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草堂诗魂耀千秋</p><p class="ql-block"> 龚保彦</p><p class="ql-block"> 一地的寓居成就一位千古烁金的伟大诗人。</p><p class="ql-block"> 一篇篇华章将一处荒郊野地铭刻进每个中华儿女心灵。</p><p class="ql-block"> 它因一首首诗而万世流芳,它因一个人而名震华夏。</p><p class="ql-block"> 它就是杜甫草堂。 </p><p class="ql-block"> 五月中旬一日,惠风和畅,天朗气清,利用休假间隙,我和爱妻及儿子乘坐西(西安)成(成都)高铁,从陕南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出发,一路穿山越岭,向西南名邑成都奔去,赶赴久已闻名的杜甫草堂,参访这个因一代诗圣而让人崇敬向往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在四川省成都市西青羊区青华路浣花溪畔。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精品佳作二百四十余首,后因战乱及自然灾害损毁。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p><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占地近三百亩,完整保留了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 </p><p class="ql-block"> 草堂内珍藏有各类资料三万余册,文物两千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十五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一百二十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恢复重建了“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郁的诗意氛围。 </p><p class="ql-block">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带子由陇右 (今甘肃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觉得当时的浣花溪一带虽然十分荒凉偏僻,但流水潺潺,景色宜人,于是便在此定居下来,并建立了草堂。由于他非常贫穷,就写了不少诗向当地社会名流换取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 </p><p class="ql-block"> 代宗永泰元年,杜甫蜀中好友兼诗人严武病逝,在蜀中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一家,骤然陷入贫困无助中。无奈之下,他只好携家带口告别成都,四处漂泊,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p><p class="ql-block"> 唐大历年间,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小妾(浣花夫人)任氏族据为私宅。 </p><p class="ql-block"> 宋代时杜甫草堂又得以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 </p><p class="ql-block"> 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在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这两次重建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帅军入川,草堂毁于兵火。 </p><p class="ql-block">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朝均对杜甫草堂进行了重建和修缮。 </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十二年,为纪念唐代成都冀国夫人,在花径红墙的中部修建浣花祠。</p><p class="ql-block">民国后期,地方军阀混战,草堂成为军队马厩和伤病者医疗的病院,这段时期对杜甫草堂的破坏很大,祠宇门窗,亭台水榭均被拆毁,所悬挂楹联匾额损失殆尽,多被官兵取下当柴禾烧了;工部祠内的杜甫塑像遭到风吹雨淋,不得已,草堂寺的僧人给雕像戴上斗笠。</p><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梅园)和服务区(草堂寺)。</p><p class="ql-block"> 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有一座“少陵草堂”碑亭。</p><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还有一堵位于红墙夹道、修竹掩映之处的由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p><p class="ql-block"> 在盆景园内有1999年建成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是从馆藏数千件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中挑选出,用楠木镌刻而成,颇具观赏价值,其诗歌、书法、用材、工艺有“四绝”之称。</p><p class="ql-block"> 重建的万佛楼矗立于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是杜甫草堂标志性建筑。而在原梵安寺古建筑群第三重大雄宝殿的“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十二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馆内的基本陈列为《诗圣著千秋》。</p><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经宋元明清历代扩建修葺,已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是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p><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p><p class="ql-block">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堂正中是雕塑家刘开渠先生所塑的杜甫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p><p class="ql-block"> 走进“史诗堂”,一眼就可看见厅柱上朱德元帅所题对联:草堂留百世,诗圣著千秋。其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浓厚文学气息。这里红墙翠竹,景幽气清,蜿蜒曲径通向杜甫草堂。这里茂竹、绿水、草屋、小鱼相依相存,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是何等安逸自在。 </p><p class="ql-block"> 置身其中,身在画中的感觉尤为强烈,里面参天的古木,茂盛的植被,或许很大一部分是杜甫生前亲手栽种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都曾经寓居蜀地的诗人黄庭坚、陆游陪祀。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少陵”本为地名,汉宣帝墓称“杜陵”,宣帝皇后墓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杜甫曾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故而大家也称他为“杜少陵”。</p><p class="ql-block"> 草堂大廨是一座通堂式敞厅,厅堂两壁悬挂有一幅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原为清代顾复初撰书,惜早已不存,如今所见的墨迹,为解放后著名书法家邵章补写。