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值得纪念的端午

尚凝寒

<p class="ql-block">散文|值得纪念的端午</p><p class="ql-block">文/余长城</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0</p><p class="ql-block">秦岭-淮河作为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如今很少人关注秦岭。毕竟从宋朝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移到了东边,准确地说,是以京杭大运河为中心线,或以今天的京广铁路为中心线。东西一线,自铁路运输取代航运后,经济上一度以陇海铁路为中心。然而在地理气候上,秦岭-淮河仍然是南北的地理分界线。</p><p class="ql-block">文化受政治与经济的影响,即使是风俗文化也难逃这一规律。大多数非物质文化是一种风俗文化,在新时代政治与经济地缘因素影响之下,许多小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也有一些大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受这一影响,例如端午节。</p><p class="ql-block">端午节虽然发源于南方,然而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播中,早已成为整个中国的文化传统。在两千多年的文传播中,位于淮河上游的信阳一直是一个交汇地带,不仅是南北的,也是东西的。在中国大分裂的南北朝时期和宋金时期,南北疆域基本上是以淮河分界;而秦岭与淮河相接之处,无疑也是东西结合之处。</p><p class="ql-block">信阳基本包含了整个淮河上游,因此信阳的民俗在全国具有代表性。不论是发源于北方的节日——例如寒食节、冬至节,还是流行于南方的节日——例如三月三、端午节,在信阳都有它算不上特色的特色,这种特色被称为“豫风楚韵”。</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端午节的具体风俗可概括为插艾蒿、包粽子、赛龙舟和縫香囊。</p><p class="ql-block">首先,信阳在历史上是没有赛龙舟的传统的。与其说信阳没有赛龙舟的传统,不如说信阳没有赛龙舟的条件。整个淮河上游的落差是178米,而信阳境内的数条淮河支流落差也都在一百米以上,这种湍急的流水和弯曲的河道是不可能举办龙舟竞赛的。</p><p class="ql-block">其次,缝香囊的传统只在一些少女中传承。香囊也称香包,是一种私密物件,通常是女性的一种把玩之物,平时都藏在口袋里,不轻易示人。我上高中时,有些女同学或有香囊,每年春天就会包上兰花花瓣或栀子花瓣,没有香囊的就包在手帕中。那时,每个学生都有手帕,男生也有,但男生不会用手帕包花瓣,怕被人笑话。每年春天,学校门口都有卖兰花或栀子花的,如今仍有。只是如今的女生都用上香水了,怕是没人再用香包了。</p><p class="ql-block">艾蒿,即香蒿。在我的家乡,蒿子虽然有很多种,但百姓口语中的“蒿子”则通常仅指香蒿。香蒿是一种祥瑞之物,不仅在端午节插上门楣,夏天也常燻艾蒿以驱蚊虫。在我的家乡,说某户人家“祖坟上长蒿子”“祖坟冒青烟”,即是说该户人家要发达了,或者说已经快要发达了——如有孩子考上大学、或有人当官发财。</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家乡,蒿子是分很多种的,虽然我在农村生活了十八年,但其实我一直没弄清楚哪一种才是艾蒿。每年端午节,都是父亲去折几支艾蒿回来插上门头;夏天,孩子们从来不会在院子中或门口乘凉——通常都是去晒谷场上或到处游荡,只有爷爷会去砍艾蒿在院中或门口燻蚊子。印象中,艾蒿是很长的一种蒿,可长到一米高,叶面青色,叶底有些发白。有一种蒿子还可食用,可用来包蒿子馍吃。</p><p class="ql-block">插在门头的艾蒿久了,叶子内卷,叶底的白就更明显了,以至焦枯。少年不喜欢这些焦枯的植物仍插在门楣上,总是随手就把它拔下丢掉了。