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育有“道”,用生命歌唱

阿玉

<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2日,我工作室学员齐聚盘龙区教师进修学校进行线上与线下学习。</p> <p class="ql-block">  2020年中国教育学会推出中学语文教师“读书种子计划”。同年九月,围绕推荐书目进行的“名家说名作”系列讲座正式开播。周三下午,师父周丽蓉老师精心挑选了《改进语文教学效果的实践探索——〈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荐读》与学员们共同学习。</p> <p class="ql-block">  讲座中于漪老师对学生观、教师观和基础教育观等核心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思考与探究。结合毕生的教育教学经验,她强调: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是——怎样让学生学到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真本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nbsp;</p><p class="ql-block"> 讲座时长1小时13分钟,91岁高龄的于漪老师思路清晰,全程脱稿,诗词课文信手拈来,更有对教育教学理解的智慧金句频出。学员们或共鸣,会心一笑;或沉思,不忘奋笔疾书……叶嘉莹先生曾这样描述她的老师顾随,“先生之讲课,真可说是飞扬变化、一片神行。”这是于漪老师向往的授课境界:出神入化,左右逢源,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  最后,于漪老师总结“什么是教课?教课就是全身心投入,用生命歌唱。用教师自身的理想道德,思想情操,扎实的学识,仁爱之心去熏陶、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母语的热爱,进而爱学习语文,会学习语文。教学要激发主动性,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够真正地得到培育,让学生能够一辈子享受到祖国语言所建设的精神家园的欢乐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  线上讲座结束后,我工作室三位学员进行了线下交流。</p><p class="ql-block"> 张维维老师认为,训练指导切口小,可以使课堂训练落实得更有效,更能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的目标。语文人文价值的体现应是科学化的,而不是玄学化的。</p> <p class="ql-block">  崔洁老师结合作文教学谈到,语言写作表达训练应该时间多、步子慢、切口小,并分享了年级备课组的具体做法。</p> <p class="ql-block">  李文江老师则反思自己的教学,语文教师不能忘记语言文字的意义,要有母语意识,将民族精神和文化扎根于心,让青年一代浸润其中,向前辈看齐,不忘初心。</p> <p class="ql-block">  之后师父与我们分享了她的体会。在当前的互联网语境下,教师有很多学习“术”的机会条件,而于漪老师的讲座则让我们懂得,什么是教师之“道”,什么是教育之“道”。备课不能忽视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读出温度,读出温情,你的心在哪儿,你的课堂就在哪儿。</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师父就名著怎么读,整本书阅读要教给学生什么等问题与学员交流。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太多人人心中有,却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文学是智力的一个方面,文学思维具有特定的推理和问题解决策略。从这一点看来,文学思维具有让人类在不同背景下获得终身发展的潜力。通过文学,学生学习探索可能性,分析不同选择;获得关联性并寻找合适视角。他们逐渐成长为有文化、有创造力的思考者,对大学、就业单位和未来社会难题的解决不可或缺。</p> <p class="ql-block">  语文(文学)是什么样的?学生期待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学习结束,带着感悟与思考,学员们将继续在教学一线实践与探索。</p>

语文

老师

于漪

教师

学员

学生

学习

教学

讲座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