</p><p class="ql-block"> 工部祠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工部而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p><p class="ql-block"> 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因北宋黄庭坚、南宋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 </p><p class="ql-block">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林草堂”四个大字,也是果亲王允礼所书。</p><p class="ql-block"> 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毛泽东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摄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梅园,位于草堂西北角,占地数十亩,原是一处私家花园,也是建国后划归草堂管理的。</p><p class="ql-block"> 过诗史堂折而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便是梅园。站在月洞门外,可见一座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诗《望岳》中“一览众山小”一句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因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大雅堂记》而名,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十二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现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p><p class="ql-block"> 从草堂的诗史堂北往东行,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为一厅两厢独院。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p><p class="ql-block"> 据传,杜甫离开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如今所见的浣花祠。 </p><p class="ql-block"> 唐代遗址陈列馆位于草堂东北面。是在草堂内发掘出的唐代生活遗址和唐代文物。它丰富了杜甫草堂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增加了杜甫草堂历史厚重感。 </p><p class="ql-block"> 过“听秋轩”,一副对联“暗水流花径江野堂争入眼,夕阳薰细草朔云寒菊倍离忧”就映入眼帘。 </p><p class="ql-block"> 穿过少陵碑亭,我们就见到了杜甫在其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到的茅屋。</p><p class="ql-block"> 此屋为一层建筑,一搭连三间,由堂屋、卧室、厨房三部分组成,“人”字形屋顶。两边都有小路,竹篱将小院围住,独立庭院,绿树掩映,柴门木窗,古朴简陋。</p><p class="ql-block"> 屋顶所盖虽为仿茅草材料,也没有加入现代建筑物资,但它早已不是杜甫当年住过的那座茅屋。不过伫立庭院,面对茅屋,我还是屏弃杂念,心无挂碍,尽心感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的宏伟气势,尽心倾听“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的无奈。</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介绍,杜甫一生共留下约一千五百多首诗歌,因其生动、真实、广泛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因此他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p><p class="ql-block"> 杜甫又是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时局动荡、国无宁日的历史大转折时期,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准确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对当时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战争的残酷,世态的炎凉,以及无数底层百姓的痛苦,有切身感受。所以他的诗描写面广,摄入内容丰富,感染力极强。其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慨;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凄凉;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怒;也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温情。 </p><p class="ql-block"> 他极其艺术而巧妙地把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想与芸芸众生生存状态糅于一体,构建了一座雄强伟岸的“诗”“史”并存的丰碑,高矗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廊里,令世界瞩目,令华夏儿女景仰。其所取得的辉煌艺术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举世无匹。 </p><p class="ql-block"> 公元760年,杜甫定居成都西郊草堂,在饱经离乱之苦、颠沛之痛后,开始有了安身之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触景生情,一连吟成《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一组七首诗。尤其是他闲来无事去邻居黄四娘家串门,见到她家路两边繁花簇径,蝴蝶翩跹,鸟啼莺啭,随口吟出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四句诗,不仅生动活泼,情景交融,俏皮幽默,诗意盎然,还将一个普普通通、热爱生活热爱美的农妇黄四娘写入诗中,流传至今,妇孺皆知。于是人们戏称:黄四娘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有名的邻居。 </p><p class="ql-block"> 走出草堂南门,就是浣花溪公园。但见这里水清波静,满目葱郁。溪中锦鲤成群,自由游弋。溪边树木茂密,昂首向天。一只只白鹭或浮游溪面,或栖息树巅,呈现出杜甫诗中“白鹭”浓郁的古典韵味与现代风尚相交织的情致。 </p><p class="ql-block"> 像我们一样来到这里的熙熙攘攘人流中,有来这里观光的,有来这里休闲的,有来这里锻炼的,也有来这里寻找诗圣当年留在这里的踪迹的……到处一片和谐、安宁、祥和、舒适的氛围。 我想,一生居无定处,萍踪不定,最终因贫病交加客死羁旅的杜甫,残酷的命运虽然毫不留情地打败了他,但他不朽的作品却成就了他一世的尊严,高扬了他伟大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他若泉下有知,看到今天的人们在他一千二百六十多年前曾经短暂寓居过的这片土地上流连忘返的情景,一定不会再忧思满怀地浩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也不会高喊“牵衣顿足拦道中,哭声直上干云宵”,而会欣喜若狂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回到这片他连做梦也不曾想到会变得如此美丽的土地上,继续吟诗、劳作、访友、生活。 </p><p class="ql-block"> 他的诗作也一定会是另一番内容、气象和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