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践行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推广身边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成长中的反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b style="font-size: 15px;">托三班姜柏屹、姜蕴航妈妈</b></p><p class="ql-block"> 2018年6月29日,我的世界迎来了两位可爱的宝宝,他们像一束光,照亮了我未来人生的方向,我知道从这一天开始,我要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好妈妈,这将是一场漫长的修行。</p> <p class="ql-block"> 两个宝宝,意味着所有用品全部都要双份,随之而来的是生活的压力。在宝贝两个月的时候,我便回到了工作岗位,虽然曾经看过很多宝妈为了孩子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工作成为全职妈妈,但我认为没有经济基础何谈精神追求,所以我投身了工作,将照料孩子的重任交给了奶奶。就这样,兄妹俩在嬉笑玩闹中一天一天地长大,从蹒跚学步到肆意奔跑,从牙牙学语到清晰表达,俩人的性格也渐渐有了区别。哥哥情感细腻,对周围环境及人的变化很敏感,有自己的想法和小脾气,特别黏着从小看他的奶奶,只要奶奶不在就会非常委屈甚至长时间大哭。妹妹耿直爽朗,虽然偶尔有些小害羞但善于抒发自己的情绪,会说话以后经常语出惊人,对周围熟悉的人非常亲近,是一个十足的小吃货。我曾经以为,男孩儿就应该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女孩儿就应该落落大方,温柔可人,甚至自顾自的给孩子们贴上了该如何养育他们的标签。其实,我们根本不懂孩子们的想法,甚至由于疏于陪伴和沟通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定。</p><p class="ql-block"> 一天,我接到了幼儿园小古老师的微信,说哥哥在幼儿园对她说“奶奶喜欢哥哥,爸爸妈妈喜欢妹妹”,收到这种反馈我愣住了,我不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让一个男孩有这样的感受,是陪伴的少?沟通的少?还是苦于他只黏着奶奶就减少了与他亲近的机会?曾经有人问我:“会不会对两个孩子一碗水端平”,我坦然的回答“当然会”。可实际上呢?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我确实更偏向于妹妹,比如只有一个玩具的时候哥哥要让着妹妹,在幼儿园哥哥要照顾妹妹,对待哥哥总是比对待妹妹缺少一些耐心等等,固有思维让我觉得女孩更应该被关注,却不知道我的行为让我与哥哥的心越来越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开始深刻反思一直以来我与孩子们的相处方式,发现大多时候都是以“我认为”、“我觉得”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我以作为成年人的经验和优势决定着我认为正确的事情,殊不知我也是第一次当母亲,我并没有任何为人母的经验。就像每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要学会如何成人一样,我们也要学会如何做父母。教育专家黄静洁在《父母的格局》中提到:“弄懂孩子的第一课就是承认我们不懂孩子,并认识到带领我们学习成为父母的人就是我们的孩子”。想到这里,我决定调整自己的育儿心态,摒弃成人世界里对男孩和女孩的偏见和看法,告诉哥哥“爸爸妈妈也一样爱你、喜欢你”,用情感沟通代替“讲大道理”,用更多的爱与陪伴让孩子自己去领会和感悟,我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作为父母需要做的是多一些耐心去观察和发现孩子的想法和天性,并以爱的名义为其保驾护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