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para" label-module="para">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石刻包括宝顶山石刻、北山石刻、南山石刻、石篆山石刻和石门山石刻。</div><div class="para" label-module="para"> 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公元892~1162年 唐景福元年),至南宋(南宋绍兴年间)结束,和宝顶山石刻同为大足石刻中最大石刻,位于大足区城北2公里的北山上。沿崖造像,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7~10米。龛窟密如蜂房,造像5000余尊。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div><div class="para" label-module="para"> 其实在宝顶山主要是南宋时期的作品。而北山这里保存着唐末、五代、北宋的石刻精品。</div><div class="para" label-module="para"><br></div> <p class="ql-block"> 北山,古名龙岗山,海拔545.5米。北山绿树环绕,现建设为北山公园,北山石刻就在北山公园里面的(当然要另外收票的哈)。</p><p class="ql-block"> 我的北山石刻之行是从龙岗山开始的。</p> <div>北山公园大门。</div><div>大门两边的对联:佛似囊锥得脱颖、地因斧鉴遂扬名。</div> 进公园大门往上走,不久就到达“望城春晓”景点,这是有座“晨钟楼”。楼前对联:频年来往古昌州,览胜曾登汉相楼。这是大理寺少卿、中宪大夫刘天成(是大足人、嘉庆皇帝的老师)所写的《海棠古风》中的一句。沾点皇家气息,建筑也有皇家风格。 “望城”亭,这个亭子虽在高处,但处于林中,是望不到城的。 <div> 饶国梁烈士纪念碑。</div><div> 饶国梁(1888—1911), 1888年出生于重庆大足区国梁镇阳光村<sup class="sup--normal" data-sup="1" data-ctrmap=":1,"><font size="2"> </font></sup>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11年,受 黄兴派遣 ,饶国梁联络组织会党筹备广州起义。同年4月27日辛亥广州起义中,饶国梁身负重伤,4月30日英勇就义,年仅23岁。</div> 景区导览图。 景区大门,就是“龙岗山”山门。 龛窟密如蜂房。 <h3>北山佛湾的所有石刻都是这样保护起来的。</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1pt;"><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 font-size: 14pt; font-weight: bold;"><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漫步长廊</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如同穿越时空隧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pan></h1> 接下来,将沿这条时空隧道,欣赏北山佛湾精美的石刻艺术。 这是1961年,大足县人民委员会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这块碑和宝顶山万岁楼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的大小和制式都是一样的。 <div> 这个是韦君靖像。韦君靖是最早主持开凿大足石刻的人。</div><div> 他原本是一名地方小官,黄巢起义爆发后率众起兵,攻占大足,任命自己为昌州刺史,当上了一方霸主。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他在龙岗山营建“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并从北方难民中招募能工巧匠凿造佛像。</div><div><p> 他出资造像的动机,很可能是赎罪。像他这样趁乱起家的割据者来说,是免不了很多血债的。手上的血沾得多了,就开始害怕死后会堕入地狱。所以,他出资凿造佛像,既为换取生时的平静,也为避免死后的煎熬。</p><p> 旁边的石壁就是韦君靖碑:碑高2.6米、宽2.31米。碑记“四海波腾、山川鼎沸”的晚唐局势和四川东西部藩镇征战,以及韦君靖于北山建永昌寨始凿佛像等史实(由于风化,字迹不清)。此碑史料价值极高,是大足现存唯一的唐碑。碑文的撰写者是当时的静南县县令胡密。</p></div> <div>毗沙门天王龛(892年 唐 景福元年)</div><div> 龛高4.3米、宽2.86米、深1.76米,正壁刻毗沙门天王。头戴大鹏冠,饰牛角形项光,身着甲胄,脚踏二夜叉,身躯硕壮,怒目圆睁。左右壁刻力士、侍从等像。这是北山摩崖造像的开山之作。</div> <h5><span style="font-size: 14px;"><!--StartFragment-->
