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攻坚克难,我们都是追梦人”建党100周年一隅堂学员书法作品展(一)

一隅堂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前 言</font></b></h1> 童心向党,礼赞百年。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举办少儿书法展览。本届展览是自2014年以来,工作室举办的第三届少儿书法展览。较之以往不同的是,本届展览筹备时间长,展览形式更加丰富,书法专业性和艺术性在本届展览中得到体现。<br> 展览自今年2月底开始筹备,从学生选择、风格确定、作品定制、纸张选择、作品打磨等诸多方面着手,共筹备软笔书法作品 件,硬笔书法作品 件,数量为历届展览之最;从书法风格和流派的选择上,摒弃了之前两届以楷书、隶书为主的单一作品形式,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均有涉猎。既有秦诏版、汉砖等的奇趣纵横,也有颜体楷书、邓石如隶书的庙堂气象;有宋黄庭坚的尚意书风,也有元赵孟頫的流转华丽。同一种书体也有不同的风格取向和章法布置,同样是颜体楷书,不仅有粗犷雄厚的风格,也有清新流丽的表现;有行列分布泾渭分明棋盘式的谋篇布局,也有有列无行乱石铺路的章法布置。纸张选择上,既有表现墨色枯润对比的白色宣纸,也有颜色各异的蜡染宣纸,展厅效果十足。可以说,每一幅作品,都蕴含了每一份心思,每一种思考。<br> 作为一名少儿书法教师,我常常在思考,少儿书法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虽然大部分家长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写一手好字,但这不是我的教学理想和目标。我希望能以我的教学,给大部分的学生种上一颗真善美的种子,不一定要求它们当下就能开花结果,但心里面总有一个期盼,说不定哪天就发芽了呢!<br> <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二零二一年六月于灯下</div> <b>姓名</b>:曹恒奕<br><b>年龄</b>: 9岁<div><b>作品尺寸</b>:四尺蜡染整张(138cm*69cm)</div><div><b>学书心得</b>:<br> 我练习书法最初的只是想将自己写的春联贴在我家门上。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书法不仅仅是一个个简单的汉字,还是我国最美丽的艺术文化瑰宝之一。一开始我觉得写书法很简单,但是随着字的难度增加,我失去了信心。丁老师鼓励我并告诉我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从那以后练书法成为我每天的必备功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还认识到光是多写也是写不好字的,还得掌握写字的方法,最主要的是找到每一个字的主要笔画,把那一笔写好,其它的只要照上面把基本笔画练好,这个字就可以写得很好。练习写书法其实不仅是练字的过程,还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只有做到持之以恒、静心、耐心方能有所进步。</div> <b>姓名</b>:费贤萍 <br><b>年龄</b>:11岁<div><b>作品尺寸</b>:四尺白宣整张(138cm*69cm)<br><b>学书心得</b>:<br> 书法,是对心智的磨炼,对耐心的考验,更是对心性的修养。就在三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书法.那时才上小学二年级。这三年里,有苦有甜,又笑有泪,但当我写作品的那一刻,我就明白了,机会都是留给有心人的。<br> 可一路上并没有我所想象的那么顺利。有路上的绊脚石,有身边刺耳的喧闹声,还有一切磕磕碰碰,阻挡你的道路,永远是充满坎坷崎岖的。但是只要端正态度,认真,静心,就一定可以写好字。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想要写好字,就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认真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做一个有心的习字人。</div> <b>姓名</b>:冯雨馨<br><b>年龄</b>:12周岁<div><b>作品尺寸</b>:四尺白宣整张(138cm*69cm)<br><b>学书心得</b>:<br> 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软笔书法,家长的初衷是为了让我的字写的好看一些。他们常说大字练好了,小字也不会丑。有幸遇到了优秀的老师,从点横竖撇教起,到现在可以临摹作品,我也从敷衍交作业变成做完功课后主动铺开一张纸练字,练习书法慢慢的转变为了爱好。学习书法需要勤奋,需要坚持不懈的练习,去年参加书法考级,取得4级证书,感谢丁老师的谆谆教诲和鼓励。我爱书法,希望在不断的练习中,自己的字能越写越好。</div> <b>姓名</b>:葛雨凡<br><b>年龄</b>:13岁<div><b>作品尺寸</b>:四尺四裁蜡染拼接(66cm*33cm)<br><b>学书心得</b>;<br> 书法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可以让自己的字漂亮起来,书法需要的是耐心和持久的坚持,因此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可以修心养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素质,很有帮助。有人说:“字如其人”我想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方面的意思。