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而不臧,我思不远——党史人物:中共余江县委书记董思远

胡祖荣(地方文化)

<p class="ql-block">  董思远(1906-1932),鹰潭市余江区锦江镇人,余江大革命时期中共余江支部早期12名党员之一;曾任中共余江县委书记、闽北独立师政委。原名董会先,参加革命时改名董思远。“思远”二字原本出自诗经《国风·鄘风·载驰》中“视而不臧,我思不远”一句,意思是比起你们那些不高明的主张,我的眼光要远大得多。董会先改名“思远”,既寓“敏而多思,宁静致远”之意,又有“思谋远虑”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董思远出身于书香门第,先祖董其温,为北宋咸平三年庚子陈尧咨榜进士,官侍御史。董思远幼年丧父,家里生活艰难。但老董家不想断了书香烟火,在董思远10岁时,老董家砸锅卖铁,供他上学读书。董思远在国立锦江高等小学读到高小毕业,不想拖累家里,就到镇上小南门祝益和豆腐店里当学徒,赚点钱接济家用。</p> <p class="ql-block">一、投身革命</p><p class="ql-block"> 董思远虽然没继续在学校读书,但他勤奋好学,上班回家后总要在油灯下看一会儿书。他的两位同学熊梦帷、余惠桑高小毕业后到省城南昌求学,董思远和他们一直有书信来往。通过他们,董思远接触到不少新思想。国立锦江高等小学的徐文渊、李昂、李馥等青年教师,受《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的影响,接触了不少马列主义思想,董思远与徐文渊、李昂、李馥等志同道合,工作之余经常聚集在一起,谈论社会,抨击时政,探求救国救民之路。</p><p class="ql-block"> 1926年10月,北伐军进驻余江县城锦江,革命形势好转。熊梦帷、余惠桑也跟随北伐军回到了锦江,董思远、熊梦帷、余惠桑、徐文渊、李昂、桂文藻等青年在三官堂成立了余江青年会,公开宣传马列主义思想,提出“打倒土豪劣绅,铲除贪官污吏,为人民办事”的口号。董思远积极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活动中,走街串巷,散发传单,宣传革命思想。</p><p class="ql-block"> 1927年1月下旬,受中共江西区委的委派,中共党员郭燕台以省农协特派员的身份来余江指导农民运动,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成立了余江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余江支部。董思远以工农运动骨干分子的身份,成为大革命时期余江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12名党员之一。</p><p class="ql-block"> 董思远加入党组织后,在锦江镇组织青年店员成立了店员青年会,每天晚上集会,宣传马列主义革命思想,提出要与老板算剥削账、不准老板无故解雇工人等主张,深受青年店员的拥护。3月初,县总工会在中共余江支部的领导下,为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组织县城工人举行提灯游行,提出“保障工人职业,不准老板解雇工人”、“增加工人工资,改善待遇,实行工作八小时工作制”等口号。工商业老板以停业、解雇相要挟,县总工会领导组织工人举行罢工,并派出代表与资本家据理力争,迫使资本家答应工人提出的条件。这次斗争的胜利,让董思远看到了工人阶级团结的力量,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二、创建苏区</p><p class="ql-block"> 1927年8月,共产党员桂文藻、范歧山、陈琬、吴万有被捕入狱,反动警察在县城锦江肆意搜捕共产党员和工农运动骨干份子,大革命失败。为了保存实力,中共余江支部指示在县城的党员转移到农村隐藏起来。董思远潜伏在中童叶家塘舅舅家,和潜伏在三熊的熊梦帷、云塘余家的余惠桑两位同学一起,继续宣传革命思想,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并发展了表弟童冠华等青年知识分子加入党组织。童冠华在董思远的引导下,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曾担任闽北独立团营长,1934年在福建牺牲。</p><p class="ql-block"> 1928年初,方志敏、邵式平在弋阳、横峰两县农村领导农民暴动取得成功。消息传到余江,董思远和熊梦帷、余惠桑3人化装成小商贩,秘密前往弋阳县漆工镇拜见方志敏。方志敏向他们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要求他们回余江后认真贯彻执行,尽快恢复和发展党组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发动农民起来斗争,以革命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董思远三人回到余江后,立刻秘密召开了党员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并介绍了会见方志敏的经过和弋阳、横峰农民暴动的情况。6月,董思远等党员在余江南部地区成立了中央余江区委,隶属赣东北特委领导。</p><p class="ql-block"> 1929年2月,中共信江特委成立。