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35年——姬铖群文工作回顾(每年更新)

姬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姬铖,曾用名姬柽、姬成,男,1969年9月14日生,陕西米脂人,198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7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师范系专科班,2005年取得专升本学历, 2005年11月取得群文副研究馆员技术职称,从事群众文化工作35年整,担任副科级正职领导职务21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陕西省“三五人才”,榆林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陕西艺术摄影学会副秘书长,陕西艺术摄影学会榆林分会副主席,陕西省名家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陕西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民俗摄影协会创始人之一、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陕西美术家协会永久会员,榆林市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榆林市女摄影家协会高级顾问,米脂县摄影家协会主要创始人、终身名誉主席,米脂县美术家协会主要创始人之一、顾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89年7月,在米脂县文化馆参加工作,曾任米脂县文化馆专职美工、美术书法摄影组组长、馆务会成员、副馆长,米脂县摄影家协会主席(三届16年,2015年12月响应国家政策辞职),2002年5月起任米脂县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主任兼书记,2020年6月,机构改革米脂县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撤销,全体人员划转入米脂县文化馆(姬铖职务没有任免保留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参加工作35年来,一直在文化战线上从事摄影创作、美术创作、文艺理论研究和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辅导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陕西省文化厅、榆林市文化局表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先后有摄影作品《铁水打出古文化,花落黄土地镏金》(2022年12月获《陕西省非遗摄影》三等奖)、《米脂大秧歌从远古扭过来》(2022年12月获《陕西省非遗摄影》优秀奖)、《退耕还林二十年、黄土高原换新颜》组照(2021年9月获《九省区十三届“大河上下”艺术摄影展览》优秀奖)、《慈手中母线》(1993年10月获文化部《九省区第二届“大河上下”艺术摄影作品展览》三等奖)、《温家宝视察过的地方》(2004年10月获《庆祝建国55周年陕西省摄影艺术展览》二等奖)、《听涛》(2017年8月获《中国摄影报》“美丽中国——陕西之旅”全国摄影大赛三等奖);美术作品《冬雪盖不住春意》(1992年5月获文化部《全国“龙舟杯”书画大赛》金奖)等80多件摄影、美术作品在省级以上发表、展出、获奖,2014年7月14日,摄影作品《陕北山峁峁披绿装》,被新华社发为全国通稿,2014年200多幅摄影作品入编小学三年级——高中二年级的教科书《可爱的榆林》,2016年1月《大美银州·姬铖风光摄影作品选》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2017年7月《当代中国名家创作技法·姬铖中国画》由文化部人才中心编,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2019年在省级学术期刊发表45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三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92年至今,先后在米脂举办过《黄土地·无定河——姬铖摄影展览》、《大美银州——姬铖风光摄影展览》、《大美银州——姬铖艺术摄影展览》等6次个人摄影展览,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2014年12月30日——2015年1月15日,国画作品《山居》等入选《“鼎兴.观像”12人国画联展》并在西安雁塔美术馆成功展出,受到学界好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4•2更新</span></p> <p class="ql-block">2010年度陕西省“三五”人才证书</p> <p class="ql-block">连续两次获得榆林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证书</p> <p class="ql-block">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第一批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陕西艺术摄影学会副秘书长聘书</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名家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聘书</p> <p class="ql-block">陕西第一批艺术摄影学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陕西民俗摄影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美术家协会永久会员</p> <p class="ql-block">榆林市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榆林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p> <p class="ql-block">榆林市女摄影家协会顾问聘书</p> <p class="ql-block">米脂县摄影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聘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u>重要获奖项目</u></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文旅厅三等奖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文旅厅优秀奖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优秀奖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文旅厅主办重要展览入选证书</p> <p