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互学 提升质量

缪缪

<h5> 围绕《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在实践中的落实,长宁区幼教团队在长宁区教研室徐雅萍老师的引领下,本学期围绕其中“3-6岁儿童发展行为观察指引”部分开展学习与实践。<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本组是幼教云间联盟的第二组,在原来八所公办园中,本学期加入了四所民办幼儿园,吸纳了新成员,扩大了学习共研的队伍,为携手并进、全面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提供了条件。第二组的成员具体由愚园路第一幼儿园、新实验幼儿园牵头,武夷路幼儿园、兆丰幼儿园、愚园路第五幼儿园、长华幼儿园、童欣幼儿园、金钟路幼儿园、江一幼儿园、康文龙溪幼儿园、新苗幼儿园、兰兰幼儿园共十二所幼儿园组成。<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本阶段我们围绕“3—6 岁儿童发展行为观察指引”中的“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开展学习与实践,各园结合园情,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开展理论学习,引发教师在“观察指引”的引导下开展实践与探索,在探索中进一步理解与内化指标。以下是12所幼儿园围绕“领域五:探究与认知”总结梳理的做法与经验,有的幼儿园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展开实践,有的幼儿园在个别化活动中开展实践,有的幼儿园皆而有之,现与大家分享: <br data-filtered="filtered"></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幼儿园</b></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人:肖颖</h5> <h5><p> <br></p> 为了更好地观察和走近幼儿,我园以个别化学习为切入口积极探索“乐·活”探究活动,并基于儿童的视角加强了对“观察指引”的学习与研讨,通过园内小教研、大教研以及组长轮值培训等方式进行各年龄段的深入学习,在班本化“乐·活”探究活动的实践与观察分析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活动实施的质量。以下以中班关于“特别的东方明珠导览图”相关实践为例,呈现我园的探索与实践。<div><br></div></h5> <b>核心指标:</b><h5>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1:科学探究中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按照计划收集信息<br>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1:科学探究里孩子们乐于在动手、动脑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对探索中的发现感到高兴和满足。</h5> <h5><p><b>案例呈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班:《特别的东方明珠导览图》</p><p style="text-align: left;"> 进入《我们的城市》主题两周的时间,孩子们纷纷参观了上海的各个景点并陆续带来了景点处的各种参观指南,有东方明珠、有自然博物馆、有环球港的等等。这一天自由活动时,孩子们对参观指南引发了兴趣并热烈讨论着...</p><p></p><p></p></h5><h3><b><font color="#39b54a">故事一:导览图上需要有哪些内容呢?</font></b></h3>果冻:“看,这是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做的介绍图。”<br>豆豆说:“现在我们要在导览图上画哪些内容。”<br>小小马:“上面要画一个电梯,告诉小朋友去做这个电梯。”<br>果冻:“可以把每一个球里好玩的地方画上去,外面还有一个滑滑梯。”<br>小小马:“还有东方明珠一共有11个球,不是3个球,也画上去,让小朋友知道。” <h5><p></p><p><font color="#39b54a"><b>故事二:大家能看懂我们制作的“导览图”吗?</b></font></p>豆豆:“这是我们画的导览图,你们能看懂吗?”<br>“上面的数字是什么意思?”、“我们进去以后怎么参观呢?”、“那个圆圈是什么意思啊?”……大家纷纷对制作的导览图提出了各种问题。<br>豆豆:“我们在图上加上标志,小朋友就能看懂了。”<br>果冻:“我再在每个地方画上圈,小朋友就能看清楚了。”<br>小小马:“我们拿一张纸记录下来,看看有多少人能看懂。”<br>果冻:“好,我去拿纸和笔,我来负责记录。”<br>豆豆:“那我负责问问题,小小马负责拿着图。”<br>孩子们用简单的√和×记录下了第二次的采访结果。<br></h5> <h5><p></p><p></p><p></p></h5><h3><b><font color="#39b54a">故事三:“导览图”的再调整!</font></b></h3>豆豆:“为什么我们加了标记、有了箭头,小朋友还是看不懂呢?”<br>果冻:“怎么才能让他们看懂呢?”<br>小小马:“我们班级有录音笔啊,我们可以录音,这样看不懂就能听了。”<br>豆豆:“我们有录音笔,你可以用录音笔听。”<br>果冻:“哇~这么多人能看懂!”<br>孩子们迫不及待跑来和老师分享起他们的喜悦。这一次,孩子们对于你们的采访结果满意极了!<br> <h5><p></p><p><b>启发思考:</b></p><p> 中班的孩子们在导览图的制作过程中将收集到的一手和二手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思考哪些内容适合呈现在“导览图”上、如何制作等,这说明孩子们对于自发的活动非常感兴趣。当孩子们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通过图画、照片、数字符号等来制作“导览图”已经能够与真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联系,这体现了《观察指引》中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1:科学探究中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按照计划收集信息。同时孩子们也运用了数字、图画及其他符号来记录了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孩子们能够在探究活动中运用新的方法(标记、箭头等)丰满“导览图”,通过“采访-调整-再采访-再调整”这个循环过程积累了新的经验,在听取、接纳不同幼儿的建议后不断地反思、讨论,搜集新资料后再次进行调整,最终取得成功也体现出《观察指引》中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1:科学探究里孩子们乐于在动手、动脑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对探索中的发现感到高兴和满足。</p> 在探究活动的实践中我们只有基于儿童视角、儿童经验和儿童需求,真正看到每一个活生生的、有着生活意义体验的、真实而具体的儿童,才能从根本上支持与鼓励幼儿在“做中学”,并更好地实现“活教育”。教师在活动中应当学会观察,站在幼儿身后,正确解读与分析幼儿的行为,甚至打破时间、空间的格局,更大地支持幼儿的探究;同时学会适当等待,帮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当教师能够支持幼儿走近社会,才能将探究成果与真实的社会建立更密切的联系。<br></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长宁区新实验幼儿园</b></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人:李莎莎 徐文怡 石凤梅 缪雯彦</h5> <h5> 本阶段,我园围绕“领域五:探究与认知”进行了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结合我园“真儿童、慧成长”的课程理念,教师们在实践中积极开展了探索,在探索中进一步理解与内化指标,使各指标点指引实践。学习后,教师们的思维进一步打开了,引发探索的触角更为敏锐,以下分别以三个年龄段的小案例为例,呈现我园的探索与实践——大班案例是从一则新闻引发的对蚂蚁探索过程,中班案例是自然角中的探索,小班案例是活动区中的变色游戏引发的对花朵变色的探究。<br></h5> <b><font color="#39b54a">大班案例:从红火蚁开始……</font></b><div><b>核心指标:</b><br><h5>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1:科学探究: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事物与现象</h5></div><div><b>案例呈现:</b><br><h5> 一日,轮到胡可欣小朋友讲新闻。她给孩子们带来一则有关“红火蚁”的新闻。在她的新闻中,她不止向孩子们讲解了红火蚁近期泛滥成灾的新闻,更是介绍了火红蚁的形态、危害等。孩子们对于这种“特殊”的蚂蚁倍感好奇。作为教师,我发现孩子们对此充满好奇,我明白这会是一个很非常好的素材点,作为动物大世界的切入点。同时,我也清楚孩子们的这一探究点主题中的子主题“不同的家”及“千奇百怪”中涉及的“蚂蚁”子素材密切相关,是非常好的深入学习素材。