<span style="font-size: 14pt;"><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 此龛是韦君靖据</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毗沙门天王经</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镌造</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韦君靖造此像有自我比附为唐之毗沙门王之意</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毗沙门天王又名北方多闻天王</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是佛教护持北方的护法神</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span style="font-size: 14pt;"><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14pt;"><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 龛正中携刻的北方天王</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身材魁伟</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威武强悍</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顶盔贯甲</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竖眉怒目</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天王两侧力士怒目狰狞</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持刀挥棍</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左侧男</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女侍者则英俊儒雅</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贤淑端庄</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衣饰贴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线条道劲流畅</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技法娴熟</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黑体;">。</span></span>
</span></h5> <div>千手观音龛(892—895年 唐 景福元年至乾宁二年)</div><div>龛高3.24米、宽2.92米、深1.4米,刻像44尊。正壁刻千手观音宝冠天衣,善跏跌坐于须弥座上,左右两壁对称刻十佛文殊、晋贤、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像。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普观世界。</div><div>“千手观音”龛也是韦君靖主持建造的,龛内正壁为头戴宝冠、身着天衣的千手观音坐像;左右两壁对称刻有十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稍有佛教知识的人都会发现,这一龛内的造像存在着尊卑错乱、佛道混杂的情况:</div><div>此龛像把身为菩萨的观音俨然成为了主神,而十佛和同为菩萨的文殊、普贤却成了陪衬;道教文化中的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在这里和佛祖、菩萨同龛供奉。这可以说是一种混乱,也可以说是体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世俗化和本土化;体现了佛教这种外来的宗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打上了中国的烙印。