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丸之地,小村 “大洲”,(部分采用网络图片,特此说明 。)

远方的码头

<p class="ql-block">  我欠一座古村一篇文字。</p><p class="ql-block"> 说是一座古村,其实准确来说只是一个家族的院落,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村。虽小如弹丸,村名却有一个大字:大洲。</p> <p class="ql-block">  大洲村位于广东省阳西县织篢镇外大㙟坡,全村房屋坐东朝西,傍织篢河而建。</p><p class="ql-block"> 辛丑春节刚过,阳光洒满在阳西阡陌。村庄里红色的鞭炮屑还没来得及清扫,南国火红的勒杜鹃就急切地开满枝头。阳西老友素知我喜欢访古寻幽,开车陪我来到大洲。</p> <p class="ql-block">  把车停在一口水塘边。和广东很多村落尤其是客家村落的风水格局相仿,村子前有一口半月形的水塘,我还没有研究这种村前建水塘的格局目的,不知道意喻储积财富或者具有防卫和防火的实用功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水塘里有一群白鸭在悠闲游弋。鸭蹼划出的波漾晃动着湖边古墙的倒影,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眼前这一大片斑驳的何家院落到底有什么机抒,让后人们对它兴趣盎然而津津乐道呢?</p> <p class="ql-block">  进村就看到一座坚固的碉楼,这肯定是大洲村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防备匪患的军事设施。让我们拂去历史的烟尘,追溯这座大院祖先的足迹,看这座在南海之滨的古村落是怎样诞生发展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任何一座名门望族的深宅大院都离不开智慧,勤奋的开拓者。说到大洲村,需要提及一位名字颇为雅致叫何恬斋的人。</p> <p class="ql-block">  先讲一个大片般的背景。宋时,何氏41世祖何昶由安徽庐江南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沙水村。南宋绍兴年间,宫廷内皇妃争宠,失宠吴妃逃至珠玑巷藏匿。得宠皇妃暗中派兵血洗珠玑巷以绝后患。诛杀殃及池鱼,珠玑巷33姓人家遂大举南迁逃难。图为广东南雄珠玑巷资料图片。</p> <p class="ql-block">  何氏54世祖何琛随其他避难族群逃往番禺,后代复徙顺德。1638年即明崇祯十一年,顺德七世祖何建屏南下阳江,于阳江城里仁坊开基。何建屏悬壶济世,收入颇丰。其曾孙何恬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又从阳江城南下织篢圩,在上行街开油糖铺,商号福记,后改号南盛源。资料图片来自网络,为织篢镇(今阳西县城内)南盛源原址。</p> <p class="ql-block">  何恬斋在兄弟中排行第五,织篢人叫他何五,族中晚辈尊称他为五公。由于五公为人厚道诚实,又精通陶朱事业,经营得法,薄利多销,生意十分红火,商号也越来越多,家财雄厚。其商铺之多,田地之广,遍及阳江城、埠场、平冈、织篢、蒲牌等地,计有田租7800多担,商铺十多间,还有当铺三间。并建立了一支拥有20多艘大船的船队,往来琼州和雷州半岛采购槟榔、花生、水果,并远销至北京、天津等地。仅20年间,何伍便成了当地首富。图为织篢镇老街。</p> <p class="ql-block">  何恬斋积聚财富后着手做了三件事。一是买田。他将赚来的钱逐年买田,到他60岁时,有地500多亩,田租5000多石。二是买功名。何恬斋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花钱捐了个“文进士”,一者光耀门楣,二者鼓励后人奋发读书。三是建村。他四处物色村址,最后选定了织篢河下游大㙟坡位置的土地,用高价向曾姓人买下来建村。他认为在乡村聚族同居比城市杂居好,遂请来阳春县一位堪舆师傅为他寻龙点穴、择地建村。