class="ql-block">《中国摄影报》社主办展览三等奖证书(2017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陕西省文化厅、宣传部、文联主办的展览二等奖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文化厅优秀创作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化部主办展览三等奖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98群星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团中央、《中国青年》杂志社、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展览入选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办展览优秀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艺术摄影学会“学会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办展览优秀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国家文化部、中国侨联、中国书画研究所主办展览最佳奖(金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文化部批准的国际赛事获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团中央主办的活动获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团中央主办的活动获奖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团中央主办的活动获奖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展览入选证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展览入选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宣传部、文联主办展览入选证书</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办展览入选证书</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展览入选证书</p> <p class="ql-block">省级画展获奖证书(2019年)</p> <p class="ql-block">省级摄影展入选证书(2018年)</p> <p class="ql-block">97'陕西省摄影百佳年赛“总决赛”获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97'陕西省摄影百佳年赛“春季赛”获奖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重要画展入选证书</p> <p class="ql-block">榆林市重要展览获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榆林市总工会主办展览获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榆林市宣传部主办重要评奖活动获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榆林市宣传部、文化局主办重要评奖获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榆林市宣传部、文化局主办重要评奖获奖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榆林市宣传部、文化局、文联主办重要展览获奖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榆林市文化局主办重要评奖活动获奖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u>重要学术著作</u></b></p> <p class="ql-block">艺术点评</p><p class="ql-block"> 姬铖先生是个真正的艺术家,他脚踏实地、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一直在基层从事美术、摄影创作。他认为体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灵魂,真正的艺术家是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是融入到生活中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都与他的创作息息相关,一个文艺作品的时代烙印是一个文艺作品不可避免的特征。表现时代精神激发人们昂扬向上的生活热情,不仅是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而且是一个有良心的艺术家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姬铖先生从环境生态美学角度,从中华文化的积淀中,更从对大自然、对黄土高原人百折不回不屈不挠的求生能力的深入观察中,开拓新题材、提炼新主题,创造新技法。借以讴歌黄土地人的,憨厚老实纯朴善良的秉性和刚正不阿的阳刚正气,讴歌黄土高原的生命与永恒,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格,是全人类所共同讴歌的,是艺术家挖掘不完,表现不尽的题材。因为太多的“世外桃源”被野蛮地摧毁了。</p><p class="ql-block"> 纵观姬铖先生所有作品,一纸虽薄,却蕴含着丰满的内涵及深厚的学识,传递了畅快唯美、乐观豪迈、倜傥不群的思想,充分揭示了作者内在的精神气质。搏采众长,大胆创新,在全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其作品大气的意、巧妙的构思,流畅的线条、磅礴的着色,奇特潇洒飘逸的运笔,无不显示出其扎实的功底和娴熟的艺术功力,创造性地实现了艺术境界与表达手法、历史人文与现实空间的和谐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p><p class="ql-block"> 姬铖先生是一位注重传统而又善于创新、潜心探索而又充满智慧与灵性的艺术家。他追求内涵丰富的精神表现于诗情气象。既有传统的文化精神,又富有时代气息。</p><p class="ql-block"> ——路长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拥抱时代 亲近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大美银州·姬铖风光摄影作品选》观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陈宝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山光潋滟入画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妙在自然影痕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放眼银州山河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自有心声图上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这是笔者看了《大美银州·姬铖风光摄影作品选》的真切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也是时代的写照。摄影,不仅记录着人类生活和创造性成果,同时也把社会文明推向前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摄影是瞬间艺术,也是情感的产物,它以再现生活真实为手段,表现精神内涵为目的,达到从生活美到艺术美的统一;它是人类精神的产物,反过来又给社会以极大的影响;它既发挥着宣传媒介作用,又倾吐着独特的审美效应和艺术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姬铖是改革开放后在陕北成长起来的优秀文化人才。