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有那么一小块土地,常引发我的向往,常想到那块土地上走走 、看看,去踢踢它路边的青草,想去闻闻哪沙土的泥香。</div> 它是一小块土地,因为它确实不大,也就方圆几公里吧,站在它上面,左右周边可摸到三县市,农庄围着它,但它确不属于农庄。它鹤立鸡群,很特殊,因它的管理属性来头很大,可这个鹤立现在很寒酸,它周边的鸡群们都添瓦盖楼的大变,而这一块还是几十年前的旧颜,残垣断壁的红砖瓦房时刻在彰显岁月留下的痕迹,在满地野草狗尾巴花中叙说历史残存。或许,正是这变化中的没变,才吸引我们这群奔七人的到来,在这荒寂人稀的田野中去寻找和聆听我们青春年少的歌语。<div> 五十多年前的一天,金秋十月,顶着一路阳光暴晒,吸着汽车扬起的阵阵尘土,我来到了这里,下车即踢出了一脚扬沙,接过车上卸下来的自行车,还没蹬五米远就陷在松软的沙路上,顿悟出一个真谛:哦,这就是沙洋,沙的海洋。于是乎,一夜之间,从大城市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立马演绎为沙土地上的芦席棚屋,油灯燃蜡。变化与反差接受乎?乎不乎的哪也就只有它了,因为这由不得我们这些幼小的个体。<br></div> 如此的地方为何会引起你的常念?有人会这样问。那是你的故乡吗?非也,这块土地和咱的祖辈没关系,也非咱的出生地。哪就是你的故土了?算是了,在这边土地上前后我生活超七年,所以称故土我想也算合适的了。这故土就是隶属湖北省沙洋劳改农场一分场的那块小地方,俗称七里湖农场,一个拥有上万亩土地的独立天地。<br> 之所以常念叨这地方,眷念这里的沙土旧屋,哪是因为我们的青春在这,曾经的童稚和游戏在这,最早的知识启蒙在这,最初的认识社会并形成初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或许还有人的早恋、单相思也在这,哪“天边有一对双星、那是我梦中的眼睛”也在这。 2021年4月16日,由于对这土地的眷念,我随沙洋岁月油画班的朋友们再次来到这里,开展一次野外采风绘画活动,活动之余我到一些旧地方转了转,得到的一个感受是,这块地方将被遗弃,要么推到了重来,要么就荒弃了。 我踩点的第一个地方是原干校医院。之所以首选去了这个地点,是因为我拍的一张照片留下的美好印象。 这是2014年三月份在干校医院右边的后院中拍的,太阳西斜照射过来的光,将这后院的油菜花及后面的红房映射出一幅美丽的红黄色彩,高大的樟树,绿叶新发,满地落叶铺洒小路,一派寂静安详的家园风光。<div> </div> 我希望这个美好的景色长留, 可惜这次我看到的却是人去屋空的一副残败景象。<div><br></div> 首先说进去的路,这是2014年拍的医院通向公路的大道,两边绿色成荫,宽敞通车便利。这次进去的路还是老路,但树没了,路变窄了一半,两辆车要对过还需要靠边让行,其次是路况,坑坑洼洼的,迫使我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摇摇晃晃慢慢驶入,好在我车底盘还高可以对付,尚若是一个低底盘的轿车哪就可能擦底了。 从这张照片看,在2014年时还是有些人类烟火气的,但现在看这个门色彩完全被洗去,露出的是一派残色。这栋房内门窗全无,走廊上堆满的灰尘,部分地方被当地村民当成了一个小库房。<div> 其次是面对大门往右走已经没有了可能,路完全被翻犁,不能通车,所以可以推定上面哪美图的景色已经不复存在。</div> 由左边的路转进去后,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满地的荒草已经快把道路布满。 被遗弃的房子都张开了黑色的窗洞。 人高的自然生成的植物,显示的是无人在这打理。 这排房子都是开着黑洞,门前长满了野草,已长久无人居住。 这是通向后面院子的路,尚且还像路,只是完全看不见一个人,也听不见农村常有的犬吠鸡鸣。走到后面看见的都是门前垃圾,尽是被遗弃的各种废物,显然,人去已屋空。<div><br></div> 院子里的树很是茂盛,就是不知道对面的情况如何。 <p class="ql-block">有点森林的感觉,中间有条人过的小道通向对面,因听不到一点的人声,没冒然走过去。</p> 树木深深,小草丛丛,目探绿绿,耳寻寂寂。 无人管理的油菜花倒是开得正艳,而这个时节大田的油菜花都已经谢了。<div>我在哪待的大约十几分钟,感觉这就是一个被遗忘的废墟,如果说前几次来这还有人在此居住的话,哪现在完全是杳无人迹。寂静,死一般的寂静,除了几声鸟叫,彰示这还是世间一有生命的地方,但静静的无一丝杂音,到使得人产生了一种害怕。</div> 当天下午一群人都去了大家熟悉的老地方二团踩点,这是二团标志性的建筑物水塔。 这栋房的尽头是大作家徐迟先生在五七干校的最后居住地。 这栋房的尽头是大作家徐迟先生在五七干校的最后居住地。 我家在五七干校最后的住房。现在编号10栋。 我家在五七干校最后的住房。现在编号10栋。 后面的一排,现在编号12栋,同学家的住房。 这里还有少许住户。 