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是甜、美味的意思;肃,有庄重、威严的意思。所以“甘肃”,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省名,既蕴含着浓厚田园、生活气息,又潜藏了深远的历史意味。但是热衷猎奇的现代摄影和摄像技术在近代呈现人们眼前的“甘肃”多是沙漠驼铃等画面,更有甚者,宣传部门提交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的标志性短篇就是一段夕照下的沙漠驼队,这便自然而然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想到“甘肃”应该就是“干燥”而“荒芜”,不适人居的所在,从而也打击了本省人民的自信!其实不然,“甘肃”和其它省份一样,都有一定的不足,但更多的是美丽。近日应邀参加“陇南市茶文化艺术节暨陇南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论坛”活动第一次去陇南,算是对甘肃老家的东西南北有了全面了解,从而更增添了几份爱恋与自豪。<div> 下面,我就按照新结识的朋友----陇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毛树林的文章《建设陇蜀之城 塑造文旅品牌--建设“陇蜀之城”的理论依据和几点想法》分类和读者朋友共游陇南部分地方。</div><div><b>一、陇南是地形地貌的博物园</b><div><br></div></div> 这是礼县盐官镇郊外早晨的河滩里,马儿们正在悠闲地吃草。这一带曾是老秦人养军马放牧的好地方;也是盛产井盐(当地人叫水盐)的地方。有北方黄土高原的沃土,但已是南方丘陵地带。 从礼县一路向南,土山渐少,石山渐渐明显起来,空气越来越好。 到了最南端的文县碧口镇,这里已完全是一派江南景象。遗憾的是去年8月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毁坏了河道,抢修恢复中有泥沙掺入,否则这里的江水是碧绿的,所以才叫“碧口”。 极目远眺,会误以为到了贵州的十万大山。 <b>二、陇南是气候特征的博物园</b> 介于北方与南方的综合性气候不仅人居舒适,而且有利于多种植物生长。枇杷。 当地叫作枣皮的中药材,学名山茱萸。 常见的花卉长得特别精神。 蜀菊花,也叫蜀葵花,它广泛地生长在这里与陇南居于陕甘川鸡鸣三省的位置十分吻合。 橄榄经周总理从亚热带国家引入中国后,在这里才真正找到了好婆家。这山上凡是白蒙蒙的绿色,全是橄榄树。 这里已形成橄榄全产业链基地。 这里的橄榄油已是全世界最好的之一。 <b>三、陇南是生态资源的博物园</b> 陇南是不缺水的,在碧口镇马家山上就有一鉴湖泊,叫龙池。 这龙池还有美丽的神话。 马家山就是个茶山,这里绝无污染,绝佳的水土养育的茶叶是全国最好的。 天刚亮,茶农就在“麻子哥哥”鸟的叫声中开始采花了。 这种叫黄金芽,据说行情最好时一斤能卖到1万元左右。 马家山上有小木屋,三十多张床位已供不应求。 马家山的朝霞似火,晚霞如锦。 婆婆背着孙子从自家的茶园走出。 甘肃的茶在产量上不能与南方比,但品质在全国领先。甘肃茶博物馆就在马家山。 陇南所有茶区的茶在这里都能得到了解。 我们去了一个叫八福沟的景区,关于“八福”,也有一些复杂的来历。 这里有少量的民宿,但这个轻奢的住所更适合文人墨客小憩。 我一个上午从不同的方向出入两次。 基本保持了原生态。 这里的蜂蜜不仅是土蜂蜜,而且是“崖蜜”。 两瓣树桩做成的蜂箱挂在悬崖峭壁上更受蜜蜂欢迎。 这里基本不用山外的水泥,原木桥廊和石板甬道更贴近自然。在山里已走得很深了,但手机信号很好,扫一扫二维码对景区的了解会更深入。 到处都有茶树,但人力太少有的就长疯了。 这几枝牵牛花给寂静的山谷奏响摇曳的乐曲。 幽谷响泉。 飞瀑龙潭。 树、藤共生且如此之高比较罕见。 各种生命汇集在这里,和谐蓬勃。 和其它地方的“天池”比,体量它不占优势,但这里一年四季无霜,而且水面绝无落叶。 近岸处澄澈见底,四周恍若仙境。 据说这道索桥可以跑汽车,桥那边也是一个好去处。 我在这山顶能看到对面的山腰有村寨,公路就象挂在悬崖上,我们也是通过同样的公路上到这边山上的。 