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我小时候也很仰慕李白的浪漫不羁,羡慕他的飘逸潇洒,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这种倾慕之情反而渐渐淡化了。后来随着接触他的诗作越来越多,对他的印象也变得越来越立体,越来越觉得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坛上的一具刻板雕像。也不知道是哪一天,好像发现了天大秘密似的,突然觉得自己看到了不一样的李白。</p><p class="ql-block"> 李白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尽管他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李白一生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至于谜底,恐怕我们后人永远无法知道,只能不断地猜测,不断地怀疑。例如:李白的身世之谜,有人说李白是唐王李氏之后,而国学大师陈寅恪提出李白是胡人,有人提出李白是“突厥化的中国人”,莫衷一是。即使关于李白的出生地也有许多说法,有条支说、中亚碎叶说、焉耆碎叶说、长安说、蜀说等等。就连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时间也有多种说法。还有李白究竟几次入长安,因何奉召入京等问题也依然存有争议。</p><p class="ql-block"> 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盛唐士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他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既不愿(或不能)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诸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既然不走“寻常路”,只好成为“赘婿专业户”。可惜李白只懂得文人的浪漫,却忽视了官场的规则,即使在他人生最得意的时刻也不知道内敛。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不懂得如何把握。李白只会耍耍嘴皮子,闲着没事儿吹吹牛,胸中却无治国之才,即使真的给他个宰相的位子他也未必能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政治头脑,这点从他晚年入李璘幕就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当然,如果李白真的融入那个蝇营狗苟,勾心斗角,权力倾轧的官场,也就不会有我们眼中的那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谪仙人”了。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对李白的纵恣天才赞叹不已,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大胆。如果把那个“臣”字改为“爷”字就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自称爷是酒中仙”,这是何等的气势,估计杀人如麻的李白还没有这个胆量来挑战唐玄宗的耐性。</p><p class="ql-block"> 不过李白也是真够狂妄的,“海上钓鳌客”的故事已经够狂了,即使“赐金放还”后依然是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华阴县门前骑驴被捕后竟然还大言不惭:“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也许正是由于他这种狂放不羁的性格,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粉丝。但不可否认,李白也会拍马屁,而且马屁功夫实属一流。他在《上韩荆州书》中说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个马屁把韩朝宗拍得屁颠屁颠的,好不舒服。可我读起来还是起鸡皮疙瘩。</p><p class="ql-block"> 李白竟然还是个武功高手!李白在诗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杀人的事,如《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白马行》:“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结客少年场行》:“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原来李白也经历过刀头舔血的日子,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不过李白可真够潇洒的,谈笑间杀人如儿戏。在热闹的大都市之中喝酒杀人,估计连拉登大叔也望尘莫及。我们不得不承认,李白的武艺确实高超,十步之内竟能杀人于无形之间。可是唐代律令已颇完备,手刃数人之后竟然不受追究,难道李白他爹是李刚?</p><p class="ql-block"> 李白究竟是如何练成盖世神功的,这还得慢慢考证。窃以为李白在十五岁的时候遇到了绝世高人,得到了一本武功秘笈,练成了绝世剑术。这些在他的诗作中可窥一斑:李白说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可见他确实遇到了奇人。他曾坦言“十五观奇书”(《赠张相镐二首》其二)还是在十五岁。他后来说的“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可能也指此事。我们不妨假设一下,一个杂毛老道端坐在一块大青石上面,背负一柄锈迹斑驳的古剑,一手拿着一把苍蝇刷子,一手捏着几本武功秘笈,神秘兮兮地指着其中一本说道:“年轻人,看你骨骼精奇,万中无一,实在是武学奇才,以后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就交给你了。这本《独孤九剑》……”小年青听得热血沸腾,心胸澎湃,遥想“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盖世奇功,不禁心驰神往。我们可以想象,年轻气盛的李白在学成绝世剑术以后遍挑天下诸侯的那种狂妄心态。</p><p class="ql-block"> 当然李白也未必真的能够打遍天下无敌手,即使华山论剑他也还是称不了天下第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新唐书·李白传》)可见李白最擅长的还是诗歌,至于剑术方面只能望望裴旻的项背了。就连王维都盛赞裴旻道:“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还有,李白还败在了另外一个人的门下,并且用诗歌记录了这场旷世决斗:“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忆襄阳旧游赠济阴马少府巨》)。自信满满的李白竟然会输在韩荆州的手下,也难怪李白会对韩朝宗佩服得五体投地。韩朝宗以善举贤才闻名当时,但他也未能举荐李白。以一种迫切强烈的心情希求荐用的李白心灰意冷,一气之下出家入道,闭关修炼。有诗为证:“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看来李白的确是有恒心,有毅力啊!</p><p class="ql-block"> 李白正式入道后更是充满对神仙境界的幻想,在他的近千首诗中有一百多首与神仙道教有关。他的不少诗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可见他已练到走火入魔的地步,有时候甚至出现了幻觉:“仙人殊仿佛,未若醉中真”就是他这时期的真实写照。再如《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为了钻研上乘剑法而废寝忘食,愁白了满头青丝,虽然夸张,却十分自然真切,兴到语绝,令人叹服。李白一生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可能是“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的缘故,也可能就是因为十五岁那年遇到的那位道家奇人,也许兼而有之吧!总之,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他一生,这是不争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也许我的发现与大家印象中的李白大相径庭,当然这也在情理之中。我们应该用更加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清新俊逸的李白,毕竟李白也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要食人间烟火,李白也不能免俗。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当然更不能吹毛求疵。无论李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都已经成为历史,恰如天上的星辰一般,近的迷蒙,远的清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