地震的成因》、《火山喷发》、《地表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张佃雷老师设计的《地球内部的秘密》一课,以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情景聚焦。从地球内部有什么?挖一挖看看;火山、地热、地震等自然现象说明什么;了解地震波三个活动猜测地球内部的秘密。通过对鸡蛋、桂圆与地球内部结构的类比展开认识。内容的设计层层递进,图片、文字资料与本课贴切。</p> <p class="ql-block"> 王春霞老师设计的《地震的成因》一课,以地震视频导入,聚焦主体。地壳还可能发生怎样的运动?设计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的模拟实验;交流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的实验;岩层断裂及地壳震动体验活动展开探究。从表象猜测分析到深层的探究,设计巧妙细致,层次清晰。</p> <p class="ql-block"> 刘洁老师设计的《火山喷发》形式新颖,如火山成因的调查、小课题的研究设计、改进火山成因的实验一系列活动,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裴延娜老师设计的《地表的变化》方案探究设计了三个环节1.认识地表是不断变化的。2.探究引起地表的自然因素。3.探究引起地表变化的人为因素。为支撑教学,老师提供了内容详实并且丰富的资源,进一步帮助学生的理解。</p> 专家点评 <p class="ql-block"> 杨冰冰老师的评价以生为本,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分析细致严谨,不放过一个小点,一个数字。比如对地球半径6300这个数字应该什么时间出现;地震成因的实验建议把小木条换成长竹片让学生感受的更清晰;海洋火山和陆地火山先观看哪一个更符合学生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韩玉明,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巧妙探究活动,探索地球内外的秘密— 以地球宇宙领域的教学设计为例》为题进行点评。他的点评总能准确的找到每一位老师们设计的优点,亮点。注重教学重点的把握,教学细节的分析。</p> 总结发言 <p class="ql-block"> 卢主任高屋建瓴,她首先肯定了老师们的付出:科学与宇宙领域中的每一课,对老师们都是一个挑战,因为地球这个认识对象很宏大,不但要认识地球内部、外部发生的变化,还要区分这些变化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好的教学不但在课堂中是有结构层次的,在准备的材料上也是要有层次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利用材料实现认识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她提醒老师们地球的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其中外核是液体的,所以用鸡蛋去模拟地球内部结构还是有一定偏差的。要让学生对真实结构有所思考,从真实的结构思考中去推测,发现与鸡蛋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最后,她期望老师们对课程要有系统的分析、综合的考虑。不但要从点上突破,还要有整体的把握。希望老师们共同的去研究、磋商、领悟,一起让大家对课程的认识深化下去。</p> 学习记录 反思提升 <p class="ql-block"> “齐鲁科学大讲堂第42期”的学习反思</p><p class="ql-block"> 临沂第二实验小学 解正云</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参与了“齐鲁科学大讲堂第42期”的学习,观摩了四节说课,分别是《地球内部的秘密》、《地震的成因》、《火山的喷发》和《地表的变化》。结合自己在课堂中的环节处理,感觉存在较多考虑不当的地方,如引导学生得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要注意各层的比例;火山喷发模拟实验利用可视材料能更方便学生观察地球内部岩浆受热状态下的变化过程;利用陶泥能更好在演示模拟岩层在挤压、分离、错位引发地震的原因,《地表的变化》一课通过大量资料的整理分析、模拟实验、及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了解地表变化的原理。这些对我在教学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杨冰冰和韩玉明两位老师对四节课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点评,特别是模拟实验器材的选择,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方面给出了更加详实的改进意见,如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材料的选取上,说课老师提出用可乐瓶摇晃后打开看可乐喷出的情况,杨老师指出可乐摇晃后喷出的原理与火山喷发原理不同,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这些对我的教学认知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两位老师都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给出了建议,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把探究知识目标和科学态度目标不能混在一起;区分开科学态度目标与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所处年龄的特点设置每课的的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卢巍老师最后点评让我在前面几位老师的讲解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停在认识的层面上、不要盲目地给学生灌输不确定的知识,而是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意识,给孩子奠定科学素养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卢老师说“我们的讲堂只要跟下来,你就能从一个不专职、不专业的老师越来越专职,越来越专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我要一直跟下去,做一名专业的科学教师。</p> <p class="ql-block">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p><p class="ql-block"> ——观(齐鲁大讲堂)有感</p><p class="ql-block"> 临沂第一实验小学 刘丽芳</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8日上午,如约而至,跟随名师再一次的学习。