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应我在2021年6月6日晚上转发在我自己空间的河北衡水中学高三学生张锡峰在《超级演说家》栏目中作的《小小的世界大大的我》那段《不做“躺平”少年,奋斗,才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视频,觉得很受教育,学习了。)</p><p class="ql-block"> 导读:</p><p class="ql-block"> 王良和在清华读博的弟子曾哲妮讨论高考作文题。有些共同见解,忽发奇想,各写一篇,看写出来有哪些不同。果然不同呀。弟子远胜师傅呀。</p><p class="ql-block"> 一、张锡峰们行走在变强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良</p><p class="ql-block"> 不止身体可以变强,人的智力也可以,精神也可以。</p><p class="ql-block"> 衡水张锡峰在《小小的世界大大的你》的讲演中,呈现了自己的变强之路。乡下教育资源匮乏,他到城市读书,到衡水中学读书。他把自己和城里孩子作了对比:“从小开始,他们的眼界、格局、素养、知识储备、家庭背景都要比你好上千万倍。”能够成为衡水中学的优秀学生,能够登上《超级演说家》这样的平台,无疑,今天的张锡峰,相对其过去,是强大很多了。</p><p class="ql-block"> 他如何变得强大的呢?</p><p class="ql-block"> 据他说,《航拍中国》唤醒了他。然后“拼了命地学,没日没夜地和时间竞赛”,多年如一日的勤奋。因此他知识储备丰富了,素养深厚了。觉悟、理想、热情,勤奋,以及强大的意志力,让这个乡村少年变强了。</p><p class="ql-block"> 与时下一些将“佛系”“丧”挂在嘴边的人比,张锡峰,很多像张锡峰一样的人,是值得肯定的。不因为出身、阶层、天分等问题,就自甘弱弱的,就歪歪地躺下来,就间歇性鸡血沸腾持续性混吃等死。</p><p class="ql-block"> 当然,张锡峰们的变强之路,还很长。</p><p class="ql-block"> 支持张锡峰们奋发图强的动力,一开始较多的来自和他人的比较。是比他人强呢,还是比自己过去强呢?这是个巨大的问题。与他人争胜,可能是人的本性,对个人提升和社会发展都有其积极作用,但这个争胜,是排他性的呢,还是多赢呢?也是个巨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要解决好,既需要社会充分发展,提供更多的方向和通道,大家可以各行其是,各美其美;也需要我们自身发奋修炼。自身修炼,也许有四种层次。一是一味胜过他人。二是以他人为参照,追求自我提升。三是以自己过去为参照,不断突破自己,完善自己,实现自己。四是成全他人,惠及他人。这样的层次攀升,是精神和心灵不断砥砺的过程,是心灵和精神越来越宁静、越来越强大的过程。这样的修炼,是张锡峰,张锡峰们,以及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成年人,一辈子的事。</p><p class="ql-block"> 突破自己,成全他人,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内卷”如今是一个热词,“内卷”现象也确实存在。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前提是要奋发,不丧不废不佛不躺不混不等不靠。</p><p class="ql-block"> 然后是更高质量的努力。所谓内卷,一般理解为资源一定,蛋糕就那么大,所以努力收益比就低。而更高质量的努力,能依靠自身突破,做出创造性贡献,做大蛋糕。不是想着努力反正也只能得到那么多蛋糕,就躺了;而是做大蛋糕,成全和惠及众人。当然自己得到的蛋糕和隐性蛋糕,也更大了。这隐性蛋糕,就是才智和精神的真正强大。</p><p class="ql-block"> 二、勿以起跑线自缚</p><p class="ql-block"> 作者:曾哲妮</p><p class="ql-block">(雅礼中学2016届毕业生,现清华大学博士在读)</p><p class="ql-block"> 课外培训班的广告界有一句经典名言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条无形的人生起跑线,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意无意地丈量过。评价他人时“天资聪颖”、“家世显赫”这些标签也都表达的是赢在起跑线的意思。今天我们来论一论起跑线究竟有多少分量——我不是要讲诸如“起跑线并不存在”之类过于理想的鸡汤,而是想说它并没有强大到可以束缚我们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当谈体魄、智力、性格等因素时,我认为起跑线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人生而禀赋各异,即或是在十分类似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会有各自的特点,这也正使得人类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也许我的天赋点不容易被主流评价体系所发掘、赞赏,但我也应积极地发现自己的长处、拥抱自己的禀赋。</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些差异又并不是绝对的。毛泽东所著《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强者滥用其强也许转为至弱,而弱者勤自锻炼则可能变而为强。也就是说,人的任何才能都是需要开发并保持的,用积极勤奋的态度去浇灌,则可破天生强弱之壁垒。前有曾国藩背诵文章慢过梁上君子却得大业,后有钱伟长物理倒数而毅然弃文从理终成大家。我们善于发现长处之余,也要直面短处,笃信勤能补拙。</p><p class="ql-block"> 当谈家世背景等个体之外的、不可抉择的因素时,我们更加容易被对于“不公”的愤慨支配情绪;然我以为,真正决定人的一生的并非起跑线,而是我们自己对于起跑线的态度。最近某位中学生的“拱白菜”言论火了。主人公因成长条件与经历而内心郁苦,带着几丝偏激与决绝扬言哪怕是猪也要去拱城市里的白菜。虽可能是一时意气,但这句发言也属实刺耳。我不由得想到前一阵子广为流传的一篇中国科学院博士论文致谢辞,主人公二十余载学路漫漫,穷厄困苦,仍不灭其志、不改其纯。祝愿想拱白菜的那位同学最终也能脱胎而成后者,在见骨见血的泠冽刀尖上向着理想奔跑,用轻松淡然的态度书写他多舛人生当中的美丽与温暖。</p><p class="ql-block"> 同样一根线,有人以其自缚、徒劳挣扎,亦有人缘绳而上、扶摇万里。这些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出身决定论是错误的,所谓的阶级固化也是可以打破的。若是怨天尤人、自卑自轻,乃至对起跑线不一致的人产生无差别的攻击与仇恨,那便只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可悲可叹了。</p><p class="ql-block"> 话及此处,读者可能会认为我在鼓吹挫折教育,其实不然。起跑线的差异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之一,但我们不必横加坎坷以磨砺意志。若真有什么要鼓吹的,我要说那是奋斗。努力奋斗虽有“正确的方法”等诸多前提,但它是普适有效、且永远值得被尊敬的。由于看到了自己的“弱”,而奋起直追以期实现“强”,这种精神不应该被贬值,不应该被滥用的“内卷”一词磨灭了光彩、平添了讽刺。我们应该挺起胸膛、坦荡且坚定地为提升自我而奋斗。</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种将起跑线甩在身后的奔跑,还是得自己主动做比较好。回到开篇所提的培训班“起跑线说”,想起最近颇有些流行的“鸡娃”一词。是说家长对孩子的一种驱使与督促。适当鸡娃无可厚非,其中也可能蕴含了上一辈对于“起跑线”的一种对抗情绪。然而,我更希望我们青年朋友们是发自内心地正确看待起跑线——把它当绳索而非阻碍,因为自己的内驱力而向前奔跑,向着自己的明天,也向着整个时代更加光明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