</div> 释迦说法龛(892—895年 唐 景福元年至乾宁二年)<div> 龛高3.55米、宽3.66米、深1.93米,刻像27尊。正壁刻释迦佛座像,左右侍立大势至、观音、天王、护法等像。其中二菩萨像端庄丰满,薄衣贴体,颇具盛唐遗风。</div><div> 上面是龛前介绍牌上所言。此处对释迦佛左右的天王、护法像的说法人们是有质疑的,因为天王形象一般为身穿甲胄,面容威严,手持武器,足踏夜叉,而此处的形象却全然不是。故此处应为释迦佛的两个弟子,即迦叶和阿难。</div> 三世佛龛(899年 唐 光化二年)<div>龛高1.89米、宽2.35米、深0.88米,刻像41尊。龛正中刻释迦、迦叶、弥勒“三世佛”,左右辟刻文殊、普贤及天龙八部等。造像端庄典雅、刻工精致凝练。</div> 墙上刻满了大小小的佛像。右边的佛像有六个头都没有了,被盗?被毁? 满墙都是刻的小佛像,就是风化很严重。 <div> 孝经亭,是一座重檐攒尖顶亭。檐下悬有横匾一块,上书“孝经亭”,题写者是著名作家、翻译家、书法家楚图南。</div><div> 一般把孝经亭以南称为南段,是北山摩崖造像的起始段,造像多凿于唐末。</div> 孝经亭旁边的石壁上刻有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的题字:龙岗石刻、国家瑰宝。 <div> 踏进孝经亭,右边崖壁上凿有一龛,龛内竖有一碑(象个坟头)。龛中的碑称“赵懿简公神道碑”;龛内和龛外(碑周围)的石壁上刻有二十二章古文《孝经》,故称“古文孝经碑”。故此处是二个“碑”</div><div> 一个碑是叫做“赵懿简公神道碑”,是指中间那块黑色的碑。</div><div> 赵懿简公神道碑(1163年—1189年 南宋孝宗年间 )<div><div> 通高3米、宽1.37米、厚0.33米。碑原立于陕西周至墓地。由宋代著名史学家范祖禹撰文,宋代四大书法家蔡京书并篆额。此碑为赵氏后后裔复刻,为书法艺术之珍品。</div><div> 另一个碑叫做“古文孝经碑”,是指黑色的“神道碑”外的大石头</div><div> 古文孝经碑(1163年—1189年 南宋孝宗年间 )<div><div> 通高2.8米、宽8.94米。《孝经》乃儒家经典,自汉有古文、今文两种版本。壁刻乃二十二章之古文本。被史家誉为“寰宇间仅此一刻”。</div></div></div></div></div> <div> 先交代一下,本应置于墓地的神道碑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原来这其中还有一段陈年故事。</div><div> 赵懿简公为北宋时期人,名瞻,“懿简”是他的谥号,曾官至同知枢密院事(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其死后,哲宗赵煦着令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范祖禹为之撰写神道碑文,并由著名书法家、权臣蔡京书丹。由名士、重臣撰书碑文,这本是极大的哀荣,但蔡京在日后罢官遭贬,其题刻、碑文被元祐党人尽数捣毁,也让“赵懿简公神道碑”未能幸免。至南宋孝宗年间,党争平息,有赵瞻的曾孙赵范在昌州做官,遂以原碑拓片重刻“赵懿简公神道碑”,并在北山崖壁凿龛供奉,同时在龛内外石壁上镌刻由范祖禹书写的古文《孝经》。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div> <div> 这个是“赵懿简公神道碑”。碑顶部正中直书刻两行篆文:“懿简公神道碑”,两旁刻蟠龙花纹装饰。碑文竖刻,楷书,分刻39行,每行51字。</div><div> 这里还要说说碑体为啥是黑色的呢。因为系蔡京书法,古代常有人拓字售卖,其黑色为拓字时墨汁浸染。为了所拓之字成为孤本,每拓一次,便毁灭部分碑文。故现在所见是文字缺失,字迹模糊。 </div><div> 这的确是个宝贝,栏杆隔着八丈远,根本看不清,下面是网上的图片,可以帮助了解这一古迹。<br></div> <div> 这是网上的“赵懿简公神道碑”拓片。</div><div> 由第一行题:“宋故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候,食邑一千二百户,食实封三百户,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谥简,赵公神道碑。”可知神道碑主人为北宋重臣赵简,谥号懿。</div><div> 由署款为“左朝散郎、试尚书礼部侍郎、兼侍讲,范祖禹撰,左朝散郎、龙图阁侍制,知永兴军府事,蔡京书,并篆额”可知,此碑由北宋大臣范祖禹撰写碑文,蔡京手书。</div><div><br></div> <div> 把“懿简公神道碑”几个篆体字放大来看看。</div><div> “赵懿简公神道碑”的重要价值在于,这是宋代四大书家蔡京仅存的书法碑刻真迹,是非常难得的艺术珍品。</div> 看看碑文局部,蔡京的书法。 这是“古文孝经碑”局部,是撰文“赵懿简公神道碑”碑文的范祖禹的手迹。 <div> 诃利谛母龛(960-1279年 宋代)</div><div> 龛高1.61米、宽1.09米、深1.17米,龛内刻诃利谛母、侍者和童子像等13身。