由此,我们试着推波助澜,我和孩子们一同梳理了新闻中所出现的有关“红火蚁”的信息,当所有的信息梳理后关键信息是否缺漏就更加明确了,孩子们由此提出了更多有进一步探究意义的问题,如:“红火蚁体型较大,那么和普通蚂蚁比谁更大呢?大多少呢?”、“为什么说红火蚁吃粮食就是害虫呢?”…… </h5></div> <h5> 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开始探索更多关于“蚂蚁”的科学知识。如一一提出负责造房子的蚂蚁叫做建筑蚁,负责保护大家的蚂蚁叫做守卫蚁,负责生宝宝的蚂蚁叫做母蚁,蚂蚁是这样的,红火蚁也是。还有孩子提出蚂蚁到底有没有翅膀的提问,并带来更多的信息进行佐证。乐乐还在孩子们的讨论中搬出了他所了解的蜜蜂,提出蜜蜂似乎和蚂蚁有些相似。……</h5> <h5></h5><h3><b>启发思考:</b></h3><h5> 教师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响应、支持,如提供蚂蚁工坊供孩子实地观察,让环境立体化;追问“建筑蚁”、“守卫蚁”、“母蚁”的科学词汇,帮助孩子们一同收集资料以讲解蚂蚁分级形成的机制,帮助孩子们解开心中的疑惑;不断追随孩子的讨论生成新的提问板块,支持孩子在探究动物外形特征、习性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中一步一步向前迈进。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孩子兴趣导向和教师支持的重要作用,带动幼儿深入的学习。</h5> <h5><p></p><p></p><p></p><p></p></h5><h3><b><font color="#39b54a">中班案例:从户外活动到自然角<br></font></b><b>核心指标:</b></h3><p></p>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1:科学探究:能观察、比较事物,发现其异同,并进行简单描述<br>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1:科学探究:能感知和发现生活中常见动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及所需的基本条件<br><div><h3><b>案例呈现:</b></h3><p> 当我们带着孩子在户外活动时,他们总是对泥土里的蚯蚓、蜈蚣,草地里的蜗牛、蚂蚁特别感兴趣。于是,我们在班级的自然角里也放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蝌蚪、蚕、蜗牛、蝴蝶……在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孩子们有了他们自己的发现:学着观察蜗牛便便的颜色和吃的食物的关系;猜测小蝌蚪的尾巴什么时候消失;寻找蚕宝宝的眼睛在哪里;感受蚕宝宝脚的抓力;学着照顾蚕宝宝,为它们清理盘子、添加桑叶;耐心等待蝴蝶的羽化;观察蝴蝶美丽的花纹;带着美好的祝愿,把小蝴蝶放生大自然……</p></div> <b>启发思考:</b><br><h5> 自然角是孩子亲近自然的重要场域,也是培养孩子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孩子来讲,体验、互动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在布置自然角的时候,想的最多的是怎样方便孩子观察、参与、互动。当孩子有了丰富的感知和体验,自然而然地就会表达、交流,也会有猜测、提问,这时候教师提供适宜的支持,就能促进孩子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h5> <b><font color="#39b54a">小班案例:变色玫瑰</font></b><br><b>核心指标:</b><br><h5>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1:科学探究—喜欢探究;用一定的方法探究周围感兴趣的事物与现象。</h5> <b>案例呈现:</b><br><h5> 从色彩节的活动,我们的区角里就展开了丰富的色彩实验,从紫甘蓝的酸碱中和反应的颜色变变变;到红黄蓝三色滴管滴在滤纸上的变色实验,再到这次的变色花。</h5> <h5> 一开始,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白玫瑰在红色水瓶中的不断变化,幼儿猜测白玫瑰的不同变化:有的猜会全部变红,有的猜叶子也会变红,还有的猜会变红一些但是还是会有点白白。第二周,幼儿每天都去观察白玫瑰的不同的变化,直至玫瑰花凋谢。</h5> <h5> 随后,孩子们自发想要让玫瑰花变成绿色,根据已有经验,他们又进行了不同的猜测与尝试,用双眼见证了玫瑰花的颜色变化。带着一颗好奇心,老师和孩子们一同畅游在科学的海洋进行实验了。结果我们发现:放在绿色瓶里的玫瑰最容易腐坏,没过几天,花瓣就一片接一片的掉落了,不过确实,它被染成了绿色。先放蓝再放黄的花,明显颜色是蓝色,花瓣边上有一点稍微偏绿的颜色,但是基本看不出黄色来。先放黄再放蓝的花,明显颜色是黄色,边上有点变绿色。</h5> <b>启发思考:</b><br><h5> 变色花的实验需要幼儿持续观察,老师的图片提供以及策略的图示作用,引导幼儿不断坚持去观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幼儿善于思考,会根据之前的经验来进行迁移,讨论中可以大胆猜测、想象、表达。幼儿的生生互动也是这个活动中的亮点。孩子们会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分享,引发其他孩子的再次观察和兴趣。后续还引发了幼儿的不断进一步探索与思考:如发红豆黄豆绿豆时,孩子们会想到让他们放在一起,会不会变成橙色的豆子、让蚕宝宝吃其他颜色的桑叶、蚕宝宝会不会变颜色等等。</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3.长宁区武夷路幼儿园</b></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人:任坚卫</h5> <h5> 我园教师通过大教研,结合实践活动、对照幼儿表现、展开积极研讨;老师们又以小组的形式,撰写教学案例、解读幼儿行为、抱团深度思考。通过本阶段的学习,教师的理念进一步提升,积极引发幼儿的学习从被动走向自主、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以下分别以两个年龄段的小案例为例,呈现我园的探索与实践——小班游戏活动“吹泡泡”,中班集体活动“小泥人”。<br></h5> <h5></h5><h3><b><font color="#39b54a">小班案例:吹泡泡</font></b></h3><h3><b>核心指标</b>:</h3><h5>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1—科学探究:乐于在动手、动脑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对探索中的发现感到高兴和满足</h5><h3><b>案例呈现:</b></h3><h5> 教师在室外区域投放了制作好的泡泡瓶,用瓶子蘸取有颜料的肥皂水,小嘴贴紧瓶口用力吹,长长的彩色肥皂泡就被吹出来了。这个有趣的现象一下子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大家都跃跃欲试。首先涵涵用瓶子吹出了一小段泡泡,他用黄色的泡泡敲满了整个花型纸,变出了一朵黄色的小花。琪琪和玥玥也拿着两张花型纸用瓶子也准备吹美丽的“花泡泡”, 吹着吹着她们的泡泡越吹越多,越吹越高。她们一边吹一边用用小瓶子推着泡泡想让泡泡往高处堆,“ 你们吹出了什么呀?”“嗯..这是冰激凌!”“我觉得是蛋糕,两层的那种”“我觉得…”在老师的提问下,她们的想法越来越多。另一边星达和阿哲的小脑袋聚在一起讨论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在研究各自吹出的泡泡,“给你看看我吹出的泡泡,泡泡不会从瓶子上掉下来”“我的比较多感觉像一个水果冻”。瓶子里可变出的花泡泡让孩子们感到有趣又神奇,泡泡的可塑化也让他们打开了想象的大门。</h5><h3><b>启发思考:</b></h3><h5> 从以上幼儿的游戏行为来看,已经非常明显地呈现了幼儿的探索过程。在“探究与认知”的子领域1“喜欢探究”中,呈现出“表现行为5”,即“乐于在动手、动脑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对探索中的发现感到高兴和满足”。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游戏的情感体验,活动中的动手操作,游戏中的思考“怎样吹的泡泡多?”“几个泡泡在一起像什么?”这些都不仅仅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思维力,同时也成了孩子认知的工具。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它不仅仅给他们带来快乐,而且帮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发展,也帮助小班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大提高。</h5> <h5><p></p><p></p></h5><h3><b><font color="#39b54a">中班案例:小泥人</font></b></h3><h3><b>核心指标:</b></h3><p></p><p>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2:数学认知:用一定的方法探究周围感兴趣的事物与现象</p><h3><b>案例呈现:</b></h3> 俊俊拿起桌上的一份水,把水全部加在泥土里,用手搅了搅,又拿起一份水,小心翼翼的往泥土里加水,加一点水揉一下,再加一点水再揉一下,最后他像揉面团一样,揉了很久终于把水和泥土充分揉开了,“现在终于可以捏啦。”