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小学时就知道有灵渠和都江堰,不过那时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后来常去桂林,对灵渠有了更进一步了解。而都江堰,直到前些年路过成都,才有机会亲近这一举世闻名的伟大历史工程。 因为自由行没有导游介绍,我原以为“堰”就是横贯在江中拦洪蓄水的堤坝。刚到都江堰景区时,站在外江闸桥上,只看到江中不规则的几个沙洲,还有滔滔江水,我当即愣住了,一时找不着这条名扬天下的水坝在哪里。我赶紧打开导游图看介绍。原来都江堰不是一条传统横断江中的水坝,而是在河道中间纵向修建人工岛,将汹涌澎湃的江水分流而已。这种别出心裁设计竟出现在两千多年之前,建造在知识蒙昧的年代,实在不可思议。当然,被愣住的不仅仅是我。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略者曾企图毁掉都江堰,但当飞机飞临都江堰上空时,飞行员看到的是滚滚岷江水,却找不到“拦江大坝”所在,于是象征性往江中投下几颗炸弹,便放弃了炸毁都江堰的计划。 <h5><i>用于分流岷江水的鱼嘴</i></h5> 在通往都江堰的沿路上,我看到李冰父子的塑像。他们那高瞻远瞩、坚毅有神的目光,仿佛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空,依然闪烁在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走着走着,我听到了一阵阵波涛汹涌的水流声。从岷山南麓流出的岷江,水流量是黄河的两倍多。在没有都江堰前,性子是暴烈的。2200多年前蜀地的洪水滔天,漫无荒烟,水患灾害,庄稼歉收,百姓困苦。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蜀地迎来了一位郡守李冰。李冰父子邀集众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实地勘察后,决心解决水患。第一步是凿穿玉垒山引水。当时并未发明火药,人们便以火烧石,泼水爆裂剥凿的原始方法,历经十载,终于凿穿玉垒山。因形状似瓶口,叫“宝瓶口”。其恰到好处的宽度,控制着进水量,使多余的水无法进入成都平原。 由于江东地势较高,岷江流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足以达到大面积灌溉。于是李冰父子又率民众进行第二项工程,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进江中堆成一个形似鱼嘴的狭长人工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灌溉农田。接着又实施第三项工程,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修建一条溢洪道流入外江,使江水形成环流,当洪水超过堰顶时所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达到降低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淤塞风险,此工程叫飞沙堰。这一精妙的工程设计,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不仅解决了岷江东岸的田地有水灌溉,也有效地缓解了岷江西岸的洪灾。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自建成至今灌溉着四十多个县的一千多万亩农田,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h5><i>控制进水流量的宝瓶口</i></h5> 李冰父子握着岷江这条饱蘸墨汁的笔,书写了人间奇迹。而奇迹远远没有停止。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都江堰市区瞬间山崩地裂,房屋坍塌,大地一片疮痍。包括二王庙在内的很多文物古迹和古建筑都发生了坍塌毁损。唯有这座经历了2200多年风雨沧桑的水利工程依然巍峨屹立在岷江之上。它经受住了大自然最严峻的考验,又一次演绎了千古传奇。 都江堰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灌溉工程鼻祖。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代官员李冰父子缔造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在人类文明史中具有强大的震撼力。正因为他不朽的功绩,李冰成为中国古代百位科学家之首。李冰父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世人所崇敬。后人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把他们奉为神明,在这里建立“二王神庙”,而且官方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千百年来从未停止。向来不拜神像的我,当驻足李冰父子雕塑前时,却不由自主地深深鞠上一躬。 走进离堆公园的伏龙观,亭内雕梁画栋、翘首飞檐、雄伟壮观。来到在宝瓶口岸边,只见江水奔腾,涛声震耳,江流像一条巨大的猛龙直扑离堆,卷起一个个巨大的漩涡,咆哮东去。人们很难想象,这座两千多年的古堰,至今还发挥着她那无穷无尽的力量,继续灌溉着成都平原这一方神圣而肥沃的土地。 参观完宝瓶口,我沿着岷江逆行,踏上了归途。穿过摇摇晃晃的安澜索桥,看着这条奔腾不息的岷江喧嚣而又规矩,狂野不羁而又驯服从容,如巨龙般声势浩大蜿蜒而去,一路劲舞高歌,情不自禁发自内心的赞叹。都江堰这一造福人类,滋润中华民族的千年古韵,依然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我为劳苦功高的李冰父子,为那些伟大的古人而深深感动。 <h5><i>古老的安澜索桥</i></h5> <h5>作者在都江堰</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