诃利谛母育有五百子,却偷窃人子为食,后经佛陀教化,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守护神,民间信仰俗称"送子娘娘"。</div><div> 两边门柱上的楹联是:祥麟不作无缘嗣,威风偏临积善家。</div> 诃利谛母端坐高背椅上,凤冠霞帔,左手抱小儿于膝上。其左壁立一侍女,靠前的是一乳母,横抱一小儿哺乳。 看看,还是有人来求娘娘送子。 这是又是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立在北段,旁边是123号窟,释迦牟尼佛居中,两旁是观音菩萨。 释迦牟尼佛左侧的观音,裙带繁复。 <div> 数珠手观音龛(1131-1162年) 南宋绍兴</div><div> 龛高1.27米,宽1米、深0.72米,观音肘悬飘带,裙带轻扬,有“吴带当风”之感;两手交于腹前,俯首含颦,神情妩媚,俗称“媚态观音”,为中国宋代石雕造像之精品。</div> <div> 数珠手观音本是观音菩萨的一种,因其手结数珠印而得名。</div><div> </div> <div> 摩利支天女龛(960-1279年) 宋代</div><div> 龛高2.24米、宽1.14米、深1.04米,龛正壁刻摩利支天女,左、右壁刻八大护法金刚。龛中摩利支天女三头八臂,手执剑、戟、弓、盾等兵器,脚踏战车,俊面秀容,张嘴娇唱发号令,飒爽英姿。大有扫除魔障澄清寰宇之气概。</div><div>摩利支天本为古印度教光明女神,后为佛教吸收,成为护法天神,即“斗姥元君”。其最大特点就是能隐身,所以长期以来尤为武士所尊崇,将其视为守护神。<br> 此天威力极大,上管三十六天罡星,下管七十二地煞星,二十八宿皆为此天所管。<br></div> <div class="para" label-module="para">水月观音窟(1131-1162年) 南宋绍兴</div><div class="para" label-module="para">龛高3.9米、宽2.72米、深1.05米。此龛观音造像是以环境命名,龛口部刻水波纹,龛中观音身后有一椭圆形月亮背光,“观音坐水旁,静观水中月”,故名“水月观音”。</div> 正壁观音头戴花冠,身披短衫,下系短裙,袒胸露背,披发散垂于肩,璎络蔽体,披巾上下飘动;左脚下垂踏于莲朵上,作戏水状;右腿翘于座上,左手撑座面,右手肘靠膝轻拈天衣一角,呈游戏坐坐于金刚台上,神情温婉,姿态悠闲,风度潇洒自若,恰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仙女子,具有浓郁的人间情趣,故被世人冠以“风流观音”的雅号。 <div> 转轮藏经窟(1142年—1146年 南宋绍兴十二年)</div><div> 窟高4米,宽4.7米,深7米。“转轮经藏”系佛教法器,由地及顶,立于窟之中央,虽有轴但不能转动,形似八面中心柱,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div><div> 现在为了保护石刻,此窟用栅栏围了起来,使人不能正常观赏。难道这里就不能拉一个警戒线或立一块牌子而拆掉这个牢笼似的栅栏吗?</div> <div> 这张是网上的内景图。可见,造像保存如新,典雅优美,个性鲜明,民族风格突出,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是整个北山最大最有艺术价值的石窟,号称中国石刻艺术的顶峰之作!<br> 洞窟正中间是一个五龙柱,两侧各有6尊造像,包括4尊观音与2位夜叉;此窟最精美的普贤菩萨,号称“东方维纳斯”就是在最里面的黑暗中,根本看不到。</div> <div> 这是1940年梁思成先生拍摄的照片。</div><div> “转轮经藏”的下部高1.78米。柱基为须弥山,山上刻一蟠龙,鳞甲森然,绕山一周后首尾覆于山之正面,作戏珠状。龙上方为八面形露盘。每面露盘上浮雕顽童众多,或互相嬉戏,或扶栏跨越,姿态各异,天真可爱。 <p><strong> </strong>“转轮经藏”中部高1.29米,为八条圆雕石柱。每条石柱分别置于下部的八面露盘角上。柱上刻有龙或祥云,龙头向下,祥云中现女像双手拱揖或持物。八龙柱间被接空,有利窟内采光。 </p><p> “转轮经藏”上部为八面实心露盘。其上浅浮雕天宫楼阁,舍利宝塔,缭绕祥云,氤氲瑞气。</p></div> <div> 把手机伸入栅栏里面探个究竟。</div><div> 中部的八条圆雕石柱上刻有龙或祥云,龙头向下,祥云中现女像双手拱揖或持物。<p> 上部的八面实心露盘。其上浅浮雕天宫楼阁,舍利宝塔,缭绕祥云,氤氲瑞气。</p></div><div> 此石刻造像秀美,雕刻精细,整体布局和谐协调,保存完好无损,堪称东方“美神”之大荟萃。</div><div><p><br></p></div> 这是“转轮经藏”左侧石壁上的如意珠观音像(右一)和玉印观音像(右二)。因靠近门口,还可细瞧。 <h3> 仔细看看如意珠观音像,宝冠由珠环佩玉拥簇而成,冠上有坐佛,冠顶头巾半掩,嘴角似笑如忍,双手捧一如意珠置于腹前。相传如意珠是佛祖前生冒险入海取得的摩尼珠,寓义法宝无尽。</h3><div> 此像头冠服饰装饰繁复精美,线条流畅。