他取出一团泥巴,把泥巴放手心,两个手一起搓圆,把泥巴变成了一个小圆球一个大圆球。把小圆球放在大圆球的上面,他又取出两团泥巴,把它们变成两只长长的手,接在了大圆球的两边。“老师你看,我的小泥人,它在跟我们挥手呢!”<br> 冰冰看着一盆泥,立马拿起了桌上的几份水,把一份、二份水,他把所有的水都倒在了泥里,“老师,我还要水!”“你可以去水池里接水”,冰冰又去接了一份水,他把手伸了进去,把泥土与水搅拌在一起,他神奇的发现:“哇,原来这个泥可以变得这么湿湿的。”然后干干的泥巴变成了泥浆,他用手指蘸着泥水,在垫板上画画。他画了一个小人,手指干了又去蘸了泥水,再旁边又画了一个房子,还画了一个圆圆的皮球,一边自言自语道:“这个小泥人跟我一样,都喜欢游泳。”虽然冰冰的两只手上都沾满了泥,脸上也脏了,但是冰冰玩得很开心,玩了还想玩。<br><p><b>启发思考:</b></p><p> 从以上幼儿的学习行为来看,已经非常明显地呈现了幼儿的自主探索过程。在“探究与认知”的子领域1“喜欢探究”中,呈现出“表现行为5”,即“乐于在动手、动脑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对探索中的发现感到高兴和满足”。同时,在子领域2“用一定的方法探究周围感兴趣的事物与现象”中,又呈现出“表现行为2”,即“能观察、比较事物,发现其异同,并进行简单描述”。而这个描述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呈现的就是在和泥的过程中的探索与发现。</p><p> 本次活动以泥资源为媒介,以小泥人为对象,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制作小泥人,引发幼儿对小泥人形的兴趣,在加水以及揉、搓、捏等的过程中掌握探索玩泥的乐趣。以幼儿为中心,将绘本玩泥与自然有机融合,材料的创新以及挑战让幼儿更好地有个性地进行创造,让幼儿在自由玩泥活动中获得快乐和发展,加一点水,变成了站不住的泥人;加适当的水,有躺着、站着、坐着的小泥人;加太多水变成了泥水,但能用手指蘸着泥水画出游泳的小泥人,尊重幼儿在玩泥做泥人中的创造。同时激发幼儿感受美、创造美、表现美的情趣,体验愉悦的游戏过程,感受泥这种大自然的魅力。</p> <h5><p></p><p></p><p></p></h5><h3><b>本阶段我们的启发与思考:</b></h3>1. 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br> 我们要聚焦幼儿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特点,看到幼儿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思考提供相应的支持给他们。<br>2. 解读幼儿的表现行为<br> 活动前,识别核心经验;活动中,解读学习行为;活动后,反思优化推进。学习选择适宜的方法并整合运用,就能够让我们看见幼儿的行为、探寻幼儿的兴趣。追踪幼儿的发展。<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4.长宁区兆丰幼儿园</b></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人:徐行、汪慧丽</h5> <h5> 针对本阶段“观察指引”中“领域五:探究与认知”的学习,结合园本教研“推进幼儿自主表达表现个性化需求的趣味艺术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的专题,我园对趣味艺术区域活动进行研讨,满足不同幼儿的表达表现需求,从而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下以小班的三个个别化游戏为例,呈现我园的探索与实践。<br></h5><b>核心指标:</b><br><h5>子领域1:科学探究—喜欢探究:幼儿喜欢摆弄各种物品,好奇、好问: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探索事物,对结果感兴趣。</h5> <h5><p></p><p></p><p></p></h5><h3><b><font color="#39b54a">案例一:彩片积木真奇妙<br></font></b><b>案例呈现:</b></h3> 康康特别喜欢一个人玩游戏,尤其喜欢躲在帐篷里玩着手电筒和水果图片。当他看到在彩片背后打上手电筒,能在帐篷里变出各种颜色的光,很是喜爱。康康和月亮一起将彩片一个一个叠起来,随后打开了手电筒,有趣的事情发生了!<br> 幼儿在多次的摆弄以后的兴趣在于更多的变化,因此,在提供水果插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孩子们喜欢的彩片积木,材料的变化与挑战,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br><h3><b>启发思考:</b></h3> 玩色是小班孩子最喜欢的艺术活动,不同的颜色相互碰撞、混合,会变化出更加丰富的色彩。小班孩子特别喜欢立刻呈现出效果的游戏,所以光影彩片很好的实现了孩子们这一需求,只需要几个简单的动作,马上就能看到颜色的变化,使其在探索中发现秘密,在结果中感受艺术带来的趣味。<br> <h5><p></p><p></p><p></p></h5><h3><b><font color="#39b54a">案例二:城堡灯光真好看<br></font></b><b>案例呈现:</b></h3> 孩子们在玩角色游戏的时候特别喜爱彩片积木,他们总是爱拿着积木放在眼睛前面,对着灯光、窗户外看,透过彩片积木能看到彩色的世界。<br> 当所有的彩片积木都放到“光影帐篷”里面。月亮把这些积木搭出了一个小小的建筑,拿起手电筒,打开灯光,照着彩片积木。彩色的光透过透明彩片,照射出来的色彩投影到白色布上。顿时,她高兴地叫了起来:“哇!好漂亮的迪士尼城堡!这亮晶晶的灯光好好看呀!”<br><h3><b>启发思考:</b></h3> 偶然间孩子的小举动让老师有了大发现,原来孩子们那么会玩,彩片积木在光的照射下,孩子们发现彩片积木透出来的光是那么的好看,彩片积木照在哪里,哪里就会变成彩色,那么的有趣,那么的吸引着孩子们。<br> 看着孩子们自由的探索,再一次有了新的发现,孩子们的探索欲望是那么的强烈,想象力也是那么的丰富多彩,每个孩子都能在其中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和创作。<br><div><br></div> <h5></h5><h3><b><font color="#39b54a" style="">案例三:影子游戏真有趣<br></font></b><b>案例呈现:</b></h3><h5> 教室的帐篷旁边搭建了一座“光影小白屋”,手电筒被固定在小屋的一角,光线打在小白屋的白色幕布上,旁边还有录制好视频的ipad,视频里是老师用有趣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动物的外形特征。两个孩子一个看视频做,一个看影子做,再交换玩,这一次馨宝站在里面,桃桃站在了外面,桃桃看见馨宝照出来小兔的影子,在外面学着兔子的两只耳朵竖起来,嘴里还说着:小兔跳跳。玩的开心极了。</h5><h5> 小班幼儿喜欢模仿、探究欲强烈,特别喜爱有趣、神秘的新鲜事物,影子对小班孩子来说太神奇了,在生活中,孩子们自然的发现了影子的神奇之处,便发自内心地觉得有趣;在趣味艺术活动中,孩子间的互动对小班孩子来说特别的不容易,能两个孩子之间有一些简单的互动,借助影子游戏玩起来,既有了互动,又有了模仿和探究的味道在其中,小班的孩子特别的喜欢。</h5> <b>启发思考:</b><br><h5> 在“光影游戏”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区域活动将玩与学融合为一体,引导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在光和影的呈现效果中,不断变化的光影画面,千姿百态的光影色彩始终让孩子们心向往之,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勇敢自信地去参与、投入这个区域活动。孩子们在趣玩的过程中交流,在趣玩的过程中学习,幼儿间的生生互动,切实地让这个区域好玩起来、欢乐起来、有趣起来。</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5. 长宁区愚园路第五幼儿园</b></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人:王海娟</h5> <h5> 我们借助园本培训开展本阶段的理论学习,同时结合实践案例,通过观看实践教学活动视频,分组让教师依据片段,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识别和分析,进一步为老师厘清、理解和用好“观察指引”提供指导与帮助。以下分别以三个年龄段的小案例为例,呈现我园的探索与实践——小班、中班是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大班是个别化活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集体学习《评价指南》</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分组讨论</font></h3> <b><font color="#39b54a">小班案例:猫捉老鼠</font></b><br><b>核心指标:</b><br><h5>能感知和发现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方面的差别,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h5><b>案例呈现:</b><br><h5> 在小班科学活动《猫捉老鼠》活动中,幼儿分别扮演猫和老鼠,在游戏中,一只猫将捉一只老鼠,其中有5名幼儿扮演老鼠,4名幼儿扮演猫,猫捉完老鼠后,多了一只老鼠没人捉。