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麦收

灵犀

<h3>高速公路征地,把家里仅有的一块麦田从中一分为二,一头斜着那么几分地,给联合收割机操作带来了麻烦,机械手都不太愿意去收那一点点面积的麦子,主要是耽搁时间还没大的收入。需要等待机械路过时,给人家说说,顺便可以机收。为此父亲早早的还把周边整理了一下,方便机械手操作。还给有大面积麦田的人家打了招呼,收割机来了说一声。一切准备的好好的……等了一天,没有收割机路过。主要是别人家大面积的麦田都离得远,也都浇过水,麦熟要迟一点。我家这点麦地,修高速路把原来渠道给毁坏了,再修渠就觉得不值得浇水了,所以成熟的就早一点。第二天早上醒来不见父母,其实早上五点多,母亲就叫着父亲,开着电动三轮车去了麦地,开始了最原始的人工割麦!他们说成熟的麦子怕刮风。我和老婆赶紧商量跟着去地里,可两岁多的小孙女还没睡醒。说实话我割麦就不行,加上腰病。老婆说还是我在家看孩子,她去地里收麦。大概七点左右,父亲就拉着一三轮车带穗的麦秆回来了,卸在离家不远的老舞台场里,我一边操心着小孙女,一遍忙着立陇,(把麦秸秆立起来,为了通风晾晒,便于碾压。)就这样,母亲和老婆在地里割麦,父亲往回拉,我摊场。一共拉了四车。都不是壮年了,说实话只能顶当年的一大车。小孙女起来了,还要回家冲奶粉给她喝,(她爸妈在北京上班,一直都是我们照顾。)场里翻腾不了几下,就赶紧回家看看,害怕她出点啥事。反反复复好几轮,总算全部立起来了。</h3> <h3>到中午十二点到两三点左右,太阳正圆,晒得真好。还要把立的陇翻一遍,让下面没有见着太阳的麦秸秆也晒一晒,(过去这个操作要重复几遍呢,)这叫倒场。那时候收回来的麦秸秆都先堆放起来,等地里收完了才能顾上场里的活。所以都不是很干,要好好晒,记得奶奶鼓励我们倒场常说的一句话:“杈头有火,快去倒场去。”晒干了碾压时就容易些。 满村里已经找不到过去碾麦的石头滚子了,只能是用三轮车多转些圈圈,这叫碾场。</h3> <h3>碾过无数次的圈圈后,上面基本上没有什么生穗了,就要翻过来把下面的也碾碾。</h3> <h3>三轮车上装了些负重,后面拽了个木头,还能提高点效应。</h3> <h3>彻底碾压好了之后,(麦穗上的颗粒都脱落了。)就要把麦秸秆清分出来,这叫启场。</h3> <h3>小孙女也参与了,享受着劳动的快乐。其实我们小时候也在启场时玩耍,启场时用的农具也比较多,拥板、推杈、木掀、运杈……都是我们的玩具,却也能帮到不少的忙,一般拥板都是小孩子的活,比赛谁跑的快,也有时候就被麦粒滑倒了。最爱玩的是推杈,可是大人们根本不让玩,一是危险,二是玩坏了耽搁事。</h3> <h3>麦衣和碎秸秆麦粒混在一起,就这样堆成一堆,等有风的时候再扬场。这样原始的办法大多数人都不会了,不好控制麦粒的落点,越少越难。爷爷当年就是十里八村的扬场好把式,不过爷爷也留下了一句话:“好把式也有三簸箕!”意思是最后一点点就没法扬……父亲和姑父两个古稀之人在慢慢回味。</h3> <p class="ql-block">打麦场里思念已故的人,想起爷爷奶奶仿佛就在身边。顺着年迈父母,其实只收获了二百多斤麦子,权当陪父母玩了一场游戏,只要他们开心,我就高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