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上次去过疏山,只是当时因为时间关系,没能细细游览一番,只能逛完大殿就返回了,加之当时进去的路很不好,一直在修,都修了两年了。当时的回忆很不好。<br>下午两点出发再去疏山,再经过浒湾的时候,街上风貌变得更整洁了,经过浒湾灵谷峰后山,往牌坊处过去。地图上现在有标记。<br>路还在修,有一半的铺好了沥青基层地面。<br>这次没有直接走寺庙前面的广场大殿走,要不就直接到了寺庙里面。<br>这次往寺庙的左边道路上去,骑行直接上到最高处的大殿处,在山上,先经过塔林。<br>这个应该是寺庙的经营产业,类似金山寺的养老院一样的模式,还可以吧。<br>然后就到了寺庙的前广场,然后骑行上去上到疏山的金顶建筑物。其实骑来也是凭着感觉,地图上虽然能看到建筑平面图,但是缺乏直观感受。<br>山上的这座金顶建筑,里面有球状的层状小佛龛,应该是用来以后做供奉的。<br>然后能够上去登顶眺望远处风光。<br>这栋楼也还是修建,然后还可以再顺着后面的土路走到后山环绕段,整个就是类似金山寺的座山环抱其中的地理环境。<br>山顶这里应该是建筑取土还是铲平了以后修什么建筑不知。<br>然后在寺庙中每处地方都去看了看,大殿中都诵经,还有一些在寺庙居住修行的信众跟小女孩。<br>然后奔向下一个地方,往下的村子洛城村,将在这里发现王家大院,原来土财主的古建筑房屋,揭开原来的故事。 疏山寺位于县城西郊28公里的疏山群岭之中。原名白云寺,唐中和二年(882)始创。南唐(937~957)时改名疏山寺。<br><br>(80年代的疏山寺大殿)<br>寺前濒抚河,后倚疏山,林木苍翠,环境优美,景色壮观。创建以后,即成为佛教曹洞正宗传教胜地之一。疏山寺以庄严宏伟的气魄和秀丽幽雅的意境,招来许多名人骚客,宋太宗赵炅、真宋赵恒、仁宗赵祯、高宗赵构皆赐御书寺额,王安石、曾巩、陆游、罗汝芳、汤显祖、李绂等相继到寺游览,并留下了不少名诗佳作。斐煜、孙觌、陆九龄、陆九渊、吴悌、启公、吴仁度、吴灏之等均在此结庐筑室读书做学问。<br>1978年,曹洞宗第47代传人善道禅师(即白眉道长,临川人)重返疏山寺任住持,并担起复修重任,仅用四年时间,颇具江南大寺院建筑风格的疏山寺,就展现在世人面前:高大的山门上,“疏山古刹”四个大字苍劲挺拔。“野渡无人流水急,疏山有主白云闲”石镌对联分列山门两侧。<br>大雄宝殿前正中央设有宝鼎一尊,鼎内终日香烟缭绕。两边是大方坪。西边方坪中曾有一株罗汉松,高十余米,绿树如盖,三人难以合抱,相传为白云长老手植陆游曾用¨老树苍崖多古色”来赞美这株松树。可惜在20世纪即逝之际,老树终不堪重负,訇然倒地,剩下一段树身被移至寺门一侧,奉为“树神”,供人朝拜。<br>大殿长廊上有对联若干副,最显眼的一副是:由东汉以来传教千载,自南唐而后寺历六朝。可见疏山古刹的历史悠久。大殿西侧,是一座宁静幽深的禅堂,立柱上刻有“门前青猿来献果屋后黄鸟听谈经”的对联。拾级而上是“法堂”。寺中藏有大藏经书十多箱。<br><br>(疏山寺的罗汉松-图片来源:金溪人民网)<br>大殿之东有一座宽敞的膳堂。膳堂旁有一口古井,称三井香泉。井底宽约一丈,泉水汩汩,终年不竭。据传,这口井乃匡仁禅师用锡杖捅出。此井直通抚河旁的疏山潭。当年建寺时所需木料,均是从这口井中一根根升上来,木料齐全后,长老和尚说“够了”,刚好还有根木料正待出井,被这一喝,便卡在井里不动若干年前,此木还作为古迹供人参观。<br>疏山寺东约二百米是潜省居,南宋绍兴十九至二十一年(1149~1151)象山先生和兄长九龄在此苦读三年,潜心钻研。现潜省居内辟有陆子读书堂,供游人瞻仰观光过潜省居沿山径而上约半里,即到了参公塔院。塔院掩映在苍郁松林中,为历代高僧骨灰存放之地,上下两层共有五座普同石塔。上层三座,中间一座为匡仁禅师之塔,两边分立了如禅师和道性禅师之塔,下层两座分别为园光老和尚之塔和善道禅师塔。<br>1984年初,疏山寺被列为省级重点开放的三十六大寺观之一。1997年,浒湾至疏山寺4.5公里的水泥公路竣工。是年,还在316国道进寺处建有一座高大雄伟的江南名寺疏山古刹牌楼,其气势恢宏又不失典雅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