教师提问:“怎么回事?”幼儿小麟:“少了一个人,少了xxx(幼儿姓名)。”教师追问:“少了一个什么?”小麟:“少了一个人。”教师继续引导:“少了一只什么?”小麟:“少了一只猫。”教师:“哦,原来今天少了一只猫。”</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小班《猫捉老鼠》</font></h5> <b>启发思考:</b><br><h5> 该名幼儿能够感知和发现今天是少了一个小朋友扮演的猫,但他还不能用精准的词语表达描述。教师通过一次次的追问,让理解少了一个人,即是少了一只人扮演的猫,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班幼儿的直觉思维在前,逻辑思维在后,通过教师的作用,帮助幼儿梳理逻辑思维,将感知到的多少,正确的表达出来,学会用相应的词语描述。</h5> <font color="#39b54a"><b>大班案例:一寸虫</b></font><br><b>核心指标:</b><br><h5>能发现生活和游戏中的许多问题可以用计数、排序、分类、测量等数学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h5><b>案例呈现:</b><br><h5> 大班的幼儿在《我自己》的主题中已经初步接触了测量活动,教师们希望能够运用《一寸虫》绘本为素材点,鼓励幼儿探究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所以教师们一起解读绘本、研读《评价指南》,结合幼儿的前期经验制定了尝试运用 “一寸虫”的方法进行测量,萌发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欣赏、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一寸虫的机智勇敢两条活动目标。并根据目标设计了幼儿合作测量的操作环节等。</h5><b>启发思考:</b><br><h5> 在执教过程中教师们发现,活动的目标设定是比较准确的。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与同伴多次合作测量,引发了幼儿探究首尾相接测量的兴趣,也让他们获得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操作后请幼儿分享方法和结果,通过生生互动的方式引发更多孩子发现其中奥秘也起到了鼓励幼儿主动探究的作用。但教师们也发现,数活动需要教师们更注重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对于在数活动中教具投放的适宜性和启发性还需要不断地尝试和研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大班教师根据《评价指南》分析集体活动</font></h5> <b><font color="#39b54a">中班案例:造纸</font><br>核心指标</b>:<br><h5> 用一定的方法探究周围感兴趣的事物与现象。</h5><b>案例呈现:</b><br><h5> 案例中幼儿将纸头撕碎在造纸器里进行研磨,他们在造纸的过程中,都非常认真专注,并且认真地记录过程中的问题。其中有三位儿童在造纸过程中提出了问题为什么碎纸能变成完整地纸头?通过抛出问题,其他幼儿回去共同寻找答案,然后再引出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造纸要用草纸而不是树木造纸?为什么纸浆是黄色的,但是造出来的纸头却是白色?形成了我们的问题墙。</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中班教师分析个别化学习内容</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中班教师分析幼儿表现行为</font></h5> <h5><p></p><p></p><p></p></h5><h1><b>启发思考:</b></h1>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他们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并能用图画或者其他符号记录自己探究的过程,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作为老师,在今后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应该鼓励幼儿遇到问题及时记录并回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提高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前书写的能力。<br>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与交流,教师们对《上海市办园质量评价指南》领域五:探究与认知有了清晰理解,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强化了教师发展,为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我园将继续认真学习《评价指南》的精神,努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创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思路,为每一位幼儿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小组讨论分享经验</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教师经验碰撞</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6.长宁区长华幼儿园</b></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人:邹联华 李莉</h5> <h5> 定期定时组织全体教师对《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展开学习与研讨,是我园扎实推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本阶段我们通过园本大教研、级组研讨等活动推进学习,老师通过相关理论学习,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行为表现能力,同时结合案例分析,进一步去分析和解读幼儿行为。以下分别以两个年龄段的小案例为例,呈现我园的探索与实践——小班是个别化学习活动,大班是在幼儿自由活动中引发的探究。</h5> <b><font color="#39b54a">案例一:小班个别化学习活动《种花》</font></b><div><b>核心指标:</b><br><h5>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2:数学认知2.2.1-能感知和发现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方面的差别,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 </h5><b>案例呈现:</b><br><h5> 在小花园里,孩子们在忙着种花。小年糕拿起桌子上的一张纸,左看看,右瞧瞧,然后看到了坐在一旁的馨馨,便问:“这个纸为什么是坏的?”(因为小年糕小朋友很久没来了)馨馨指着小花园里的花,认真地说:“你看呀,这个纸是做花的呀~我来教你吧!”小年糕跟着馨馨妹妹坐了下来,馨馨开始手把手地教她做花……“这个花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小年糕又发问了,“我们要种花的。”很快,一朵花完成了,“哎呀,你种错了,花园里的花这样种不好看,要小的和小的种一起,大的和大的种一起。”小年糕应该还没有明白,馨馨已经把小年糕手里的小花种在了小盆子里,种在了都是小花的地方。</h5></div> <h5><p></p></h5><h3><b>启发思考</b>:</h3> 根据《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评价指南》中“探究与认知”子领域2:数学认知2.2.1中提到:能感知和发现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方面的差别,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这里馨馨已达到这个水平。他告诉小年糕小的要和小的种在一起。而且这里馨馨还涉及到数学中的一一对应。<br> 就像案例中很久没来的小年糕小朋友,她选择了种花区域,可是她不知道该怎么玩,这个时候,就考验环境暗示的作用了。小年糕是个小月龄的孩子,在同伴馨馨的帮助下,以及周围环境的暗示中,他基本能知道自己在这个区域应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小年糕一边动手操作,完成后去种花。个别化活动中老师不该有太多的干预,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给予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br><br><p>指导策略:环境暗示需要更加充分,比如墙面上可贴一些城市中街心花园的照片,或者前期幼儿可以收集一些小花园照片,丰富幼儿对于小花园的经验,种花的规律等。