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6月9日——6月18日,我们郭茨口小学的十位老师开启《朗读手册》领读分享,一起来共同阅读与学习这本教育小册子。书中集中了丰富、具体,可信的案例,从阅读指导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出发,详尽地论述了朗读的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家庭、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如何处理迷恋上网和看电视的问题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图片和语音的方式在教研QQ群内进行分享,同时将每一期分享编辑成美篇发在家长群,向全校家长倡导,大声读书给孩子听。我们希望通过教师领读《朗读手册》,在营造学校良好读书氛围的基础上,也能引导家长更好的进行亲子阅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前言&第一章分享人——王子豪</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本书封面下方的一首小诗,也是所有推荐《朗读手册》的文章中一定会引用到的经典文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教孩子去“渴望”阅读。诚如一句教育格言所说:“我们教孩子去热爱与渴望,远比我们教孩子去做重要得多。”在这本书中,吉姆·崔利斯使用单一的线条,集中火力将“朗读”这一个模块做了细致的分析。在这段时间里,将由我为大家开头,一起甩掉手头那些“大而全”,“砖头厚度” 研究阅读的读本,来读一读这个或许会给你带来一些“小清新”的《朗读手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时代的逐步发展,很多人开始逐渐意识到“读书是有用的”,但是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应该怎么来培养等问题却还是没有什么头绪。《朗读手册》这本书要表达的主旨思想之一,就是用朗读的方式,来激活孩子们早期对于语言的认知,它是连接被动输入和主动阅读这两个关键阶段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来自小伦纳德·皮兹和他妈妈的故事: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妈妈,“她并不是一个有学问的妇女,甚至连高中都没有毕业。不过,在大萧条时代的密西西比州,黑人很难有条件接受教育。但是,没有接受过教育并不等于不聪明。”他的妈妈“总是如饥似渴地阅读书籍和报纸,是一名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妇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个46岁的儿子,也是一位作家,2004年坐在电脑前,敲出了下面这段文字:我的第一位朗读者是我患有心脏病的福利妈妈。她住在洛杉矶市中心附近的政府安居工程。在1962年或1963年,准确地讲,那时她并不是我的朗读者,而是我的倾听者。当她在熨衣服或者准备饭菜时,我总是围在她身边,大声给她朗读我最近的诗歌。就像我所有的诗歌一样,这些作品都和一个小男孩有关。他是一个神秘的超级英雄,有超能力,还能在空中飞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这个可怜的女人可能暗自后悔过教自己戴眼镜的孩子英文字母,但她从来没有表露过这样的情绪。她只是在恰当的地方点点头或者发出惊叫。故事讲完后,她便让我去打扫自己的房间,或者去洗手准备吃晚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年孩子有900个小时待在学校,7800个小时在校外。皮兹太太根本没有钱让自己的儿子在7800个小时里奔波于补习班,而是用倾热情和朗读亲自教育孩子。她付不起补习班的高额费用,但是她省下钱来在孩子8岁的时候,给他买 一台玩具打字机,14岁时又买了一台二手的。剩下的钱刚刚够儿子买最新的《蜘蛛侠》和《神奇四侠》漫画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阅读学习方面,孩子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早未必好,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时间。如果一个孩子自然而然地很早就开始了阅读,那么就顺应他的发展趋势。在芬兰,孩子7岁时才开始阅读,但他们的阅读成绩是全世界最高的。主旨是培养孩子爱上印刷读物,并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而不是教孩子为了取悦父母或者仅仅为了毕业而阅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兰德公司的调查员曾分析过长寿的所有可能因素——种族、性别、地域、婚姻、饮食、吸烟,甚至是否常去教堂做礼拜——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另外一位调查员回顾了一百多年前,刚刚开始义务教育时的情况。她发现每受一年教育,被调查者的寿命平均高出1.5年。她对其他国家的调查也是如此。如今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人员也发现,该疾病的免疫因素受到儿童时期的阅读和词汇积累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要大声朗读?大声朗读不是考前辅导,更像是一种“保险”,保证无论在求学路上遇到什么事情,孩子们都可以做好准备。朗读是引导孩子开启培养学习能力大门的金钥匙。有了朗读,才会有更好的阅读,才会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又是一个终身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给孩子朗读,能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朗读是引导孩子自己想要阅读的催化剂, 也丰富了孩子的听力理解,从而提供了阅读的基础。 朗读是理想也是最实惠的辅导方法,重点不在于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让他们“渴望”阅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的好处,一切都可归纳为一则简单的两个层次的公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朗读的根本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有关阅读的基本“人生事实”。</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为什么我们不从早期开始呢?用给孩子读书的方式来引领他们进入到这个奇妙的世界。读书纯粹是因为自己喜欢,而不是出自某种功利性目的而发生的“强迫”。听得越多,对故事就越感兴趣,就越想自己读,对图片和文字的解码能力就越强,阅读自信心越高,读的书越多,知识吸收越多,人越聪明,学习能力越强,创造价值和获得收益的几率就越高,实现财务自由的几率越大,让下一代接受更良好教育的可能性越高。如此良性循环,改变的不再是一个家庭,而是整个学校,整个社区,甚至整个国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再来谈谈背景知识与词汇量。背景知识是一项工具,通过它才能对自己的所看、所闻、所读有所理解。积累背景知识的重要的一环就是对陌生字句的积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与背景知识互相滋养。词汇量越大,读起书来越容易理解;理解得越多,读的越多,词汇量越大。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言的四大能力发展次序是听,说,读,写。“听”排在第一是有理由的,因为它是所有语言元素的输入环节,孩子对于一门语言的第一认知也是通过“听”这个动作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最初的词汇也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积累的,量也必然是最大的。我们把这些词叫做听力词汇。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听力词汇会不断向口语,阅读和写作词汇三个大的分支进行转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还会遵循以下循环:没有听过的词肯定不会说;没听过,不会说的词意思肯定不懂;没听说过,还读不懂的词,肯定也写不出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需要大量朗读的原因就是能够帮助孩子提供尽量大的听力词汇量。同样,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我还想向大家建议,试着在一定的基础上将“听读”和“说写”当做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当孩子们通过朗读获取了足够多的信息,那他们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自然有可能“水到渠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在年龄很小的时候,在词汇的掌握上有巨大差异呢?通过研究人员一系列的研究过程发现,尽管经济水平差异大,但所有42个家庭都会与孩子说相同的话,做相同的事。也就是说,一般人都有做好父母的基本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趣的是,如果将三组孩子每天听到的词累积4年,孩子3岁时,福利家庭的孩子词汇量只有525个,而专业人员家庭的孩子词汇量达到1100个。到孩子4岁的时候,专业人员家庭的孩子会听到4500万词,工薪家庭2600万词,福利家庭只听到1300万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三组家庭的孩子在同一天上幼儿园,但是他们之间的词汇量差距已经达到3200万。如果老师帮助这些孩子赶上来,那么老师需要每秒钟讲10个词,并连续讲900个小时,才能在年底说完3200万词。(这也是为什么孩子的教育不能纯粹依靠老师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究结束时,专业人员家庭孩子的智商和福利家庭孩子的智商分别是117和79。其中有何意味,还请各位老师自己思考把玩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给他们朗读,就是这么简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你的学生们和孩子们朗读吧。在科技发达,资料充裕的今天,希望朗读能让更多孩子爱上读书,喜欢阅读。 因为我们深信,阅读能改变孩子的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