3月,中共余江区委归属中共信江特委领导,南部大多数党员被调到信江北部,参加创建贵余万革命根据地。董思远对余江相邻的余干县黄金埠、梅港、董家店比较熟,被信江特委派遣赴余干这些乡村开展土地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  1930年1月,董思远被调回余江,担任中共余江县委书记。这年春季,董思远根据赣东北特委指示,领导农民革命团进行青黄不接斗争和暴动。2月,在锦江铁山苗脚洞领导成立了中共余江县三区委。4月初,领导三屋俚、太阳界、画桥、跳上、象湾等村1000多名农民先后举行暴动,成立了一区苏维埃政府。4月9日,领导灌田洪家、薯铺等村2000多名农民举行暴动。4月26日,组织县游击队、赤卫队500余人,配合红军独立团攻打驻扎在大桥的县靖卫团,把靖卫团赶出了画桥地区。第二天乘胜追击,一举击败了驻扎在黄庄峨门村的挨户团,活捉到易肖山等土豪劣绅26人。经过近半年的武装斗争,中共余江县委在锦北地区开创了从高公寨到画桥、葛家店一片苏区。1930年5月6日,董思远以中共余江县委书记的身份在象湾村召开了1000余人的群众大会,宣布余江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同时设立军事委员会,负责领导和管理地方武装。在董思远的领导下,锦北苏区不断扩展,7月,二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桥成立;8月,三区苏维埃政府在苗脚洞成立,使余江北部苏区成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之一。</p><p class="ql-block"> 为了提高党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中共余江县委不定期举办短期党员、干部培训班。8月下旬,县委在藤林杨家祠堂召开了一次党员积极分子及区委联席会,董思远亲自讲课。</p> <p class="ql-block">三、攻打县城</p><p class="ql-block"> 苏区的发展壮大,使国民党在余江县的统治区域不断缩小。为了巩固在余江的统治,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一面调遣省保安警察第三大队300多名官兵进驻锦江镇,一面选派国民党第三军第九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毛侃任国民党余江县县长。毛侃到余江上任后,成立了反共“清剿委员会”,制定了所谓“剿匪清乡”计划。他亲自带领反动武装到苏区“清剿”,先后在游击区潢溪、中童、平定和苏区铁山、石港、灌田“清剿”2个多月,捕杀共产党员、游击队员及革命群众上百人。7月,又在县城破坏我地下党组织一个,杀害共产党员俞志均、程有太、邹国瑛等多人,逮捕革命群众几十人。</p><p class="ql-block"> 为了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巩固和发展余江苏区,信江特委方志敏、邵式平等领导决定攻打余江县城。为了确保攻打县城的胜利,董思远派县苏维埃秘书长熊梦帷潜入县城,配合县城地下党组织摸清军警实力和防守据点布置等敌情;同时派人打入省保警第三大队,做分化和策反工作。</p><p class="ql-block"> 8月9日,毛侃和县警第一中队队长倪亚彬率领第一中队警察下乡“清剿”,省保警第三大队一中队官兵已被策反决定择机起义。县城地下党组织把这些情报经熊梦帷传递给中共余江县委和红十军。红十军领导方志敏、邵式平、周建屏一致认为这是攻打余江县城的好时机,决定趁机攻打锦江镇。8月10日傍晚,红十军四百余名官兵和余江、贵溪两县的游击队员共一千余人,陆续集中到贵溪与余江相邻的湾头李家村,待命攻打余江县城锦江镇。部队出发前,红十军领导周建屏、李新汉、颜文清与中共余江县委及游击队领导董思远、叶乾象、熊梦帷、童观华等召开了战前军事联席会议,决定兵分三路,从北、东、东南三面包围锦江镇。</p><p class="ql-block"> 在地下党员的指引下,红军敢死队神不知鬼不觉进入县城内,打开了东门、北门。红十军大队人马冲进县城,枪声四起,吓得省保警大队的官兵乱成一团,四处逃窜。其中一个中队官兵临阵起义,倒向红军。董思远和童观华等率领游击队冲进县衙监狱,打死看守狱警,救出了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83人,无辜群众57人。</p><p class="ql-block"> 红军占领余江县城锦江后,董思远和红十军政治部主任李新汉立即组织开展群众工作,张贴布告,宣传共产党的政策。董思远回到离别3年的家乡锦江,深入街坊小巷,拜访亲友和商户,宣传苏维埃政治纲领和工农红军的纪律,解除他们的疑虑,稳定民心。</p> <p class="ql-block">  为了使县城居民更好地了解红军,接受共产党的革命主张,红十军领导和中共余江县委决定在县城锦江举行庆祝红军攻占余江县城胜利大会。红十军军长周建屏、政治部主任李新汉,中共余江县委书记董思远,先后在大会上向群众发表讲话,宣传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道理,号召工农群众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一起闹革命,推翻官僚地主当权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苏维埃政权。