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男孩是不是很多存在以下现象?<br>1.沉迷游戏,冷漠缺乏兴趣,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推卸责任,没有担当,不能照顾自己。<br>2.缺乏阳刚之气,胆小怕事,软弱无能,娘娘腔,好逸恶劳,拈轻怕重。<br>3.暴力、无法沟通、交往困难、自暴自弃。<br>4.手淫、驼背、精神萎靡,无心学习,游手好闲。<br>5、早恋,情感纠葛不断,自残自杀,荒废学业。<br>如何把你家的男孩养育成朝气蓬勃,阳刚硬朗,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勇于担当,浩然正气的人呢?<br>本周四中午12:30—14:00,开心聊吧腾讯会议室热情邀请各位一起来讨论、分享这些问题的答案。<br>养育的五大原则:<br>1.性别清晰,不能将男孩当女孩养,穿衣打扮女性化。<br>2.能力养成,带领男孩劳动,切忌包办一切,让男孩丧失动手能力。<br>3.保护性能量,男孩五岁以后和父母分床,不可再接触母亲的身体。<br>4.男性人格,5岁后父亲多陪伴,鼓励认可,探索,尊重合理需求。<br>5.责任担当,父母在男孩面前示弱,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 参会人员:文小英、罗一坤、邓青霞、黄秋蓉、朱李敏、张敏璇、孙晓月、蔡燕碧<br>主持人:罗一坤<br>记录人;文小英 张敏璇:早上静心的时候,看到和孩子对着干,就是和自己对着干。小时候,父母分配做什么事情,我就必须去做了。日复一日的就成为了自己的责任,做事情就是必须要完成。看到匮乏感,我奶奶菜饭要分碟,每次吃饭的时候就像防贼一样,勤快的人就可以吃多一点,懒惰的人就要少吃点。小时候被限制,没有满足,还有对抗。所以现在自己给不出去孩子。我自己现在的观念,孩子不按自己的来,自己就控制不住。老大不爱学习,看课外书,自己焦虑。<br><br><div>朱李敏:我老公也是这种观念,觉得孩子不用关注就可以长大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模式,你家里把社会上的效率逻辑带到家里,我觉得家里应该是情感逻辑。家里的孩子们没有被满足,形成了一个黑洞,妈妈的爱不够,需要找这些东西来填补。但是这些东西填补不了妈妈的爱,和孩子对抗,或者无限制满足,都不太可行,还是妈妈的爱要到位。自己先和自己的心链接,然后和孩子链接。和弟弟在一起,自己的心平静的时候,他就不会来找事情,他的心也在他的身体里面。把自己的心安下来。外面上课,训练时,用眼神和对方表达爱。老师说向对方表达爱的方式,就是自己那个时候的心在自己身上,对方能感受到的。孩子最需要的也不是把所有的时间都关注到他身上,自己有个安静的环境,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br>现在你的孩子有种子了,和你拧巴上了,到潜意识里把担心放下了,再去做。要不然孩子没有安全感。把自己彻底搞通了才行。<br></div><div><br></div><div>敏璇:郭老师在群里发了一段话,不要做仆人的事,要做太太的事,但与我自己的知见不符合。自己还是做不到。<br>邓青霞:敏璇的心里有钩子,老想着吃这个不好,孩子就会来演戏。先把钩子去掉。<br>晓月:女儿一出生,就不允许吃垃圾食品。孩子后来躲着吃巧克力。我学习看到后,放下了,让他们吃,他们的满足和开心,我是看到的。以前我当着他们的面喝,孩子们看着,朋友说我,我还觉得不给他们吃,是为了他们好。都是自己的观念,我小时经历的痛苦,不希望孩子再复制这种模式。去看看自己不让孩子吃的那个念头。<br><br></div><div>朱李敏:吃了顿麦当劳,很满足。儿子吃麦当劳,我也很焦虑,有很多评判。现在自己吃了,自己很心满意足,自己内心的钩子会投射到孩子身上。<br>敏璇:买了一双贵的鞋,内心愧疚。刚参加工作,把钱都给家里和亲人。<br>文:我自己也有这种情况,还是<font color="#b06fbb">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长大了拼命想证明自己。</font><br><br></div><div>晓月:六一儿童节,老公回来,感觉非常低迷。我看到老公这个样子,我很难受,很心疼。以前我会自责,自己哪里没做好,现在我知道是老公自己的事情,我没有生气,没有指责他了,他也不想这样,这是他的父母带给他的。我在微信和父母、公婆、老公表达爱,但当我看到老公这种状态的时候,我就说不出来,我爱他。<br>姑姑对我学中和不认可,昨天说孙子德语考的很好,我自己心里有个声音,学的这么好有什么用?爸爸妈妈离婚了,孩子状态不好。孩子虽然有成就,但是不幸福。自己很着急,想把中和推给他们学习,但这次我不着急了,也没那么难受了。<br><br></div><div>罗一坤:你能看到他的家庭带给他的状态,自己也没有情绪了。挺好的,多抱抱他。心里面的力量起不来,要去看看当时的状态,是保持旁观的状态,但也没有热度出来。首先能看住自己的情绪,这是很大的进步,也能感受到他的状态,后面还要去影响他,用你的爱去温暖他。还是自己要有想改变的愿望,自己觉的没问题。<br><br></div><div>邓青霞:我一个朋友,自己的孩子抑郁了还在吃药,我和她讲了,但她不听。我现在就看着她,我介入因果,谁介入谁承担。让她来学习,她想让孩子来学习。我们学习了,我们看到的问题,但她没学习。她不来,证明她不够痛,他们自己要去承担自己要承受的。<br><br></div><div>蔡燕碧:听你们说小孩的事情,很有感触。两个孩子有鼻炎,害怕他们吃雪糕,限制他们吃,他们更想吃。现在想通了,让他们吃,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现在感受到辛苦了,我以后不要吃那么多了。要自己体验过才知道。<br><br></div><div>黄秋蓉:我女儿从出生到我进来中和学习之前,从来没有看过病,不吃零食,不喝饮料。但孩子内心是很渴望的,但不敢表现出来。后来我学习后,知道让她吃,但自己一边吃,一边焦虑。孩子吃了很多垃圾食品后,出现症状,我没说什么。后来我问她怎么办?她自己说喝除湿汤,主动找我要喝了。这个过程中,父母有焦虑的话,孩子迟早也还是会出问题。放下焦虑后,吃那些东西也不一定有多大害处,她出了问题,会主动来找我。<br>朱李敏:还是自己的心态。<br>邓青霞:满足就是放下。我觉得放不下。<br><br></div><div>芦伟力:这周心情通畅了很多。今天把牛仔短裤穿起来了,这个月参加了穿搭营,感觉也特别好。以前很重视自己的内在,不在乎外表。<font color="#b06fbb">现在发现美不仅是向内看的过程,也是向外展示的过程。内心找到一份踏实,不仅是面对家庭、孩子,都是自己的那颗心。</font>发愿,自己的心愿多大,就有多大的动力。每个人对爱的理解和生命的理解都是相通的。很喜欢这种学习的感觉。<br>雅俊:听了分享,特别受益。伟力姐在穿搭营的收获分享的特别好,我也想把自己内在的状态通过外在去表达出来。昨天报名剩下的两个阶段,看到自己是有匮乏感的,能量同频的感觉特别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