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 远 古 镇 印 象(上)</b></p> <p class="ql-block">镇远古镇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舞陽河畔,是座历史悠久的苗乡古城,自秦昭王设县(公元前277年)始至今已有2300年历史。古代从湘楚入夜郎必然在镇远舍舟登陆,是京城与西南边陲联系和与东南亚各国往来的必经之地,所以自古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和“南方丝绸之路要津"之称;由于地处咽喉要道,物流汇聚,政、商名流云集,加之境内地形险要,据滇楚、通云贵都必先占镇远,是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林则徐曾三次过镇远,留有《镇远道中》一诗:"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踋,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这绝非夸张之笔,你若登上石屏山观景,立即就会获得同感。红军长征从江西出发到此之前形势十分险恶,当时听从毛泽东建议,放弃往湖南与贺龙部会师而改为入黔北上,而且入黔首战镇远即大获全胜,缴获了侯之担部大量武器和筹集了大量物资,大大鼓舞了士气,一举改变了红军远离根据地后物资匮乏又处处挨打的被动局面。</p><p class="ql-block">镇远古城池建于明初,北岸是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其间舞阳河以"S"形蜿蜒穿城而过(太极湾),鸟瞰全城犹似一幅双鱼太极图,故有太极古城之称。这里山雄水美,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明清时代的舞阳河上千舤汇聚、百舸争流;清朝末年,法国曾发行过一张明信片,其图片内容就是当时城内舞阳河上船运繁荣的真实照片,因此扬名海内外,并有"东方威尼斯"之称,以致后来到镇远旅游的外国人很多,镇远古镇历史上的繁荣和知名度足见一斑。</p><p class="ql-block">古城垣古码头、驿道古桥、四洞八祠、八大会馆、寺庙庵堂、宫阙亭台等,有景点至少160多处。这里生活的居民包括汉、苗、侗布依族等共有20多个民族。两千多年来,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和吴越文化、闽粤文化以及士著文化等在这里交融汇聚,使镇远古镇成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社会的文化迷宫,或者称之为多元文化博物馆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在石屏山上俯瞰镇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 龙 洞 古 建 筑 群</b></p><p class="ql-block">镇远古镇是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博物馆。蜚声中外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就位于城东中河山,始建于1388年,包括青龙洞、紫阳书院、中元禅院、万寿宫、祝圣桥和香炉岩6部分共36座单体建筑组成,并集道教、儒教、佛教、会馆和桥梁等建筑文化于一体;分别采用吊、借、附、嵌、筑等各种工艺,建成这段悬崖峭壁和溶岩奇石间的阁楼洞天,包括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等,贴壁悬空、依洞傍崖;吊脚飞檐、红墙青瓦,雕梁画栋、曲径回廊,既有园林韵味又具寺院风格,是我国江南汉地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也是贵州省最大的古建筑群。从1489年起,有本地道士李道坚在青龙洞修道,并修建玉皇阁,自那时起青龙洞道观就已成为黔东及西南地区的道教传承中心。</p><p class="ql-block">青龙洞山门: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四柱三间三楼。门楣上有“青龙洞”竖匾。石库门两侧有对联:</p><p class="ql-block">内联:“文笔临溪,二水潆洄环古刹;香炉鼎峙,万家烟火接丛林。”("二水”指的是㵲阳河与东关溪,“香炉”指的是香炉崖)。</p><p class="ql-block">外联:“问何处飞来,凤翥鸾翔,看缥缈翠微聚秀,居然南海;从此间上达,星辉云烂,知峥嵘碧落弥高,尚有东山。”</p><p class="ql-block">上层还有对联:“胜境自天开,不让嫏嬛称福地;仙山容客到,无烦矶畔问渔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观从中元禅院山门进入,进门上方即是望星楼,和独柱亭。望星楼上有一块天然石灰岩巨石,巨石表面有许多孔穴,每个孔穴均供有一尊佛像,称为千佛岩。独柱亭完全吊脚悬空,重心仅靠一根木头柱子支撑,提心吊胆转悠在悬空的转角走廊上,彳亍前行,迈步哪敢用力!唏嘘之余,真是佩服古代那些建造者们的大胆设计和独具匠心。</span></p><p class="ql-block">中元洞为天然石洞,洞口面向舞阳河敞开,石门上横刻篆书"入黔第一洞天";洞内有天然“石床(仙人床)""石伞""石包袱"。