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次教研活动全组教师认真学习了尹少淳教授的讲座:《<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之动向</span>》</p> <p class="ql-block">小学美术老师,年复一年地教美术,如同农夫年复一年地种庄稼,没有农夫不问收获,我们小学美术老师问过自己的收获吗?</p><p class="ql-block">换句话说,我们认真思考过我们美术课的教学效果吗?我们的学生通过美术学习究竟有哪些收获呢?有哪些东西影响了他们的一生呢?如果没有效果,或者效果微乎其微,我们是否需要反思现代美术课程的合理性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艳丽:这次报告中,尹教授详细分析了当下美术课程设计的现状,存在哪些不足,以及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详细的解决办法,解答了我们一线美术教师一直萦绕在心头的疑问:美术课的学习该怎样造福于孩子们的未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般而言,学习不外乎四种结果,</p><p class="ql-block">其一,学习了以后很快遗忘,学习只是一种过程,没有任何结果,这是一种无效的学习;</p><p class="ql-block">其二,学习后对相关的知识记忆深刻,并能时时调用,终身受用,这是非常理想的学习结果,因而也是值得追求的学习结果;</p><p class="ql-block">其三,学习后对相关知识发生遗忘,但在具体的情境中很快能够恢复;</p><p class="ql-block">其四,学习时虽然没有记住一些知识,但潜在地引起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认知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学生的为人和处事,并提高他们的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能力。</p><p class="ql-block">这几种结果中,我们收获得是哪一种呢?</p><p class="ql-block">对此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认为美术课只是一种调节,因为不用像其他学科那么费脑筋;</p><p class="ql-block">有人回答美术学习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影响;</p><p class="ql-block">有人对具体的知识完全没有印象;有人只能模糊、笼统地记得几个诸如素描、水彩画的概念和几个画家的名字;</p><p class="ql-block">有人可能用一些大而空的套话搪塞和敷衍,以示对美术课的安慰。至于技法状态则更为怜。</p> <p class="ql-block">白志敏:尹老师告诉所有美术工作者,通过美术艺术学习可以健全人格,具体到学校教育.上,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强调其目标是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关于人格,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有种种定义和看法,其间也有极大的差异。为此,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还需要进行创新,且还需要进行发展和完善。促使学生可以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灵感,激发思维,令学生能够对课程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以便充分实现教学目的。美术教学在实际发展侧重上,更加希望能够培养学生敢想、敢学与会学。教师只有在此条件下,不断进行思考和反思,才可以更好的掌握有关如何进行美术教学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徐玮:听了尹老师的课我认为,我国未来的小学美术教育中,“表现”的因素将逐渐受到重视。这不仅是说绘画教学中对“表现主义”作品、流派、技能与方法的介绍将占有一定比重,学生的“表现”能力将得到培养,而且是说教师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着眼点、观念和方法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所谓“表现”,我们指的是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要素表达个人内心意愿、情感、感受和思想过程的手段或方法。作为一种心理机制,“表现”或许是与生俱来的,而作为一种符号方式,虽然同样是一种艺术手段,将内心“无形的”冲动、体验、情绪甚至态度、评价转换成一种外在的、可见的形象、象征或符号,要比“写实地”描绘已是外在的、有形的事物或对象的表面特征更困难,也更重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认为音乐更多是“表现的”)。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像某些极端的艺术流派的宣言者那样,希望以某种观念与技法取代以往的全部艺术实践与技法,对于写实的画风与技法我们同样重视,我们并不主张人们在二者间进行非此即彼的抉择,但我们相信,“表现”作为日常的、甚至更一般的表达方式具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带来的更多意义。</p> <p class="ql-block">万梦云:尹教授的报告中指出,美术教育自从出现在人类历史中以后,就一直是以技法的传授和学习为特征,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个单一的领域,或者绘画,或者雕刻,或者手工技艺的一项。这中间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职业技能,如做雕刻工匠,并以此谋生;一是生活技能,如苗族妇女的女红,为了丰富生活。</p><p class="ql-block">由于这种传授和学习体现为一种单一性和深入性,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的美术教育称为纵向的美术教育。当然,并非说传统美术教育完全没有横向的拓展,但相对而言,纵向特征是最为明显的。</p><p class="ql-block">为此,尹教授提出纵横式课程模式,即选择一定广度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进行横向学习,一如我们目前的课程一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若干种美术门类进行纵向的学习。横向学习的内容可以采取美术欣赏加美术门类体验的方式组合,其中美术门类可以包括绘画、设计和工艺等内容。</p><p class="ql-block">纵向学习的内容则可在素描、中国画、版画、水彩(水粉画)、卡通漫画、雕刻、工艺、设计、书法、篆刻、摄影、民间美术等门类中选择。 </p> <p class="ql-block">雷诗萍:从尹老师的课中,我体悟到:美术课程的合理性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恐怕大多数采用现代学校体制的国家的中小学美术课程都是如此开设的。事实上,中国中小学美术课程的课程模式,也是从西方舶来的。问题在于我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种课程模式,百年来从来没有怀疑和思考其合理性。</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个体,无论是作为普通的学习者,还是美术教育工作者,自从接触中小学美术课程,似乎想都没想就接受了历史给予我们的现实,这无疑是我们安于现实的思维惯性和惰性的悲哀。我们从出生起就看到了一口井,尽情地享用井水,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水,不断地对之加宽打深,似乎从来没有感惠考过这口井还能打出多少水,从来没有设想寻找水源更多的地方,重新打口井。</p><p class="ql-block">我们往往沉湎于现实中即存的事实,而不会思考其合理性,并设法对之加以改变,主要原因是不会从开阔的视界看问题,从更大的范围思考问题。</p><p class="ql-block">如果用一条河作比喻,可以存在两种思维,其一是河段思维,其二是源流思维。我们成长在河边,从小就熟悉并认同了河流本身的形态,但我们对整条河的认识仅限于我们与之接触的河段,很少人会想这条河流来自何处,流向何方?</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思维者不应该只采用河段思维,而应该运用源流思维。</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