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风情(一)远山情结

张康年

有人旅行是为了探寻未知的世界,有人旅行是为了重新认识自我,有人旅行是为了实现人生的愿望。 这次北海道之行,正是为了完成自己30多年前的一个愿望。作为文革后的第一代追星族,追捕(文革后国内公映的第一部外国电影),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海峡等影片,以及雪国,北国之春,津轻海峡冬风景,襟裳岬等歌曲,给正在日语专业学习的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些以北海道为背景的文艺作品,向人们展现了那里广袤的原野、茂密的森林、连绵的雪山,以及彪悍的民风。让正值渴望自由和爱情年龄段的我完全被吸引住了,想像着有朝一日去那片土地,或许真能邂逅个真由美也说不准。 20世纪90年代初,在日本留学期间本有机会去北海道一游,但由于金钱和时间的制约,终于没有成行。 至于近两年小清新们扎堆去富良野、美瑛看薰衣草,那是受到了现代日剧或《非诚勿扰》的影响。在我们这些老"文青"眼里,北海道的魅力远不止这些。图为雨后新日高町的郊外美景。 5月中旬,北海道春意初露。小黄花们历经半年多的蛰伏,恣意地从地下探出脑袋,张望这个季节更迭变幻无常的世界。 上富良野町的草地绿了,而远处十胜连峰的积雪尚未融化,人们开始进入踏青和耕作的节奏。 从札幌去洞爷湖途中,大巴翻越海拔800多米的中山山脊,这里的春天姗姗来迟,厚厚的积雪还在秀着严冬的余威。 不过,在气温骤降形成的大雾中,几簇绿色特別醒目。 地震和火山是日本的另一张名片。北海道有60%的面积为山地,而山地中有四成是火山,这种喷发后的痕迹随处可见。 登别的地狱谷即是一个火山囗的遗迹。火山爆发后,由融岩形成了奇形诡异寸草不生的谷地,灰白和褐色的岩层加上许多地热自地底喷出,再加上扑鼻而来的臭鸡蛋似的硫磺味,让人不得不相信这是一座人间地狱。 目前,这里已被的开发成旅游度假胜地,登别温泉更是名扬天下。 泡在从地狱谷流出的硫化氢水质,食盐水质,含铁水质的温泉中,有病治病,没病养生,大大地取悦了本来就十分崇尚自然的日本人。 地处北海道中央的十胜岳(冒着白烟的火山口),至今非常活跃,平均隔三十年到四十年喷发一次。 90年前5月的一次爆发,岩浆融化残雪诱发了大规模泥石流,冲毁了山脚下的一切建筑和生物,144人因此而命丧黄泉。 1984年,这里的一位退休町长倾其所有积蓄加上部分捐款,在与火山囗面对面的高坡上用人造大理石建造了一尊15米高的圣观音像,以庇佑全町的苍生。 艺术家们也在这片凄美的土地上,充分展示着各自对人生的理解。 羊蹄山,位于北海道西南部的成层火山,山头白雪皑皑终年不化,因形似富士山,故又称"虾夷富士"(虾夷为北海道旧称)。 火山在带来災难的同时,也给自然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地貌景观。这是清晨从洞爷湖南侧拍摄到的羊蹄山倒影。 黄昏时分,云雾缭绕羊蹄山,另一番景色呈现眼前。 大沼国定公园,100多年前围绕着驹岳活火山而设的湿地公园。 1998年驹岳又出现爆发迹象,顶部崩塌后形成了线条分明的陡峭尖峰,造形十分独特。 大沼公园中有三个湖泊,山峰映衬在清澈的湖水中,宛如一幅天然的画作,让人流连忘返。 一双恋人在湖月桥上,正远眺驹岳山峰。 大沼如今早已成为一个开放式的乐园,人们在此开展着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尽享大自然的馈赠。 面对美景,每个人首先想到的是用镜头把它记录下来,或分享亲友,或回家后慢慢欣赏。 由于中国驾照无法在日本租汽车,自由行最终变成了自行车行。先乘电车或大巴到达一地,近段则步行,再远就租辆自行车前往。好处是随时可停,拍照方便。 日本马路上没有自行车专用道,只能在人行道上骑行,好在这里行人不算多,对速度影响不大。 不过在"开门见山"的北海道,骑行时最让人讨厌的就是上下坡。 上坡时只能推行,下坡又不敢速降,橫竖都是慢。围绕大沼湖泊骑行一周,14公里竟花了近3个小时,与步行差不了多少。 北海道南部港口函馆市内有座函馆山,海拔与无锡的惠山相当,以前也是座火山,如今是世界上三大最佳夜景观赏点(与香港和那不勒斯齐名)。 函馆市区由函馆山向下延伸,左侧是函馆湾,右侧是与本州青森相望的津轻海峡,形似扇子。 华灯初上,从函馆山顶瞭望台看去,处在X形状交叉部位的市街上万家灯火通明,两侧是墨绿色的海水,形成色彩上的鲜明对比,气势十分宏大。可惜拍摄当日多云,不然繁星与灯光上下那么一呼应……,哎呦,想想都让人激动。 其实函馆上顶观晚霞,也是个不错选择。 夕阳斜照,映红了山山水水。 昏暗又温暖的色调还笼罩着一对对有情人。 《远山的呼唤》是1980年高仓健主演的一部电影,讲述了在北海道拓荒又善良贤惠的寡妇,收留杀人潜逃的犯人,并在他们之间发生的友情和爱情故事。正是这部影片让我认识了北海道的山。 在北海道你可以不去爬山,却怎么也回避不了山。你的周围,视野所及的地方,一定有一座山,或许还是座活火山,在那儿矗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