</p><p class="ql-block">清明节,虽然村庄池塘边就有垂柳,但很少有人家在门头插柳的。三月三,每户人家门墩上放两棵白菜,据说可以辟邪——防止野鬼进门。</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少年的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包粽子了。在我尚未去江南时,我一直以为只有竹笋叶可以包粽子,后来才知道江南是用芦苇叶包粽子——若一片苇叶不够宽,就用两片。</p><p class="ql-block">我们家乡既有水竹也有毛竹,包粽子一般都用水竹笋叶,毛竹笋叶太大。笋叶可重复利用,用完了卷起来挂在墙壁上,来年再用。因此我并不是每年都需要去拾笋叶,通常三五年去拾一回。</p><p class="ql-block">村庄有一片很大的竹园,在环绕村庄的山岗的另一侧,约有十几亩。小时,竹园也是我们的游乐之所,也曾射过竹雀,也曾拔过竹笋,也曾砍过竹子做竹竿。少年时砍柴,每次总要砍一根细竹,剖开后分成两片,做成两根竹绳——我们称为“竹腰子”,捆柴之用。夏天,砍一根较长的竹子,可以去野塘捞菱角吃。</p><p class="ql-block">包粽子可持续一个月左右。因为五月农村正忙,既要薅秧,又要割麦,还要采茶,粽子既可作为点心,也可作为主食。在我的家乡,水田和旱地是分开的,坡地种麦子,水田插秧或种油菜,油菜收割后也可插秧,但没有人在梯田里种麦的。更多的坡地种了茶叶,五月是第二季茶采摘的季节。 </p><p class="ql-block">包粽子极为简单,粽子又易于存放,因此每次总要包一大洗脸盆或半水桶的粽子,吃完再包。那时农村的粽子,没什么讲究,完全是用米包成的,吃时需要蘸点白榶。只有在镇上或县城里,才有那种高级的粽子出售,里面是包有蛋黄或其他果仁的。</p><p class="ql-block">粽子等同于大米干饭,但又比干饭软和,唯一的缺点是凉食。我想,若是仍有寒食节,粽子可能是寒食节最适合的食物了。</p><p class="ql-block">除了可就白砂糖吃外,粽子也可就一些腌酱菜,这就省却了做饭的程序和时间。那时的供销社是有散装酱萝卜卖的,和现在袋装的酱萝卜差不多。有些农家也有自己腌制的酱菜,我最喜欢的是腌白姜,还有盐腌蒜瓣,比较富裕的人家还有糖腌蒜瓣。</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伴随端午节记忆的还有栀子花和石榴花。不知为什么,我们村庄30余户人家,只有一户人家院中有栀子花,也只有一户人家门口有石榴花。</p><p class="ql-block">石榴花是很大的一丛,而不是一棵。那花不是很美,但却很值得期待,每年都会结很多很多的石榴。几乎每年,这石榴都被孩子们偷吃了,以至后来主人家砍掉了石榴树。这件事让我想起小时候村庄有一片桃园,约有十几棵桃树,我也不知那桃树到底是谁家的,到我六七岁时那些桃树便被砍去了,从此村庄再无桃树。</p><p class="ql-block">村庄最多的是杏树和梨树,每家都有杏树,三分之一的人家有梨树,因此春天仍是美的。特别美的是,许多杏树都种在池塘边上,比起池塘边的垂柳,花水两相依更有景致。若有斜风细雨,看燕子三抄水的池塘,一侧是柳树,另一侧是杏花,此情可待。</p><p class="ql-block">端午节前后最可待的则是栀子花开。含苞时香气浓郁,开放时洁白如雪。梨花的白是一树白,栀子花的白则是花开朵朵,每一朵都令人惊叹。栀子花的白与百合花的白又不一样。百合花开放在山谷中,显示出空旷与高洁,花店里出售的百合花却泯然于众。与栀子花类似的是广玉兰花,但栀子花更香,叶子更绿。</p><p class="ql-block">高中时期,县城里卖花瓣的,只有兰花和栀子花。如今,信阳市卖花瓣的,则只有栀子花了。兰花,是连盆一块卖的;菊花,也是连盆一块卖的;荷花、梅花,没有卖的。</p><p class="ql-block">想起藏在女同学香囊或手帕中的栀子花瓣,便仿佛看到那些美丽少女如花的青春,重回少年。悠悠岁月,绵绵端午。</p><p class="ql-block">2021.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