他从小酷爱画画,六岁时就开始学习绘画,从此便和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989年7月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奋斗在米脂县文化工作的第一线。他从艺近三十年,从开始的美术创作到后来的摄影创作,深知艺术造型语言的丰富性,加之他对艺术的虔诚与勤奋,对艺术的技、艺、道有着深切的领悟。虽然基于写实主义,但由于将生活美和艺术美巧妙地结合,无论在美术还是摄影的格调上,无不充满着强烈的形式美感和深邃的意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这本《大美银州· 姬铖风光摄影作品选》画册,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要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把“操守”和“形象”放在作品的前面,意蕴深刻,值得深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有一句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培育一方艺术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姬铖的银州风光摄影,从创作感悟到意象的构成,营造出一种“景实境虚,意象游离”的氛围。细细观摩,双目无不被那青山碧水,绿树村舍所占满,无不被那似曾熟悉的环境所吸引。领略质朴、粗犷的这一方天地,呼吸没有被污染的清新空气,从中折射出一种“意由心生,景由心造”的创作激情和张力,引起人们的心灵共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说不尽的“瞬间”之志,道不完的“地域”情怀。他的风光摄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立足本土,扎根基层,反映自己所熟悉的本土风貌和主旋律。而这,也是他艺心坦荡,灵魂净化,从原点上挖掘和张扬“典型开花”所营造的银州新风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在血染沟壑的沙家店一侧,有一个小村庄,她就是全国著名的治山保水典型高西沟。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了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被誉为是黄土高原上的典型样板。这颗璀璨明珠,由于其“典型”开花,不仅影响了全区、全省,而且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米脂的生态环境治理。处在如诗如画和美好年代的摄影工作者姬铖,不断履行着自己的神圣职责,用生动的摄影镜头讴歌生活、讴歌时代。用丰富多样的摄影艺术形式,描绘米脂山河面貌的崭新画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是十分可贵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一幅风光摄影作品的产生,离不开作者自身的艺术素质和深厚的生活积累,离不开纯正的创作思想、明确的主观理念和娴熟的摄影技术。当创作者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磅礴气势,被黄土高原风姿、风物所吸引时,胸中就会激荡不已,顿觉山水升腾灵气,映射于大千世界,萌生创意佳构,瞬间判断捕捉,抒发所感,创造寓意,达到从生活美到艺术美的境地。这一过程不是机械地照搬实景,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表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中国画,讲眼见、心悟、手画三位一体;风光摄影,讲感受、提炼、升华三步曲。风光摄影是写景、写情的,在确定画面和主体结构后,如何驾驭它,强调它,渲染它,是风光摄影的关键和灵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姬铖的米脂风光摄影,大都以横画面、宽构图营造佳构,追求大气象、大境界,强调角度、影调和透视变化,使画面主体突出、层次分明、意境深邃。有一种“咫尺之图,写千百里之景”的艺术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艺术的使命,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表现自然”。以本县大自然风光为主体,以黄土高原新风貌为契机,用摄影镜头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努力发挥“摄影形象”的本真魅力,深入实地创作,获取切身感受,显示出姬铖米脂风光摄影的独特情趣和美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满腹心底话,尽在图画中。姬铖作为一名基层文化追求者,三十年如一日,用视角语言说话,用审美目光写真,景随目移,不懈耕耘,在美术、摄影和书法上取得不少的成绩。1993年被米脂县评为“中青年优秀拔尖人才”,2011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文化系统带头人行列,2012年又评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实属不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按他自己讲:“艺术是精神的外化,是灵魂之镜”。这话似乎有些道理。然而,摄影艺术借助科学之笔,书写客观事物的真实形象,是一种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审美表现。所谓因象成镜,由象入境,无不以摄影者的创作激情和精神所贯,此乃摄影创新之道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从这个意义上讲,米脂黄土高原风光摄影所汇聚的《大美银州·姬铖风光摄影作品选》画册的出版,无疑是一项激情燃烧的艺术表现,无疑是他“长期积累,瞬间得之”的艺术生命讴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文章合为时而著,艺术合为事而作。让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踏着时代的鼓点,用勤奋和不懈的创作热情,讴歌我们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聚焦社会新风貌,奏响和谐社会的伟大乐章。而这,正是我们每个虔诚摄影工作者的中国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最后祝姬铖摄影艺术再上新台阶!( 2015年7月1日于西安美术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 &nbsp; &nbsp; &nbsp; 陈宝生:中国首届摄影“金像奖”获得者,现为陕西省文联顾问、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u>近年新作</u></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u>部分优秀学术论文</u></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浅谈体验生活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性》姬铖</p><p class="ql-block">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10.15讲话》),《10.15讲话》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中国文艺创作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哪,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体验生活上出了问题。