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教学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难点,如何设计教学让学生能够将视野放大、放远,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类似于地球、宇宙这样宏达的概念并且能理解,是相对于探究身边的科学来说较难的内容。但是倾听了日照四位老师的课例,老师们游刃有余、化繁为简,以学生的视角去探究、去理解,设计基于学生思维水平的课堂教学让我耳目一新,学有所获。老师们利用丰富的图片、视频、易操作的模拟、制作等活动,加上层层递进的内容涉及,深入浅出带领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内部的力量,以及因为内外力量而引起的地表的变化。四节课的内容各有侧重,利用大概念的形式,共同形成一个认知小板块。</p><p class="ql-block"> 四节课之后,专家老师给出了更加细致、专业的点评和合理建议。一方面是理论的再支撑,另一方面是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细节处理。印象深刻的是冰冰老师对第一节课《地球内部的秘密》中,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的模型的建议,由原来的利用本课所学制作模型、展示,再次从《地球内部的秘密》中用陶泥制作地球模型环节,教师提供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深度数据,让学生带着已知信息去制作。专家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先放手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自由制作地球模型,然后教师再出示更确切的信息,让写学生修正,体现了思维的不断深入,也加深了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将此环节进行了进一步活化,有了更多的实效。冰冰老师还建议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充足、充分备课,最后再选择最好的方案,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p><p class="ql-block"> 教学是学问,也是艺术,当我们不断走入,了解更多,就会慢慢沉醉其中,让我们潜心钻研,切磋琢磨,在前行中感受教育之美,触摸教育真谛。</p> <p class="ql-block"> 第42期齐鲁大讲堂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临沂玉龙湾小学 庄晓辉</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8日上午,我在线观看了齐鲁大讲堂的第42期,作为一名高年级老师,观看了这次老师们的分享,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收获很多。</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张佃雷老师的《地球内部的秘密》,张老师详细介绍了内容组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收集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教学目标,启发学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的内部构造模型,由理论到实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体验探究的乐趣。张老师有条不紊地介绍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准备工作,详细引导我们对教学过程做好统筹安排,给我们新老师有了很好的启发作用。</p><p class="ql-block"> 王春霞的《地震的成因》,首先用一段地震的视频将我们带入到一段非常真实的情景中,是学生将注意力快速地转移到课堂中,首先让学生猜想地震的成因,接着学习进阶,用陶泥块实验探究感知地震时的现象,师生交流 的环节教师播放科普视频感受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危害,通过科普我国古往今来关于地震领域的技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最后和学生分享地震自救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p><p class="ql-block"> 刘杰老师的《火山喷发》,刘老师非常详细地分析了本节课的目标与学情分析,在探究中学生感受到了探究自然的快乐,火山的知识小调查是本节课的亮点,刘老师大胆采用小课题的探究方式,围绕“火山”为主题,学生们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头脑风暴”是我最喜欢但在课上最不敢用的方式,刘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本节课中,还有非常多的直观形象的视频唤醒对自然的直接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p><p class="ql-block"> 裴延娜老师《地表的变化》中,选择了大量的图片和例子,还有视频来演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知识和原理。</p><p class="ql-block"> 专家们的点评又让每节课得到了升华,发现了我第一次听没有注意到的闪光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一位教师,都走在终身学习的路途上;每一次教研活动,就像一颗种子,在困惑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相信这样根植于课堂教学的教研活动,能为老师们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搭建坚实的阶梯,也相信老师们定会带着“余温”反思不足,总结经验,带着新的思考再出发,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在磨砺中迸发出惊人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丰富理论基础,积累实践经验,立足高远,在延续科学前辈的科学之路的基础上,发展、丰富小学科学教育理念,拓展科学教育的方式方法,做到学为中心,学生为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