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隋末唐初,孔颖达为避战乱,逃到虎牢(今河南荥阳)一带。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平定该地,得知孔颖达在此,立即派人将他迎入秦王府。大军凯旋后,又奏请高祖李渊,由孔颖达担任国子助教之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渊为了表彰李世民的赫赫战功,特设位居王公之上的天策上将一职由李世民担任,并允许天策府下置官属。当时与唐朝争雄逐鹿的各方势力基本平服,富于政治远见的李世民,意识到日后将需要大批具有治国才能的士人,便在宫城之西开设文学馆,“延四方文学之士”。一时俊彦齐集,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苏世民、薛收、褚亮、姚思廉、陆德明、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以及孔颖达等人,均“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号称“十八学士”。李世民给他们极高的待遇,学士们则“分为三番更直宿于阁下”。每当李世民处理完公务或参谒过高祖,便来到文学馆中,与当位学士讨论学术、历史、政事。文学馆不仅是个学术机构,而且是李世民登上皇位前的参谋部。李世民给他们特殊待遇,供上等膳食,更给予极高的荣誉。让著名画家阎立本给他们每人画一像,让褚亮题写了赞语和记录了他们的姓名、表字、爵位、籍贯,称作《十八学士写真图》,并珍重地收存起来。当时文人学士对此很羡慕。据中国古代传说,东海之中有三仙山:蓬莱、方丈、瀛州,三山是凡人不可企达之地。人们便以这个美好的传说来做比喻,称文人学者进入文学馆为“登瀛州”,就是说得宠遇如登仙山。从此孔颖达开始了施展才智参政议政、立业建功的后半生。他竭诚事君,谏诊言,献良策,深受李世氏的宠信和重用。真可谓春风得意,在仕途上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在授经、修书、撰文、注疏上扶摇直上,成绩卓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