<br></p> <font color="#39b54a"><b>案例二:大班自由活动《一颗小果实的遐想》</b></font><div><b>核心指标:</b><br><h5>“探究与认知”子领域1:科学探究中-喜欢探究,用一定的方法探究周围感兴趣的事物与现象 </h5><b>案例呈现:</b><br><h5> 每天午餐后的散步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在春日灿烂的阳光下,孩子们边呼吸着新鲜空气的同时,还能发现小花园里好多的小秘密。“邹老师你看,这是哪颗树掉落下的小果实啊?”欧阳睁大她那双眼睛指着地上黑色的小果实。王宇轩赶紧跑来说:“我知道,这是蓝莓树掉落下来的小果实。”妞妞听到了闻声赶来说:“不像不像,幼儿园里是没有蓝莓树的,肯定是一阵风把小果实吹进来的哦!”威廉也在旁边说:“你们可不能因为它和蓝莓颜色一样就觉得是蓝莓果实。”听了孩子们的一番对话,我说:“那么,这么多的小果实到底是哪里来的?是不是树上掉落下来的呢?还是有其他原因呢?”丁丁说:“我爸爸手机有这个功能,可以鉴别到底是不是蓝莓果实。”瑶瑶和琳琳说:“我们可以去查一查蓝莓果实长什么样。”一下子孩子们为了是不是蓝莓果实引发了小小的争论......</h5><b>教师分析解读:</b><br><h5> 孩子们在散步活动中对地上发现的小果实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去探索、与同伴一起商量、讨论并寻找答案。根据《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评价指南》中探究与认知”子领域1:科学探究中的1喜欢探究里表现行为“5”,和2用一定的方法探究周围感兴趣的事物与现象里表现行为“3”、“5”。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发现提出疑问,并运用自己的经验大胆去猜测这些果实的由来,并通过自己的调查获取自己所需的相关信息。同时能与同伴一起制作小小计划,并按计划收集信息,在探究过程中与同伴一起合作、讨论,最终找到结果。</h5><b>启发思考</b>:<br><h5> 孩子们在散步活动中对地上发现的小果实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去探索、与同伴一起商量、讨论并寻找答案。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发现提出疑问,并运用自己的经验大胆去猜测这些果实的由来,并通过自己的调查获取自己所需的相关信息。整个发现、探究的过程维持了数天,老师给到孩子们更多的是时间、更多去寻找答案的途径与方法,鼓励孩子们与家长亲子互动,与同伴一起商量,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h5><div><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7.长宁区童欣幼儿园</b></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人:张隽、盛月、沈菁、黄晓旭</h5> <h5> 本阶段我园以园长、保教主任、大小教研组长组成学习小组,在园长带领下,着重“观察指引”中的“领域五:探究与认知”中的表现行为描述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分析,对表现行为有了具体形象的了解,为实践垫定了基础。以下以三个年龄段分别实施组织“天气预报”活动为例,呈现我园的探索与实践。<br></h5> <h5></h5><h3><b><font color="#39b54a">案例一:小班孩子的天气预报<br></font></b><b>核心指标:</b></h3><h5>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1:科学探究——在探究中认识事物与现象</h5><h3><b>案例呈现:</b></h3><h5> 自从班级创设了新的天气预报环境后一直深受小朋友们的喜欢,他们每次来园第一件事就是到天气预报面前摆弄一下。今天是幼儿A第一个来园,只见他一边拿起表示下雨的卡通图片(图1)一边说:“今天是下雨天,我们不能出去运动啦!”说完在雨天图片下放了一张代表室内运动(图2)的图片。在放到衣服图片(图3)时他犹豫了,幼儿A问幼儿B:“你穿的是长袖,我穿的是短袖,应该怎么贴呢?”幼儿B回答到:“两件衣服都贴吧。”两个人将短袖图片和长袖图片都贴了上去。</h5><h3><b>启发思考:</b></h3><h5> 由于小班幼儿缺乏记录能力,采用粘贴式的方法开展记录,操作简便易行。教师在学习、分析、解读表现行为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幼儿、走近幼儿,站在幼儿发展的角度思考为幼儿提供哪些操作图片,让幼儿在与天气预报的环境互动中,体会其对自己生活和活动带来的影响。(图4)从表现行为学习分析中,我们选择了除表示天气变化的图片,还选择了让幼儿感知衣着与天气变化关系、晴雨天幼儿运动场地发生变化的相关图片如不同季节的服饰、室内外运动场所图片等,让幼儿在筛选、对应、匹配记录天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天气与自己生活和活动的关系。</h5> <b><font color="#39b54a">案例二:小班孩子的天气预报</font><br>核心指标:</b><br><h5>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1:科学探究——2.用一定的方法探究周围感兴趣飞事物与现象;</h5><h5>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2:数学认知——3.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h5><b>案例呈现:</b><br><h5> 中班孩子能收集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例如:他们通过父母的手机上的天气预报、电视上的气象播报、报纸等了解到天气预报的一些基本信息,了解到晴天、雨天、阴天、多云等天气类型,慢慢地幼儿开始对天气预报感兴趣,结合幼儿的当前兴趣,老师开展了小小气象播报员的活动(见图1)。活动过程中,孩子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收集天气相关信息,并且尝试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记录自己探究的过程(见图2)。在记录天气温度的时候,幼儿初步感知到了生活中数学的有用与有趣。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的记录也让幼儿感知到天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天气预报记录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如穿衣指南、空气质量等一些影响幼儿生活的内容记录越来越详细,记录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如:空气质量可用各种符号表示,笑脸表示空气质量优;平嘴脸表示空气质量中;哭脸表示空气质量差(见图3)。</h5><h3><b>启发思考:</b></h3><h5> 天气预报创设时要多站位幼儿角度,多倾听幼儿的想法,根据幼儿的认知创设符合其年龄特点的环境。信息的来源和材料的收集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互动性。同时,在过程中老师可以多放手一些,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表现。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索的平台和机会,注重幼儿探究过程,为幼儿探索提供支持。通过播报天气,能让幼儿关注生活,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播报的形式给幼儿提供了大胆表达的机会,提升幼儿收集信息能力、感知和发现生活中的变化,体验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h5><div><br></div> <b><font color="#39b54a">案例三:小班孩子的天气预报</font><br>核心指标:</b><br><h5>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1:科学探究——用一定的方法探究周围感兴趣飞事物与现象</h5><b>案例呈现:</b><br><h5> 在进行《春夏秋冬》主题活动时,孩子们对天气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明天会下雨吗?我们能进行户外活动吗?”“我们可以从哪里知道明天的天气呢?”“我妈妈可以知道一个星期的天气呢。” 在主题进行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焦点集中在天气预报上,随着活动的开展,关于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成为了孩子们关注的点。我们的天气预报有没有报错的时候呢?有的孩子表示自己就遇到过天气预报错误的情况,有的孩子则表示天气预报是准确的,为了了解我们生活中天气预报是否准确,孩子们开始尝试汇总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在老师的协助下,大家开展了天气(图1)和气温(图2)的调查和汇总,每天记录天气和气温的变化,一个月后进行汇总(图3和同伴一起汇总记录),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自己的发现(图4预报基本准确,用笑脸表示)。