水塔与它旁边的住户,哪是当年五七干校二团团部所在地。现在被一家打理成很好的乡间别墅。 这是沙洋岁月油画班画家们笔下的团部小别墅。 这是沙洋岁月油画班画家们笔下的团部小别墅。 <p class="ql-block">对着小别墅作画。</p> 在门前留影。 在门前留影。 美丽的花,正绽放着诱惑的色彩。 这边地过去是连队的生活菜地。 这是当年监狱还残存的院墙和房子。 这是当年监狱还残存的院墙和房子。 三美女选择在这合影,背后院墙上铁丝网依存。 绕监狱的外围路。 通向后面大田的机耕道,显然小车是过不去的。 这栋小房子在当年是很高级的住房,是团部头头们的住家,我们当年还是住的茅屋,后来改住砖瓦房,但不能和这房相比,这是水泥地坪,有天花板,我们是泥土地,头顶看的见瓦。 泥泞的内部道路,过去的主要通道,这上面留着我们无数的脚印。 水沟,看着像被被填满的感觉,过去有一米多深,大家的住家就分排在这沟的两边。 住家的厨房,后来加盖的,现在被废弃。 漂亮的豆荚花。 <p class="ql-block">这条路过去是我们通往校部的主要通道,但现在不通。在道路尽头的右边,是我们的芦席棚学校就。</p> 路的左边原来有多栋我们在时干校修建的红砖房,现在都拆了,如今成了牧牛的好地方。 路右边保存的红砖房,这栋还有人住,后面的大院子是他家的养鸡场。 <p class="ql-block">远处的房子是当年的仓库,门前的水泥地是我们的篮球场和运动场,想走到近处看看,无奈没道路可通,被一片植物加隔离栅阻挡。</p> <p class="ql-block">寻旧的第三个地点是这个被废弃的军营。如果不说明,应该看不出这是一个军营,但道路左边现在竖立着一个牌:“军事重地,不得侵犯”,告知了你这是军营。</p> 这路看出还有车进出,路边的树有年头了。 这路看出还有车进出,路边的树有年头了。 里面的场地还蛮大,可惜这房全没了门窗。 记得当年干校二、三、六团合并成新二团的时候,这个地方曾短暂的做过我们的校舍,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搬到芦席棚中去了,大概是被军方收回了吧。 房子右边的通道,房子完全被野生植物包围。 往右边看,隔着一个渠道哪边是干校的二团。 这路,这树,这通道还是不错的。 被野花包围的旧屋。 一片废墟。但很明显和干校的红砖瓦房有区别,一是开间跨度要小,二是做了天花板,三是外墙做了粉刷。 五七干校在1972年后盖起了一批这样的红砖瓦房给还在干校没有分配的干部们居住。 寻旧的第四点是汉江大堤及七里湖。今年一上大堤看见的就是这样一幅光秃秃的景象,大堤两边原来貌似的树林都被砍伐了,当然,这是堤防部门的有意为之,属于护堤林的更新换代。 大堤的左边往上游看,是大片的土地,这在汛期属于可以被淹没的地方。 往下游看是右边,前面不远处是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汉江大桥。 往下游看是右边,前面不远处是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汉江大桥。 堤边被砍伐了树木的地方种上了小麦,这图案还是有曲线美的。 陈洪口标牌,在这可以看见汉江江面。 左边是堤防道班所在地。 对比。这是2017年4月拍摄的,可见两边的树木是茂盛的。 对比。这是2017年4月拍摄的,可见两边的树木是茂盛的。 对比。这是2017年4月拍摄的,可见两边的树木是茂盛的。 这样的说明碑这段堤上有两个,另一个叫袁家洼。 这个大S型很漂亮,如果不是树木被砍伐了,是看不出这大的弧圈的。 在堤上牧牛是这里的常态。 关注牛们的两同学。 这是七里湖,应该叫七里湖的主湖区。 这条路,也是一段分割主湖和边湖的堤坝。过去叫七里湖是说它方圆有七里路,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已经大大缩小还被分割成了三个湖面。 这是从大堤上看到的主湖区。 这是被分割后的一小片湖区。 这是被堤防征用并打下防渗墙的一片湖区。 这边湖应该被承包,远处的车是来这度周末的。 从湖面看汉江大堤。 右边的这条小路可以绕主湖一圈。 从主湖的另一边看七里湖,湖水清澈,微波荡漾,这也是我们此次沙洋行的最后一站,大家在这游玩很是尽兴。 主湖,应该是七里湖现在得以保存下来的最后的湖面了,不过好在它已经被列入了生态保护名录,不准往湖面投食及放养鱼苗,要保持这湖的原始野生状态。 <p class="ql-block">这次沙洋七里湖之行一共三天,除了前面已经记录本次活动的两篇文以外,这篇是记录自己独行的一些点滴。总的感觉是,沙洋七里湖,我们原来想记忆采录的旧址,在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后,慢慢的就要失去了。社会在进步,周边在发展,而这一片到还是原样,显然是不符合历史进程的,所以,被改变是迟早的,只是希望这样的改变再来晚点,希望我们或许再来的时候,还能见到些许能勾起记忆的东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