</div> <div>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窟(1128年) 南宋建炎二年</div><div> 龛高4.24米、宽3.87米、深3.4米,刻像48尊。正壁刻如意轮菩萨、观音等像。左右壁浮雕诸天神像。全龛造像精雕细刻,保存完好。</div><div> 在正壁三身观音像身后,以及左右壁雕刻有数十余身神将,其中左壁十九尊,右壁十八尊,文武皆备,男女皆有,动作不一,表情各异。</div> <div> 仔细看看,在窟的正壁,雕刻三身端坐的观音,居中的为如意轮观音,左手持一莲花斜置于左肩处,莲花中间有一宝珠,发出火焰形光;右手在胸前结印。左侧为观音,手捧净瓶,一手举柳枝;右侧为白衣观音,双手捧如意。这三身观音,皆头戴花冠,胸饰璎珞,结跏趺坐于莲台上。</div><div> 在三身观音像的两侧,站立着捐资修造洞窟的供养人。左侧有一男官员,头戴长脚幞头,双手拱于胸前,旁站立一男侍者。右侧有女像,双手合十于胸前,身旁站立一位女侍者。</div><div> 该窟的捐资者为知昌州军州事的任宗易及其夫人杜氏,他们捐资营造此“如意轮圣观自在菩萨”一龛,希望“永为一方瞻仰”,并祈乞“干戈永息”。</div><div><br></div> 孔雀明王窟(1126年) 北宋康元年<div> 龛高3.47米、宽3.32米、深6.07米,刻像950尊。窟中孔雀直立,明王跌坐于孔雀背负之莲台上,左右两壁遍刻千佛,与孔雀雄姿辉映成趣。</div><div> 孔雀明王因其驾孔雀故名。一般明王面相呈忿怒形,而此明王形像较特殊,是慈悲像。<br></div> 五百罗汉窟(1119—1125年) 北宋宣和年间 <div> 龛高3.3米、宽3.14米、深7.1米。窟正壁刻一佛二菩萨,左右壁刻五百罗汉,形象洒脱,姿态各异。窟中心立明“西域禅师坐化塔”。 </div> 细看五百罗汉,大都残缺不全。 弥勒下生经变相(1126年) 北宋靖康元年 <div> 龛高2.72米、宽1.95米、深2.2米。刻像173尊,正壁刻弥勒坐像,左右壁刻经变中的菩萨、文臣武将和男女居士及各式人物等像。内容丰富、雕刻精美。</div> 弥勒下生经变相(1126年) 北宋靖康元年 <div> 龛高2.72米、宽1.95米、深2.2米。刻像173尊,正壁刻弥勒坐像,左右壁刻经变中的菩萨、文臣武将和男女居士及各式人物等像。内容丰富、雕刻精美。</div><div><p> 弥勒下生经是说弥勒从出生到成佛的过程。</p><p> 窟正壁刻弥勒佛,这个形象与大肚胖弥勒完全是两码事。佛经说,弥勒佛是释迦佛的接班人叫未来佛;而大肚笑和尚这种形象的弥勒是古代时期浙江奉化出现的布袋和尚契此。</p></div> <p> <span><span>弥勒佛”居中结跏趺坐于仰莲台上,头布螺髻,身著佛袍,左手抚膝,右手置腹间。背靠龙头椅,椅背上饰刻菩提树,顶悬七宝盖,盖中发四道豪光。盖上刻大宝楼阁一座,楼前有孔雀,盖侧各刻一飞天,轻盈飞翔。座为束腰须弥座,束腰处刻三狮蹲立,并有乐伎拍板、吹箫等。佛之左右,各刻身著迦裟、双手合十的迦叶、阿难及数十位情态各异的人物。窟左右壁,刻菩萨、弟子、文臣武将、男女居士、祥禽吉兽等,内容丰富,雕刻精美,生动展示了弥勒世界的美好场景。</span></span></p><!--// read_text--> 泗洲大圣龛(1126年) 北宋靖康元年 <div> 龛高2.98米、宽2.22米、深2.37米。龛正壁刻泗洲和尚,左右壁刻志公、方回等僧人像,泗洲等僧人作为圣僧崇拜,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表徵。</div> <div><span> 正壁所刻“<span>泗洲大圣</span>”</span><span>头戴披帽,内着交领僧衣,外罩圆领大袍,双手笼于袖内,拱置于腹前,跏趺坐于高方台上。脸庞丰圆,额多纹皱,锁眉合眼,神情憨稚(<font size="4">有几分乐呵呵大肚弥勒佛的模样</font>)。</span></div><div><span> <span>泗州大圣是观音的化身,被喻为<span>“</span>恋爱之神<span>”</span>。他是唐朝初年西域何国人,名叫僧伽(何国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阿尔别希姆)。僧伽在佛教典籍中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span></span></div> <div><font size="4"> 十三观音变相窟 (公元<span lang="EN-US" lang="EN-US" xml:lang="EN-US">1116—1122</span>年) 北宋政和六年至宣和四年</font></div><div><font size="4"> 窟高3.75米、宽3.79米、深3.17米,窟内刻像<span lang="EN-US" lang="EN-US" xml:lang="EN-US">43</span>尊,正中为圣观音坐像,俗称“自在观音”。“圣观音”系密宗称谓,通常亦称“正观音”,是观音菩萨的本身像即“标准像”。