</h5><b>启发思考:</b><br><h5>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都是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他们是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当孩子们有了汇总一个月的天气情况的想法后,教师帮助他们制定了简单的计划,为他们设计了便于记录的记录表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汇总(图5),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和同伴一起感受到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8.长宁区金钟路幼儿园</b></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人:王雯倩、朱佳怡、石颖懿</h5> <h5> 在本阶段围绕“观察指引”领域五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园教师将幼儿的探究兴趣与学习主题、自主游戏、日常生活相结合,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为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以下分别以三个年龄段的小案例为例,呈现我园的探索与实践——大班案例是幼儿在玩水中的探索,中班案例是幼儿在自然角中的探索,小班案例是集体教学活动“好玩的水”。</h5> <h5></h5><h3><b><font color="#39b54a">案例一:玩水初探<br></font></b><b>案例呈现:</b></h3><h5> 幼儿园购置了一套玩水材料,有pc水管、水桶、水盆、漏斗、大小勺、小球等物件。几个孩子提出了自己的玩水计划,运用这套材料通过水管把上端的水引流到下端的水盆里。说干就干,小伙伴们在协商与合作中开始了他们的搭建。他们通过商量,很快达成了共识,先用透明的管子在墙板上垂直固定,这样水就能顺着管道从上往下流,但是,由于管道的下水口离墙面太近,圆形的水桶放在下面接不到水。川川、逸逸和晓雯在水管的下水口用蓝色半圆形水管作为过渡,把水引出来。晨晨和六六原先在下端又接了一根透明水管,水能流到水盆里,看到旁边川川他们的方法后,也增加了一根蓝色的水管。经过改造,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在倒水接水的过程中不断感知水的流动性,并且探索用不同的方法帮小球搬家。</h5><h5> 但由于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水管搭建玩水,所以,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幼儿在搭建线路时会比较单一,所以,我们在游戏结束分享时,给到孩子的建议是下次搭建时可以尝试不同的水管连接方法,设计不同的水管走向。</h5><h3><b>启发思考:</b></h3><h5> 一次小小的运水游戏,给孩子带来的是清凉与快乐,在游戏中孩子们的技能得到了发展,互相合作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h5> <h5><p></p><p></p><p></p></h5><h3><font color="#39b54a"><b>案例二:亲近自然,喜欢探究<br></b></font><b>案例呈现:</b></h3>4月8日,周四<br> 今天,教室里多出了一些桑叶和蚕宝宝籽。小朋友们开始好奇:这是什么呀?这个我家里也有的!这个是蚕宝宝。......基于孩子们的好奇,老师提供了观察的记录纸,开始我们的观察日记。<br>4月14日,周三<br> 自从蚕宝宝来教室以后,每天都有小朋友围观,看看是否有蚕宝宝从卵里孵出来。只听见储志博大声叫到:“我看到了,两个黑黑的小小的,快来看!”老师听到后也给予他们支持,先请储志博说说你发现的蚕宝宝,用画笔将观察到的情况来记录一下。等储志博记录好,老师用小夹子把记录纸夹在了蚕宝宝的架子边上。自由活动的时候,又迎来了一波围观和跃跃欲试。<br>4月16、23、28日、5月12、13、17日......<br> 每天只要一有空余的时间,储志博就天天围着我们的自然角观察蚕宝宝,告诉老师,或者同伴:今天的蚕宝宝又有了些怎样的变化。他也会和不同的小朋友一起讨论蚕宝宝的成长点滴。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蚕宝宝的变化。<br> 过了一段时间,蚕宝宝结茧后破茧而出,也是他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这个蚕宝宝出来了!有个洞!它们飞到地板上去了。......<br><p><b>启发思考:</b></p> 老师在自然角创设了一个饲养蚕宝宝的空间与任务,并且用指导语引导幼儿主动观察发现蚕宝宝的变化,不断激发小朋友的好奇心,用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了更多的孩子去参与。过程中,老师为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用绘画、符号等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也用拍照的方式帮助孩子记录,保留和积累孩子们有趣的探索与发现。<br> <h5></h5><h3><b><font color="#39b54a">案例三:小班科学探索活动“好玩的水”<br></font></b><b>案例呈现:</b></h3><p></p><h5> 在小班《好玩的水》这一主题下,我们为孩子设计了一个集体活动,活动目标为:让幼儿在探索用不同的方法帮水搬家的过程中,感知水的流动性,感受玩水的乐趣。设计集体活动的时候,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操作层次,使材料“层次化”。我们投放了三个层次的材料,第一层次的材料是一目了然的盛具,例如:瓶子、杯子、袋子,可以满足第一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这些盛具可以装水;第二层次的材料是需要人为改变后能够使用的盛具,例如:篮子、有洞洞的杯子,可以满足达到第二层次的幼儿的发展水平,用小手堵住洞洞就可以让水不流出去了;第三层次的材料就是看起来完全不能拿来装水的材料,可是却可以吸水的,如:海绵、毛巾,可以满足达到第三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吸一会水也可以带着水移动另一个器皿里去。</h5><h5> 在幼儿操作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向目标迈进。</h5><p></p><h3><b>启发思考:</b></h3><h5> 每一个科学活动在材料提供上都应做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h5><h5> 有趣的科学活动能使幼儿的探究更专注,更富有热情;幼儿的思考更严谨而深刻;幼儿的学习更生动而有效;幼儿更热爱科学,更愿意为此付出努力。</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9.长宁区江一幼儿园</b></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人:薛依梦</h5> <h5> 本阶段我园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与学习,老师们用学习到的内容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对自己日后的教育行为和教学方法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在学习培训后,中班教研组及大班教研组分别针对学习内容开展了适合自己年龄段的学习活动,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以下分别以大班和中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两个小案例为例,呈现我园的探索与实践。</h5> <b><font color="#39b54a">案例1:大班学习活动《乌鸦喝水》</font></b><br><b>核心指标</b>:<div><h5>探究与认知-子领域1:科学探究: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事物与现象</h5><b>案例呈现:</b><br><h5> 大班的孩子对水的特征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开始把对水的关注转移到水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上。科学的内容要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身边的事入手。所以本次活动的内容的选择上,以幼儿非常熟悉的故事,乌鸦喝水为活动体裁,建立在幼儿的一定生活经验之上,幼儿易于接受,让幼儿借助石头,弹珠等辅助物为工具,通过探索,知道在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弹珠可以使水位升高,感知容量的守恒,水的形态等简单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影响等。