锦江镇市民见昔日豆腐店的小学徒董思远竟然当上了县委书记,无不啧啧称奇,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庆祝大会召开后,董思远带领游击队员配合红十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抓到逃匿在锦江镇的贵溪县土豪劣绅320余人。这些土豪劣神经常带领国民党军警回乡“清剿”,手上沾有革命者的鲜血。根据苏区群众的要求,中共余江县委决定在县衙成立临时法庭,董思远亲自主持审判,苏区群众代表参与,对罪大恶极者执行处决,对犯罪较轻者教育释放。董思远对这些土豪劣神的审判结果既得到苏区群众的支持,也得到了县城乡绅富户的默认。为了表达对共产党和红军的拥护,锦江乡绅商户筹集了15000块银圆和药品、布匹等物资共计36担,捐献给红军。</p><p class="ql-block"> 红军攻下余江县城,打死敌军65名,缴获长短枪300多支,在县城驻守了3天,是红十军成立后取得的一次大胜仗。党中央的机关报《红旗日报》两次报道了这一喜讯。红十军取得这一辉煌战绩,时任中共余江县委书记的董思远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四、闽北受命</p><p class="ql-block"> 1930年7月,党中央决定将闽北、赣东北两块根据地合并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调闽北红五十五团、教导团的1500多名战士开赴赣东北,编入红十军。闽北革命根据地党的组织和红军也正式划归赣东北省委领导。1930年10月,国民党五十六师刘和鼎部和福建省防军钱玉光旅趁机向闽北苏区发起围攻,闽北大片苏区被敌军占领。年底,董思远受命赴闽北担任闽北分区政治部主任。1931年1月,以原编入红十军的闽北红五十五团为基础组建的闽北独立团,下辖一、四、七连3个连,共300余人枪,由谢春篯率领返回闽北,董思远兼独立团政委。同月,团长谢春篯于沙渠洋战斗中牺牲,部队损失惨重。为了坚守、巩固闽北苏区,赣东北特委决定抽调一批干部和武装力量奔赴闽北。5月,红十军进军闽北,并将军部特务营留在闽北,补充闽北独立团,任命特务营营长黄立贵为团长。在董思远、黄立贵等革命同志的努力下,闽北独立团连续作战,打了十多次胜仗,红军队伍不断壮大,到1930年10月,全团已发展到1000余人,700余支枪。</p><p class="ql-block"> 董思远刚到闽北时,闽北苏区正处在被敌军围攻的艰难时期,不少战士情绪低落。董思远深入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中,给他们讲方志敏两条半枪闹革命的故事,讲赣东北根据地创建的历史,鼓舞士气;教育红军指战员要不怕困难,坚定信念,勇于斗争,无畏牺牲,尽快恢复和发展苏区,夺取革命的胜利。</p><p class="ql-block">董思远还利用红军驻防间隙,深入山村茅棚,广泛接交村民和工友,讲革命道理,鼓励群众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一定要团结起来,振作起来,配合红军反击敌人的围剿,巩固根据地,扩大苏区。</p><p class="ql-block"> 1932年7月,闽北肃反开始扩大化。9月初,红十军二进闽北,董思远率闽北红军协同红十军攻克了国民党军在崇安的星村和赤石2 个据点,全歼星村守敌1个营,迫使赤石敌人缴枪投降。接着又攻占了浦城县城,俘敌600多人,歼敌2个团1个营,缴枪700多支,巩固并扩大了闽北苏区。9月10日,回师崇安县大安后,董思远却因“AB团”问题被捕。</p><p class="ql-block"> 1932年10月15日,闽北分区召开了1000多人的大会,董思远和广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周元煌、闽北苏维埃秘书长徐常、党校校长熊旗、中共建阳县委书记陈顺昌等十多名地方领导同志,在崇安县大安街惨遭杀害。</p> <p class="ql-block">参考书籍:</p><p class="ql-block">1.《中共余江党史》第一卷</p><p class="ql-block">2.1993版《余江县志》</p><p class="ql-block">3.《闽浙赣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7日星期一初稿</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8日星期二二稿</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9日星期三三稿</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胡祖荣,余江一中教师,中共党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地域文化研究会会员,鹰潭市第二批文学、哲学类文化名人。鹰潭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龙虎山道家养生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周礼文化研究会理事,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余江区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作有《余江县文物志》《云锦水》,另发表文化散文、人物传记、文学评论七十多篇,计三十多万余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