<font size="4">在主尊两侧,依次站立十二身观音(故有“十三观音”之说),这些观音手中所持的器物,是区别她们身份的依据。</font></font></div><div><font size="4"> 在两侧观音的上方,还刻有一些体量较小的造像,有骑狮的文殊、骑象的普贤,更多的还是观音造像。</font></div><div> </div> <h3> 看看正中的“圣观音”,<font size="4">虽为坐姿,但其高度仍有1.86米。她头戴高花冠,身体微微倾斜,左手撑在台座上,右手抚膝,左腿盘于座上,右腿翘立。其独特的坐姿,与水月观音较为类似。</font></h3><div> <font size="4">主尊左侧,由内至外为宝钵、绢索、宝篮、玉印、拂尘和一身风化残坏的观音像。主尊右侧,分别为捧物(已残坏)、净瓶、如意珠、如意、数珠和一身风化残坏的观音。这些观音造像,身高均在1.92米,肩宽0.39米,皆是头戴花冠,胸饰璎珞,粗略远观恍若一致,细细观赏则变化多端。其头部的动态,五官的细节,服饰的上璎珞和手臂的起伏,都不尽相同,展现出匠师对于个性的注重。</font></div><div><font size="4"> 梁思成当年考察大足石刻后,对这一窟造像有明确的文字描述,他写道:“再南一龛,中镌观音半跏坐像,丰神丽容,宛若少妇。其左右仕像各五尊,皆靓装冶容,如暮春花发,夏柳枝低,极逸宕之美,佛像至此,可谓已入魔道矣”。</font></div> <div>观无量寿佛经变相(9世纪末) 唐末</div><div><font size="4">龛高4.69米、宽3.61米、深0.4米,龛内刻像<span lang="EN-US" lang="EN-US" xml:lang="EN-US">578</span>尊,经幢和楼阁待建筑42座。以中部“西方三圣”为中心,上部刻“净土”盛景,下部刻“三品九生”及“未生怨”故事,左右沿凿“十六观”。刻工精湛,被誉为“晚唐最为精美的作品”。<br></font></div> <h3><strong> <font face="Arial">此龛规模虽然不大,但在有限的空间里纳入了丰富的内容,且层次清晰,环环相扣,</font><span style="line-height: 24px; font-family: arial, 宋体, sans-serif;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所刻“西方三圣”</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24px; font-family: arial, 宋体, sans-serif;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及伎乐天人、亭台楼阁</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24px; font-family: arial, 宋体, sans-serif;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石窟</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24px; font-family: arial, 宋体, sans-serif;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span style="line-height: 24px; font-family: arial, 宋体, sans-serif;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span style="line-height: 24px; font-family: arial, 宋体, sans-serif;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span> 特别是其中高度写实的殿宇和楼阁,为我们保存了非常宝贵的唐末建筑信息。确实不负“晚唐最为精美的作品”的评价。</span></span></strong></h3> <h3> 观音地藏龛(907—960年) 五代</h3><div> 龛宽157米、高2.22米、深0.96米,刻像48尊,正壁并立观音、地藏二菩萨,左右壁祥云内浮雕十王、两司,面如唐貌,身似宋刻,反映了五代造像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div><div> 按照佛教教义来说,这两位菩萨本不该并列出现在同一场所。这种情况的出现,一般认为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表现,造像者已经不拘泥于佛教教义的一些定式,而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塑造出自己内心的神以及神于神的关系。可以说:观音和地藏医合龛,前者大慈大悲照顾生前,后者悲天悯人兼济死后,前生后世的问题都解决了。