«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很简单,转而变成一个科学活动之后,提高幼儿们去探索的兴趣,但在看一看,比一比,扔一扔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br> 幼儿的操作情况与预设有很大的差别,在操作过程中,提供的弹珠和小石头有些少,导致实验有了局限性,个别幼儿体验不到实验的结果。实验结束后让幼儿明白了把石子放入水中水位会上升,这是因为石子沉入水中,占据了水的空间,因此水位要上升,此外影响水位上升还和水的多少有关系。</h5></div> <h5> 这次的活动后,我们将«乌鸦喝水»制作到个别化活动中,让感兴趣的幼儿再次感受。同时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如雪花片,棉花,树叶、橡皮泥等)保证材料的充足,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激发对实验探索的兴趣,感知物体在水中沉与浮现象,并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统计表后与幼儿一起去探究。</h5> <b>启发思考:</b><br><h5>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初步了解了不同材料的大小与重量在水中的沉浮速度及水位不同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因幼儿对科学活动有着非常积极的探索兴趣,所以幼儿能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变化、积极思考,并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而教师科学有效的言语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指导语可以激发并维持幼儿在探究活动中的兴趣。</h5> <font color="#39b54a"><b>案例2:中班学习活动《春天的电话》</b></font><br><b>核心指标:</b><br><h5>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2—数学认知: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好有趣</h5><b>案例呈现:</b><br><h5> 《春天的电话》的数学活动,本次活动研究对象是中(1)班全体幼儿。在选材的过程中,结合幼儿对数的排序有初步的了解但没有形成完整的概念的现状,以及针对本班幼儿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初步萌芽的年龄特点,通过以故事讲述和提问来激发幼儿进行主动探索的形式运用较好,让幼儿在轻松的故事中学习知识。活动准备了故事里小动物的图片和电话号码。边回忆故事内容的同时边利用教具直观具体的帮助幼儿记忆,并引导幼儿发现电话号码中的排序规律。</h5> <h5> 由于幼儿对排列规律的掌握较好,后续的个别化活动中我们准备更加深一些难度。如:隐去部分电话号码的数字,让幼儿把“向后排队”和“顺序排列”结合起来,鼓励幼儿不断探索、体验。</h5> <b>启发思考:</b><br><h5> 通过这次的活动,幼儿体验到更丰富的数学教学方法,以故事讲述和提问为幼儿设置游戏化的情景,使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体现。在个别化操作环节,大部分幼儿都能自己完成排列,个别幼儿在老师的简单提示下,也完成了操作。这说明了幼儿对此次排列的规律能够充分理解,并能够自己动手探索,获得成功体验。</h5> <h5></h5><h3><b>结语:</b></h3><h5>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幼儿的认识活动更是受到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直接驱使和控制。作为教师,我们通过评价指南的学习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相结合,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时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需要,合理地创设环境,让幼儿在尝试、操作、探索中发展,在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记录能力及逻辑思维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将继续学习研究《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开创新颖有趣的学习和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探究与认知领域得到有效的发展与提高。</h5><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0.康文龙溪幼儿园</b></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人:严骏 邹丽雯 管燕珠</h5> <h5> 本阶段,我园围绕“观察指引”中的“领域五:探究与认知”进行了全体教师、各年级组教师的讨论与理论学习,结合我园课程的融合特点,努力寻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反思总结,运用到下一步的教学之中。以下分别以大班年龄段与托小年龄段幼儿在自然角中的探索小案例为例,呈现我园的探索与实践。</h5> <b>大班案例:植物角的探究 </b><br><h5> </h5> <b>核心指标:</b><br><h5>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1:科学探究—1、喜欢探究 2、用一定方法探究周围感兴趣的事物与现象3、在探究中认识事物与现象</h5> <h5><p></p></h5><h3><b>案例呈现:</b></h3>第一阶段:利用资源,丰富植物角创设。<br>种植的植物最好还是尽量选择幼儿熟悉的、常见的、取材方便、易于成活的动植物,作为幼儿观察、探索的对象。于是,我与孩子们开始讨论要从家里带什么植物来植物角。<br>王沐萱说:“ 我家现在在种胡萝卜, 我可以带些胡萝卜籽过来。”<br>沈景元说:“ 我们可以种一些豆子, 红豆、绿豆、黑豆, 这种长的快。”<br>杨佩谕说:“ 我家有小乌龟, 我也想带过来。它会爬呀爬,很有趣呢” <br>张枥心说:“ 我家的红薯发芽了,我想把它带来学校种。”<br>于是大家商量一起来投票,经过统计,我们发现想种植胡萝卜、绿萝、豆芽等这些植物的人最多,想要养小动物的人也很多。尤其是小乌龟、小蝌蚪等。<br>让孩子们选择自己熟悉的植物会更便于幼儿进行观察,在探索时能更积极参与。<br> <h5>第二阶段:在植物角增设实验类的内容。<br> 经过一段时间,幼儿们不仅学会种植,也学会了观察。植物角已经逐渐完善。植物角的内容支待主要有观赏类、饲养类、实验类这三种,尤其实验类有利于大班幼儿进行探究,观看了班级的植物角, 观赏类的植物还是偏多, 实验类较少, 饲养类的较少,然而观赏类的植物较难与幼儿进行互动,于是我们决定在植物角增加了一些实验类的植物。<br></h5> <h5>第三阶段:水培和土培的比较,让幼儿观察记录。<br> 幼儿以风信子为实验对象,结合科学活动,进行水培和土培的比较性观察。伴随风信子的种植与生长,孩子们经历了确定研究问题、提出假设与猜想,各自验证猜想,积极共同寻求问题答案。 <br></h5> <b>启发思考:</b><br><h5> 通过本阶段对大班幼儿探索植物角的行动研究以来,幼儿观察能力逐渐发展, 自然角中的动植物,是孩子们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自然角是班级环境创设的一部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幼儿进行观察和科学探索的场所,是幼儿感受生命成长、懂得珍惜生命的窗口,是幼儿学习饲养和爱劳动行为养成的载体。我们更应该让幼儿成为管理者去探究、去发现动植物的美,让植物角真正的“活”起来。</h5> <h5><p></p><p></p><p></p></h5><h3><font color="#39b54a"><b>托小班案例:我认识了蚕豆<br></b></font><b>核心指标:</b></h3><p>探究与认知—子领域1:科学探究—喜欢探究</p><h3><b>案例呈现:</b></h3> 春天到了,学校的种植区域中种上了许多的蔬菜和植物,托班的孩子一直没有关注到这些。突然有一天,在运动的时候,Eric来到种植区大叫起来“豆豆,豆豆”,其他孩子被Eric的叫声都吸引了过去,开始在植物从中寻找Eric所说的豆豆。<br> “这个是什么豆豆?”<br> “平时的豆豆不是这个样子的嘛。”<br> “这个豆豆是绿色的,弯弯的。”<br> “这个捏上去软软的呀!”<br> “看,这个上面还有紫颜色的花喏。”……<br> 这时,Mia找到了一个掉在泥土里的豆豆,拿过来给我看,“管管老师,这个豆豆掉下来了。”“这个是什么豆豆?”孩子们摇摇头,说不认识。于是,蚕豆的普及活动开始了,“这是蚕豆,外面的皮是绿色的,拨开来看一看,里面是一粒一粒的。”同时还告诉小朋友,这个蚕豆还是小宝宝,你们碰它要轻轻的。孩子们就像妈妈照顾宝宝一样照顾着,轻轻地摸着它,和它说话。<br> <b>启发思考:</b><br><h5> 自然角是孩子亲近自然的重要场域,也是培养孩子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幼儿对没有见识过的东西产生好奇,同时会引起大家地共鸣。