万象洞,其实是天然溶洞,因为里面的钟乳石千姿百态才起了这名。 有“华夏第一洞”、“中国北方第一洞”之称,我感觉比陕西柞水溶洞大了好几倍。 感觉到自然造化吗? <b>四、陇南是历史文化的博物园</b><br> 陇南的深山里现在还保存着一些传统民居。石砌的基础,吊脚楼的结构,分明是南北建筑文化的融合。 板筑墙壁上仍悬挂着已不常用的几样农具。 石头、木材让人完全融入大自然。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石材在没有水泥的情况下砌墙是一门绝技,但这里的村民都会。 这是拆了旧屋后的石础,不仅有手艺,更有文化。 这个村子叫张坝,村民已搬迁到交通更便利的地方,旧村落便成了历史遗存。 它的新名字叫陇南传统民居泛博物馆。 上世纪的供销社。 我一直对一些地方脱贫攻坚时给贫困户盖的住房丢失了当地特色而耿耿于怀,没想到在这里发现一个叫王彤辉的年轻干部非常有心,他不仅很好地管理着这个泛博物馆,而且对当地民居进行了深入研究,抽淘出特色和优点,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写出了新型民居的报告,当地政府很重视并计划推广。 这是一座缩微的陇南四合院。 这是陇南传统民居营造的精华。 这是新民居示意图。但愿全国各地的农村都还能在房屋建设方面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留住后代们的乡魂。 这一带曾是魏、蜀交锋的地方,诸葛亮六出祁山说的就是这附近。 玉垒关下白龙江、白水江交汇,左边白,右边碧,比西安的泾、渭还分明。 白马族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因研究不足而归到藏族里的一个极少数民族,我感觉这个民族和赫哲族一样稀少。因去年洪灾的道路不好走没能去得了老山寨,但在他们开的农家乐见到白马歌谣非遗传承人也很高兴。 饭后一定要参加篝火舞会,柴禾已准备好了。 舞蹈动作并不复杂,我跟随他们很快就学会几个简单动作,也一起呼喊,但出了一身汗只好退出。女的不用说个个都是婀娜多姿,而男人们当中我认为照片右边举着胳膊的跳得最棒,他就是白马族人,县统战部长桑格,他长得黧黑而健壮,娴熟的舞姿中充满豪气和力量。午饭时他即兴用白马族语言唱了段民歌也非常好听(这个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语言的传承非常完整)。 <b>五、陇南是传统饮食的博物园</b> 这次去的地方并不多,但所到之处吃的都很“绿色”。 茶叶炒鸡蛋。 炸紫苏叶。 非常完整的造型! 这么大块地吃腊肉还是第一次见,吃过的人都说好吃不腻。 这是我爱吃的。蒸的、煮的、烤的、炒的都很好。 这是同一桌上另一种腊肉。 当地现采的野菜,好象叫鸡丝蔓。 哨子面人人爱吃。 这是一种貌似但又不是黄花菜的菜,就叫黄菜。 这也是现采的野菜,忘了叫啥名。 这儿的苞谷真能吃出记忆中的玉米香味。 这个杂粮饭好吃。 这是白马人的十大碗,是上了好几道菜基本已吃饱时端上来的,说吃了十大碗才能算结束,然后去跳篝火舞。尝尝,结果样样好吃! 这是碧口高速口临江的一家石锅鱼,我们七人吃了四种14斤。 都是旁边江里的活鱼,鲜香嫩韧,解馋过瘾。 这是冲泡的黄金芽茶水。 这是山上的鲜竹荪。 这是当地人采的野草莓,他们叫瓢子,一大桶几天都不坏,不象大棚里种的连一天都放不了,酸甜适度,我吃了三小碗。 最后,我感觉陇南是保存着淳厚传统文化的净土。随便到一个单位、一户人家,碰到一个人,都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后来才知道除几位专门的书画家外,毛树林局长竟然是一位诗人,党校校长是一位书法家...... 盐官居民生活闲适 看到有机肥如此大行其道,我明白了此行陇南的饭菜为什么好吃了。 和天水、平凉相似的面食。 陇南行是短暂的,看到的只是冰山之一角,这里的文化需要我通过阅读新朋友们的大作进一步了解,这里的风物还需带上家人再度耐心游历。 这里有可知可感的内容。 这里有攻略。 这里有珍品。 这里有历史线索。 这是我提交给活动的一幅习作,不知可否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