</div> <div> 左右壁各有祥云六朵,云上分别雕有十殿阎罗与二司官像。</div> <div> 药师净变相龛(954年)后蜀广正十七年 </div><div> 龛宽191米、高2.35米、深0.61米,刻像67尊龛左刻陀罗尼经幢,龛右刻药师佛及日光、月光菩萨。此龛造像形制特别,内容丰富,雕刻细致精美。</div><div> 此龛最大特点是有明确时间和龛名的文字题刻,题刻内容摘录“敬镌造药师琉璃光佛、八菩萨、十二神王一部众,并七佛、三世佛、阿弥陀佛尊胜幢一所,兼地藏菩萨三身,都共一龛。”“时以广正十七年太岁甲寅二月午朔十一日宾辰,设斋表赞讫,永为瞻敬。”,时间点是五代(954年),</div> <div> 龛内可分为两个小龛。左为陀罗尼经幛,为主像龛。主像龛正中刻药师佛(是东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药师头戴披巾。其左右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主像龛左右壁上,各分两层立四菩萨,共计八菩萨。主像龛下方壁上,并列十二药叉神将(药叉是佛教护法神将),高度约0.32,武士装扮。</div> 值得称奇的是这龛竟然有两处,且两龛以镜像的方式对峙,不知何故。看看这龛与上龛是不是对称的呢? 在末端有一龛(高2.34米、宽2.28米、深1.55米),龛外门楣上横刻“大明蜀总制林公之像”,内刻明朝刑部尚书林俊坐像,头戴乌纱、身着圆领公服,足蹬高靴。林公坐像的左右壁又往里挖了个小龛,左龛为一老者,右龛为一青年。 不知名的龛,都值得细看。 走出佛湾,又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这块碑估计是重庆直辖后立的。 <div> <wbr> <wbr> 多宝塔,俗名北塔。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明清均曾修葺。塔为砖砌,八角十二级楼阁式,高30余米。塔檐距离较小,内部为七层,通道置于塔心,可登临塔顶。</div><div> 塔位于山巅,高耸入云,灰白色的外观很是醒目。</div> 塔内外均有丰富的雕刻。塔外第一层八根角柱上雕刻有盘龙、力士像,塔内外壁雕有佛、菩萨、人物以及各种花木图案,为其他砖塔所少见。 盘龙、力士。 <wbr> 这是文殊菩萨 这是1956年四川省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省文保碑”,现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也快成“文物”了。 <div>“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国务院1996年公布。</div> <font size="4">多宝塔崖下有很大一个佛龛,依岩雕有两尊巨大坐佛,左为释迦牟尼,右为多宝佛,此为北山的著名一景,</fon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font style="font-size: 18px;">人</font></span><font size="4">称<span lang="EN-US" lang="EN-US" xml:lang="EN-US">“</span>二佛背塔<span lang="EN-US" lang="EN-US" xml:lang="EN-US"><span lang="EN-US" lang="EN-US" xml:lang="EN-US">”</span>。</span></font> <div><font size="4"><span lang="EN-US" lang="EN-US" xml:lang="EN-US"> 多宝、释迦二佛并坐,坐高9.64米,肩宽3.98米,双足叉开距离4.64米。左为释迦牟尼佛,右为多宝佛,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至二十五年(1147年~1155年)。</span></font></div> 二佛并坐,论道千年。 看看手脚的雕刻,线条流畅简洁。 这个角度,通过近前的僧人墓塔,可看二佛顶多宝塔。 下了北山,直接去南山,那里有个南山石刻,去看看。 大门紧闭,留点遗憾,下次再来。 南山石刻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碑。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北山看门道,宝顶看热闹” 其实很有道理。宝顶山的比较接地气些,名气大些,规模也大,北山就冷清多了,但是石刻更具观赏艺术性,很精美。</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宝顶山和北山都很值得一看,确实里面有很多东西都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精美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