学习书法要勤奋,贵在坚持练习,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字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不想着立杆见影和一步登天。</div> <b>姓名</b>:耿荫祖<br><b>年龄</b>:10岁<div><b>作品尺寸</b>:四尺白宣整张(138cm*69cm)<br><b>学书心得</b>:<br> 学书法的起因,是我的字写的不够好看,妈妈为了让我把字写好,给我报了软笔书法。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写字那么简单的事情还用专门学习吗?可是第一次书写后我发现想要把一个简单的横写好,都是那么的不容易,原来看着简单的事情,想要做好也是不容易的。在学习书法的4年里,我抱怨过,想过放弃,因为每天要反复的练习笔画,觉得枯燥。直到有一次我因为心情烦躁,拿起毛笔写写画画,慢慢的我的心情平静下来,我才发现,原来写毛笔字,不仅仅是可以把字写好看,还可以让我静下心来。通过学习书法,让我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都要有目标,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div> 姓名:龚婧熙<br>年龄:12岁 <div>作品尺寸:四尺四开蜡染(138cm*33cm) <br>学书心得:<br> 从三年级起,我就开始了自己的书法之旅,从楷书到隶书。在从行外到热爱,整整三年的时间,我喜欢上了书法。认真对待自己学习的每一种书体。书法熏陶了我的生活,使我感受到了国粹的韵味。书法让我懂得了思考,每一个方块字都会有不同的布局,只有细心观察,才可以写好书法。我们的丁老师经常教导我们看一笔,写一笔。勤看勤写勤练,只有看清每一个字的部分,才能将这个字写准:只有勤加练习才能把这个字写精。书法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我们祖先智慧凝聚而成的。我们要让书法滋润我们的心灵,发扬并传承下去。</div> <b>姓名</b>:郝彦博<br><b>年龄</b>:14<div><b>作品尺寸</b>:四尺对开蜡染(138cm*66cm) <br><b>学书心得</b>:<br> 中国书法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积累和发展,已成为独具华夏特色的文化瑰宝。隶书也是日积月累靠许多人共同创造的。汉隶蕴含着一种特大的气势,充溢而涌动的雄健的力量,精美绝妙的汉隶至今仍然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书法学习是无止境的,是长期学习追求、不懈奋斗的事,只有将整个身心加以倾注,不断超越自我,多看、多想、多练,终定能有所收获。</div> 姓名:胡静宸<br>年龄:14岁<div>作品尺寸:四尺白宣整张(138cm*69cm)<br>学书心得:<div> 学习书法能使人静心,随着笔画的流动烦燥的心也会随之静下。而写得一手好字也会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从楷书到行书之间的转换是奇妙的。从规规正正到挥撒如云,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直来直去,而是巧妙的连接。一个字有一个字的形态,一个字也有一个字的结构。观察好它们是重要的。所以写好一个字在于观察。只有观察好了才能写好字。</div></div> <b>姓名</b>:胡梦宸<br><b>年龄</b>:14岁<div><b>作品尺寸</b>:四尺白宣整张(138cm*69cm)<br><b>学书心得</b>: <br> 学习书法不仅仅是硬生生的照着字帖临,而是感受这其中的变化。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转换,粗细墨色之间的转换以及方向手法上的转换都值得细细品味,去感受其中的妙处。想要写好一个字,就要去观察好一个字。观察它的形态结构,观察它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处理,观察好了再下笔。才使得字有了活力,不生硬,赋予了字新的生命。观察好字与字的关系,字与字的形态,字与字的变化才能写好字,写成字。</div> <b>姓名</b>:季展颜<br><b>年龄</b>:14岁<div><b>作品尺寸</b>:四尺三开蜡染(138cm*46cm)<br><b>学书心得</b>:<br> 我跟丁老师学习书法已经有几年了,之前很少接触书法,现在经过几年的练习,我终于领悟到了书法也是门很美的艺术,它是有灵魂的。经过几年的书法练习,我学到了很多,至少我们学习它可以了解更多的书法知识、写字技巧,还能了解一些历代书法家和书法家的作品,特别是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与耐性。 鲁讯曾说:“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可见,书法是门艺术,不是简简单单地能写好字就是学好了书法,是需要用“心”去学,花时间去学的艺术,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断超越自我,在书法学习中,追求美的风格,也就是自己认为“怎么美就怎么写”。“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够学好书法的。</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后 记</font></b></h1><div> 作为传统文化艺术之一的书法,不仅仅是写字那么简单。它是集文学、历史、哲学、美学、音律,甚至是几何学等多学科交融的复杂艺术门类。通过作品的打造,我和学生们一起去探索作品风格背后的故事,去发现一幅作品的“闪光点”和艺术表现形式,用哲学的思辨去考量整幅作品的宏观把控和细节的微观调控。让书法除了写字之余,还有其他一些知识性的拓展。我想,这样的书法课,或许更有意义。<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