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仰千年英雄苏东坡

心静一隅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前言 苏东坡(名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 1037—1101),是我国千古第一文人,享誉世界的大文豪。2000年法国巜世界报》组织评选1001--2000年间“千年英雄”,全世界共评出12位,苏东坡名列其中,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世界报》认为,苏东坡是“最伟大的文学家,最全能的才子”,“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苏东坡的政治生涯同他的诗书文画一样,都属于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法国巜世界报》评选者让•皮埃尔•郎日里耶在四川省文化厅和眉山市政府2017年11月24日组织举办的第八届东坡文化暨首届四川音乐会上,介绍《世界报》评选苏东坡入选“千年英雄”的概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植根中国,其影响远及欧美、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刊行了大量苏东坡著作,发表了众多有关苏东坡研究论文。 在国内,更因其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豪迈豁达的个性,坚韧正直的品格,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勤政为国为民的精神,深深扎根在人们群众的脑海中,而历久弥新!正如现代著名作家,撰写第一部《苏东坡传》的林语堂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 园梦三苏祠</p> <p class="ql-block">  怀着对苏东坡无限景仰之情和欲了解社会背景和家庭教育对其成长的影响,我曾于2015年4月18日专程从武汉乘火車到成都,然后转車去眉山瞻仰三苏祠。不料,因三苏祠己闭祠大修两年尚未完工,谢绝入内,于是只得到三苏祠南门对面的三苏博物馆浏览了一下后抱憾而归!今年5月19日,在我半寿之年,为园我的三苏祠梦,女儿约她的同学陪我两老和同学的父母亲,又从武汉直飞成都,然后租乘专車去了眉山三苏故里。</p> <p class="ql-block">  三苏祠是苏东坡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的故居(后改宅为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古纱穀行南端,始建于北宋,后因多次战乱,三苏祠毁于一旦,现祠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面积从原来的“五亩园”发展到现在的百余亩。因瞻仰人太多,我们请不到导游,只得按照导游图从南门進西门出顺序仔细观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苏祠中苏洵塑像</p> <p class="ql-block">三苏祠中苏轼塑像</p> <p class="ql-block">三苏祠中苏辙塑像</p> <p class="ql-block">  三苏祠清旷疏朗、古朴幽秀;荷池相通、茂林修竹;楼台亭榭、鸟语花香;盈联碑廓,诗画隽永。是典型的古典西蜀园林建筑,叫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能成为世界级千年英雄与其所处年代和地域是分不开的。苏东坡生活在北宋时期。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创立大宋国后,为吸取教训,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和绝对的中央集权制,並在西蜀实施专卖制度,西蜀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致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发生了王均、李顺之乱。自宋收蜀至戡乱之后的三十年里,蜀人经历了不停的战争,元气大伤。这段历史背景对苏轼自然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浓厚的乡愁犹然而生。同时,蜀人擅辞辩,好理论,坚强独立,不畏权贵。所以苏轼后来从政,往往站在当权派的对立面,奋不顾身为事理争辩。如王安石“变法”,使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增加,社会经济发展。但有些变法如“均输法”等等,也带来了扰民、损民的后果,变法只是国富而不是民富。因而苏轼站在人民的立场,对变法中的弊端提出强烈反对,因而得罪了改革派。但变法弊端亦得以废止!</p><p class="ql-block"> 此外,眉山在古代曾被称为“中国诗书城”,民间受到宋真宗御筆亲作《劝学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广泛影响,普遍重视读书入仕。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先后诞生了886名進士,26名朝廷命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苏祠中苏洵提词石刻碑“君子始慎而无后忧”</p> <p class="ql-block"> 良好的家庭教育亦是造就苏东坡成功的重要因素!苏东坡的高祖父苏祜就“以才干精敏见称”,奠定了苏家的经济基础;曾祖父苏杲以孝友著名乡里,使家道殷富,并乐善好施;祖父苏序,为人平和朴实,待人厚道,自奉甚俭,遇到看不顺眼的事,他也敢做敢为,是一个正直而饶有狭义精神的乡里老者;父亲苏洵,少年不学,乡试失败后,从二十七岁起闭户苦读六年,自学成功,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苏洵对子女教育更是非常重视,给两兄弟起名轼和辙,就是告诫他们做人的道理,不要锋芒毕露,要善于掩饰,保护自己,避免禍患(见《名二子说》一文)。对他们读书要求也非常严格,经常检查两兄弟的学习情况。苏东坡60多岁在一次《夜梦》诗中记述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勾鱼”。说的是父亲布置的学习计划未按时完成而感到提心吊胆,好像嘴里挂有鱼钩一样,焦虑不安,由此可见一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母亲程女士,出生官宦之家,文化素养深厚,个性仁慈而果断,上事翁姑,下教子女,终日勤劳不息。 </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家族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戡称典范,父辈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做到了极至!苏东坡一辈子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光明磊落、百折不回,与良好的家风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程夫人以《后漢书•范滂传》教子学史明志,从此苏轼“奋厉有当世志”</p> <p class="ql-block">  诚然,苏轼的成长更重要的还是他从小就融入良好的家教家风之中,勤奋好学、刻苦努力。他七岁开始读书,八岁入小学,聪明为全校之冠。十岁己能开笔写文章。他曾将七十五万字的《汉书》亲手用毛笔抄写了三遍,这要多大毅力!他自幼愤发图强、积极向上、志向远大,并确立了“以民为本”的坚定理念才是根本!</p> <p class="ql-block">  荔枝树,系苏轼留下的唯一一份遗产,是镇馆之宝。苏轼33岁回乡为父親守丧期间,亲手和村民共裁了这颗荔枝树,并答应等荔枝红了再归来,但后来一直未归。大约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荔妓树凋谢死亡,2004年人们将枯树连根拔起精心打磨保存至今。并在旁边栽了两棵荔枝树。</p> <p class="ql-block">  三苏祠内有大片碑林,由晚香堂和三个碑亭及一个碑廊组成,为三苏祠重要组成部分。碑林占地约七庙,收集有南宋、明代、清代以及民国时期和现代刻石,共155通,其中,苏轼手迹刻石83通,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o</p> <p class="ql-block">苏宅古井与黄荆树(四川俗语:“黄荆条下出好人”),寓意对苏东坡兄弟的鞭策和鼓励。</p> <p class="ql-block">  (文中部份资料来源于《成都商报社》新闻2017一7一24、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迟丽编著《苏祠漫步》、林语堂著《苏东坡傳》和李冰著《苏东坡新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