相传曾有明初道士张三丰在此修练多年</p><p class="ql-block">紫阳书院</p><p class="ql-block">亦称紫阳洞,地势险要、环境幽深、建筑紧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纪念大儒朱熹而造,以传播儒家思想为宗旨,是黔东地区较早兴办教育和传播文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青龙洞道观:位于古建筑群南段,始建于1388年,初名真武观,道观修建在中和山悬壁、岩洞间,有山门、正乙宫(财神庙)、吕祖殿、观音殿、斗姥宫、玉皇阁。相对应的也就有不少传统庙会:玉皇会、观音会、药王会、吕祖会等。</p><p class="ql-block">后来江西商人在此处修建同乡会馆即万寿宫,宫内有戏台、厢房、杨泗殿等十五栋单体建筑,现存建筑物皆为晚清时期建筑。</p> <p class="ql-block">青龙洞山门</p> <p class="ql-block">千佛岩</p> <p class="ql-block">望星楼</p> <p class="ql-block">中元洞</p> <p class="ql-block">药 王 庙 :药王孙思邈,唐高宗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同时也是著名道士。</p> <p class="ql-block">紫阳书院</p> <p class="ql-block">青龙洞道观(上层洞内禁止拍摄)</p> <p class="ql-block">三教合一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青龙洞道教老君殿(供奉老子)、儒教圣人殿(供奉孔子)、佛教观音殿以及玉皇阁都是修建在一起的,只是道观的地理位置最高。那么儒、释、道三教为什么能合一?这里的解释是与张三丰、北宋道士张紫阳和清代道士王重阳的相同观点:三教创始人虽各不同,但都称之为“道”,目的都是克己利人,故说“教虽三分,道乃归一”。探索古人修建和供举的初衷,有容乃大、兼收并蓄,这应该也是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之处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夏民族自己的宗教一一道教!</p> <p class="ql-block">万寿宫</p> <p class="ql-block">戏 台</p> <p class="ql-block">戏 台</p> <p class="ql-block">耗用3小时游毕青龙洞,不妨借清朝北洋大臣陈夔龙(贵阳人)之诗以尽余兴 :</p><p class="ql-block">严城无鼓角,山水自宫商。</p><p class="ql-block">邑侯喜见招,征旗生辉光。</p><p class="ql-block">缅象桥东迈,一色苔藓苍。</p><p class="ql-block">中元胜景出,绝壁纡羊肠。</p><p class="ql-block">更上青龙顶,来阅读书堂。</p><p class="ql-block">循循资善诱,狂狷进中行。</p><p class="ql-block">佛楼肆筵席,德星聚一方。</p><p class="ql-block">炼师求丹诀,蛮女进壶浆。</p><p class="ql-block">嗟余谢鞅掌,不能涉稻梁。</p><p class="ql-block">纵陪东山屐,愧此曲水觞。</p><p class="ql-block">须臾日脚下,方钟和漏长。</p><p class="ql-block">秉烛尽今夕,烟月付苍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祝 圣 桥</b></p><p class="ql-block">古代名舞溪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桥上第3孔与第4孔之间,建有三层穿斗式,三重檐,八角攒尖,青筒瓦顶楼阁,名称“魁星阁”,又称“状元楼”。</p><p class="ql-block">有民间传说:修这座桥的时候,给桥墩下脚就碰到了难题:河底淤泥太厚,挖不到底。众石匠苦无良策,工程停下多日,正巧张三丰经过此地,他找了个竹篮,去街上买回一篮豆腐,晚上时来到桥基处,往坑里扔了几块豆腐,边扔边嘴中念念有词。第二天,工人来到桥下一看,大吃一惊,只见坑底是一块块大青石,就这样终于可以立桥墩了。在修桥的过程中,常常遭遇山洪,张三丰临走时在三个桥拱下各安放了一把斩龙剑。相传斩龙剑并不会伤害真龙,一旦恶蛟出现,斩龙剑便会自动飞出去斩杀。以后600年间,两把斩龙剑曾飞出斩杀过两条恶蛟,如今还剩下了一把。</p><p class="ql-block">2004年,祝圣桥的复制品建在了贵州民族学院校内,赋予莘莘学子继往开来之意</p><p class="ql-block">那状元楼两侧“扫净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辟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的经典对联真实地记录了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六月缅人骑象赴京朝贡路过这里的重要史实,以及名城镇远昔时曾为南方丝绸之路上水陆通衢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湘黔公路通车,祝圣桥成为抗战期间西南大通道上的骨干桥梁,每天都有若干辆运输从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中国的大量援华战略物资,美式十轮大卡车从桥上驶过开往华中华东前线,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祝圣桥上的魁星阁(状元楼)</p> <p class="ql-block">祝圣桥夜景</p> <p class="ql-block">“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