清乾隆五十年(1785),何伍首先在大片长方形村地的中轴线上建大屋一座,试居三年,果然人财兴旺。遂一齐增建同样规模的大屋六座,并在北边建后院、筑堤围,南边建谷仓一排,东西两面建厢房。村子四面围得严严实实,一个7000多平方米的村庄,俨然一座小城。</p> <p class="ql-block">  历时八载,村庄建成,村名大洲。大洲者,是何氏在顺德开基的地方——顺德伦教镇大洲乡。这是古人惯用的命村名方法,是延续宗亲,不忘祖先足迹的传统遗承。</p><p class="ql-block"> 大洲村先后建了七座大屋,何伍有七个儿子各居其一。何伍分屋的方法也十分独特,既不排长幼,也不拈阄,而是将七个儿子叫到村外,颁布了自己制订的选房规则:“ 七座屋均已建好,尔等兄弟姐妹七人各居一座。从我所站的位置出发,听我口令往里面跑,谁喜欢哪一座就跑进那座便是了。”</p> <p class="ql-block">  大洲村的布局也很独特,南方的一般村落通常选择村地讲究依山傍水,居高临下。而大洲村反其道而行之,背靠织篢河,面向龙高山,造成背枕清流,面朝笔架的格局。此外,在宅舍的安排布局方面也与一般村庄的错落有致不同。七座大屋从东到西一字排开,每座三进三院落两天井四廊。七座屋的前廓可互通,座与座之间有等距离的巷道,通风采光十分良好。每座屋虽自成体系,又可靠围墙、后院和东西厢房连接,相对独立又可互相策应。院子晒场左侧的厢房一般供仆人和家丁使用。后院是做社的地方。晒场南端还有一排谷仓。</p> <p class="ql-block">  站在开阔的大院里,虽然这里早就不住人家,但脚下还有宗族在春节期间回来祖宅燃放鞭炮的碎屑。</p> <p class="ql-block">  走出七座大房,在右手方向继续朝后面走,就看到了大洲村的恬斋公书室。这座书室是何氏家族儿孙读书的学堂。</p> <p class="ql-block">  恬斋书室由何伍的第七个儿子何桂萼建造,并在祠堂开设私塾。书室的构架木料多采用珍贵的紫荆木打造,门梁上雕刻着“万选”二字,书室的房梁可以看见精美的雕花。</p> <p class="ql-block">  梁柱上的精美木雕</p> <p class="ql-block">  书室坐北向南,三间三进。建筑设计奇特,造价昂贵,檩条,椽子,柱梁等结构用材均来自海南或东南亚国家。书室内的梁架,封檐板等构件工艺细腻,木雕精美。</p> <p class="ql-block">  恬斋公书室至今历两百余年,因何氏族人悉心护理,建筑主体屹立完好。书室里一面墙壁上罗列着数十位何氏家族历年来的大学生名录。一门人才辈出,清代有进士、举人、贡生、秀才。民国后有大学教授、音乐家、研究生和企业家、高级工程师等各界社会精英。可以说端赖大洲村注重教育的遗风。</p> <p class="ql-block">  这是广东省古村落牌匾</p> <p class="ql-block">  沿着斑驳的石板路且驻且行,村子里十分宁静。原来在这里生活的人已经陆续外出或者搬迁到现代化的楼房居住去了,只有古屋、古井、古树、古书屋仍保留着旧日生活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岁月静好,后院墙边那棵高大的鸡蛋花树仍然生机盎然,无声见证这座家族建筑群的历史变迁。朋友介绍说这棵鸡蛋花树已经超过200年树龄,高度还超过了旁边的房子。虽然未逢季节,没有看到粉嫩黄色的鸡蛋花,但那逎劲的枝干依然昭示它生命力的顽强。</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林间小道走,就会看见织篢河边的一片银叶红树林,反转叶片,背面在阳光照射下发出银色的光芒,这些银叶红树都超过了300年的树龄,尤其是树下那些板根如龙走蛇行,扎根在疏松的沙土里,象征一种坚实和倔强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  在红树的板根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织篢河静静流淌。流走的是冉冉的时光,沉淀下来的是大洲村那些载入史册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