在日常的活动中,托班的孩子会对这一新事物产生很多的问题,同时在触摸、观察的过程中了解并感受其外部特征,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交流,对他们进行引导,是激发幼儿探究欲望的一种方法。</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1. 长宁区新苗幼儿园</b></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人:马蔚丽</h5> <h5> 通过本阶段围绕“观察指引”的学习,老师们用学习到的内容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找到了工作方向,开拓思维。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分别针对学习内容开展了适合自己年龄段班级的探究与认知,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以下分别以托班、小班和中班三个年龄段的个别化活动小案例为例,呈现我园的探索与实践。</h5> <h5><p></p><p></p><p></p></h5><h3><font color="#39b54a"><b>托班游戏活动:颜色变变变<br></b></font><b>核心指标:</b></h3><p>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1:乐于在动手、动脑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对探索中的发现感到高兴和满足 </p><h3><br></h3><p></p><p><b>案例呈现:</b><br> 有一瓶黄颜色的水,现在要请另一个颜色和它做好朋友,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玩一下吧!哇,颜色可真有趣,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还会变成另一种新的颜色呢!真的太棒了!</p><h3><br></h3> <br><p></p><h3><b>启发思考:</b> </h3> 科学探究激发了幼儿对颜色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发现颜色变化的规律,还可以大胆让幼儿用两种颜色融合到一起,变出第三种颜色,让幼儿去探索并尝试。 <br><p></p> <br> <h5><p></p></h5><h3><b><font color="#39b54a">小班游戏案例:小鸡出壳</font></b></h3><h3><b>核心指标</b>:<br></h3><h5>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数学认知:感知和理解数的概念,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判断数多少 </h5><p> </p><h3><b>案例呈现:小鸡出壳 </b><br></h3>游戏:小鸡出壳<br>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数学认知:感知和理解数的概念,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判断数多少。<br><h3><b>案例呈现:</b></h3><h5> 昊昊和小禾一起来玩游戏,昊昊遇到4以上点数的蛋壳时马上选择了放弃,挑选看起来单数比较少的蛋壳,并且骄傲的说“鸡妈妈快看!我把你的小蛋壳拼好了!”小禾能力比较强,可以使用一一一点数的方法找到5以上的点数的蛋壳,但是总感觉缺少点乐趣。 </h5><p><b>分析思考:</b></p><h5> 老师鼓励孩子主动多次尝试,为孩子提供了轻松有情节的游戏,为他们的探索发现提供情感的支持。 </h5> <h5><p></p></h5><h3><font color="#39b54a"><b>中班游戏案例:找尾巴</b></font></h3><b>核心指标:</b><br><h5>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科学认知:用一定方法探究周围感兴趣的事物与现象。 </h5><h3><b style="color: inherit;">案例呈现:</b></h3><h5> 老师为幼儿提供了常见的没有尾巴的动物和对应的动物尾巴的卡片若干。张翌晨和刘睿恩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玩找尾巴的游戏。游戏开始,孩子们把小动物贴好,然后开始找相应动物的尾巴。张翌晨小朋友比较粗心,老是弄错尾巴。刘睿恩在一边不停的提醒他:“不对,这个尾巴是错的,他们的颜色不一样的,这个尾巴才是。”在刘睿恩的指导下,张翌晨找到了游戏的诀窍,他开始把动物和尾巴进行颜色配对。有个小鸟的尾巴和松鼠的尾巴颜色比较近似,张翌晨开始求助:“刘睿恩,这个尾巴是哪个小动物的?”刘睿恩想了想回答:“松鼠的尾巴又粗又大又长,小鸟的尾巴比较小。”很快两个孩子通过合作,把所有的小动物的尾巴配对完成。</h5> <br><h3><b>分析思考:</b></h3><h5> 我班幼儿在游戏中,非常明显的呈现了幼儿自主探索过程在“探究与认知”的子领域1“喜欢探究中,呈现出“表现行为5”,即“乐于在动手、动脑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对探索中的发现感到高兴和满足”。同时,在子领域2用一定的方法探究周围感兴趣的事物与现象中,又呈现出“表现行为3”,即“能观察、比较事物,发现其异同,并进行简单描述”。</h5> <h5></h5><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2.长宁区兰兰幼儿园</b></h3>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人:朱慧倩</h5> <h5> 本阶段我园教师围绕“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将教学研讨与头脑风暴相结合,结合文献学习,在不断的探索中,深入解读幼儿的探究与认知。以下以支持大班年龄段幼儿探索空间方位的两个小案例为例,从个别化学习和集体教学活动本别呈现我园的探索与实践。</h5> <b>核心指标</b>:<br><h5>领域五:探究与认知—子领域2:数学认知—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能按指示空间的语言或简单图示来取放物品,反应正确;能辨别以自己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h5> <h5></h5><h3><b>案例一:蜂巢迷宫(大班个别化探索)</b> <b><br></b></h3><h3><b>案例呈现:</b></h3> <h5></h5><h5> 自从在大班区角投放这个“蜂巢迷宫”新材料后,孩子们经常头对着头,按照不同游戏卡上的提示,根据颜色,位置,将蜂巢送到正确的位置,并时不时交头接耳,互相提问,看对方能不能答对关于方位的问题。<br>天天:“这个黄色按照游戏卡的提示,应该是在最中间的位置!”</h5>妞妞:“对的,那这个红色呢?在左边的上面,还是左边的下面?”<br>天天:“应该是左边的下面,你看游戏卡呀。”<br>妞妞:“哇,好厉害,那我要像小老师一样考考你,绿色在蓝色的哪里呢?”<br>天天:“这可难不倒我,蓝色在绿色的下面。” <br> <b>启发思考:</b><br><h5> 大班幼儿热情好动,探究欲望和自我意识强烈,对事物有独特的认识和丰富的感受。而空间方位认知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空间方位认知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h5> <b>案例二:方位转转转(大班集体教学活动)</b> <br> <h3><b>案例呈现: </b></h3><h5> 教师在教室中用座椅排成圆圈的形状,孩子们开始时先坐在椅子上,随着音乐声的响起,孩子们站起围着自己的椅子转圈,耳朵仔细听从老师指令,如 “转啊转,转啊转,椅子在我们的前面。”,待站定后大声说出自己的方位。</h5> <h5></h5><h3><b>启发思考:</b></h3><h5> 孩子们的天性中,有好奇心、好问、好学、好模仿等,这次的活动我们抓住了这些特性,让孩子们乐在其中,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h5> <b>【结语】</b><br><h5> 本阶段的合作共学中,“云间联盟”第二组12所幼儿园围绕“领域五:探究与认知”以园本培训、园本教研等多个途径,使用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并都结合了各自在实践中的探索,进一步理解与内化指标,使各指标点指引实践。限于篇幅,各园只呈现了部分做法与经验,但各做共学后,我们都感受到教师们的思维被进一步打开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引发幼儿探索的触角也更为敏锐。 </h5> <h5><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编辑:李莎莎</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制作:缪雯彦</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徐雅萍</div></h5>

幼儿

探究

孩子

案例

幼儿园

教师

小班

探索

活动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