谈到创作,我觉得应该先从体验生活说起,因为创作是生活体验的升华,创作的题材、立意、主题、表现技巧等都来源于生活体验。</p><p class="ql-block"> 体验生活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1996年我曾在《美术耕耘》杂志发表过《关于体验生活》一文,与业内人士进行过交流,当时得到了许多人士的共鸣。我1989年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在米脂县文化馆参加工作,此后一直在基层从事美术、摄影创作,在这三十年中,我与来米脂体验生活的不少朋友进行过交流、探讨过许许多多的艺术创作方面的事情。30年了感悟颇深,今天再和业内人士进行一次更深入的探讨。  </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体验生活首先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p><p class="ql-block"> 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有不少来米脂体验生活的朋友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哪个地方有扎大辫的姑娘?哪里头上扎毛巾的老农多?……”当时我沉默了。这些就是陕北?来陕北就是为了看这些?这些的确是过去陕北人的一些外在形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大西装、牛仔裤已经来到了黄土地,装饰着“土疙瘩”。姑娘扎大辫子,男人扎毛巾已成为过去。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朋友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并着意寻找这样的模特呢?甚至于生活中没有他们需要的“形象”,他们就给老农头上扎白毛巾,给姑娘戴上假的大辫子,穿上几十年前的衣服(有的“艺术家”自带有道具、衣服)导演出一个他们需要的生活场景,摆出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画面,然后进行“创作”。</p><p class="ql-block"> 这说明他们是用过去一些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去套生活的,而不是在生活中发现典型形象,更不是在生活中提炼主题升华立意的,他们是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复制过去的文艺作品,根本谈不上体验生活和创作。这是不行的,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一个地方的生活习惯、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风貌每一天都在变化着,一个聪明的艺术家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的,然后用睿智的头脑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谛,把握时代的脉搏,紧扣文艺创作主旋律,这才是能搞出真正有个性的有思想的艺术作品的一个前提条件。</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30年过去了还是一样,不少“艺术家”体验生活的方式一如既往。他们的体验生活方式不仅没有使自己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更糟糕的是祸害了这一方净土,使这一片土地在他们的引导下近年来居然“返璞归真”了,拍电影的布置假场景,导演假生活,搞摄影的,画画的跟着效仿。为了迎合“艺术家”的口味,祈雨的、抬楼子的、打醮的、摆道场的等等电影画面成了生活场景,而且越来越多,彻底生活化。许多封建迷信活动不仅死灰复燃,而且更胜一筹,香越来越高,奇谈怪论越来越多,创历史奇观。到处借保护文物发展乡村旅游大兴土木,毁古迹修新庙、毁文物造新神,伪民俗、假民俗泛滥成灾,庙会活动规模空前越办越大,甚至于公安干警帮忙维持秩序,不少封建迷信活动披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外衣,合理化、合法化、官方化。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骑驴的、骑马的、抬轿子的、扭秧歌的五花八门,花炮声响彻云霄,乌烟瘴气,毁坏环境,扰乱民生,铺张浪费十分严重,愈演愈烈。闹洞房的、耍公公的低级下流,庸俗不堪,毫无底线……一双双心灵的窗户被污染,一颗颗幼小的童心被侵害,一种种民族的美德被淹没,一个个民族的灵魂被出卖。陕北这样,全国不少地方亦然。一些“艺术家”和文艺作品正在把生活引导向秃废荒淫,中华民族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令人发指。</p><p class="ql-block"> 《10.15讲话》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文艺创作状况与《10.15讲话》精神严重背离,可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多么重要。</p><p class="ql-block">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呢?</p><p class="ql-block">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必须摆脱古人或他人观察生活的条条框框。一个艺术家不可能不受前人或他人的艺术作品的影响,尤其在其刚刚开始艺术创作的时候,其作品往往有一些模仿的痕迹,他们往往以某位艺术家的某一作品为样板而效仿,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形象,而后进行加工,这是难免的,然而这不是创作,而且这种习惯是体验生活的大敌,在生活中应该提取的是生活的真正内涵,而不是别人的艺术作品中的东西,表现这个时代的精神,要吃“别人没有嚼过的馍”。这是文艺创作的原始依据,同时必须打掉“猎奇”的心理,要克服用“流”套“源”的习惯。要找真正的源,而不可错把某一条“流”当“源”。</p><p class="ql-block"> 记得,1992年春节过后,我去米脂县沙家店体验生活,当时虽然进入了春天,但是寒冬的余威依然延续,天气比较寒冷,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一连几天没有看到太阳,只有阴沉与寒冷,只有嗖嗖的寒风,只有扑面的飞雪,心情当然也比较低落。几天基本都在山顶上活动,感觉平淡乏味,那天突发奇想顺着沟走走或许会有新感觉,可是没有路,原来的羊肠小道早已被大雪覆盖根本找不到,只好摸索着连滚带爬下到沟底,看似白白的路,但是一脚过去就踏入了冰河!返回去已经不可能,当然也不是我的习惯,鞋已湿透、脚早麻木,就顺着沟道向前、向前、向前。晚上在老乡家的火炉边烤鞋袜,一边烤一边聊,我感叹道:“明明是厚厚的白雪,怎么下面就成河了?”老乡说:“春风来了,再厚的雪也要化。”我突然顿悟:再厚的冬雪盖不住春的气息,黄土地再封闭,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起,发展势不可挡。地域的封闭造成思想观念的封闭,才是黄土地落后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创作出了山水画《冬雪盖不住春意》并在当年的一个全国大赛中获了金奖。</p><p class="ql-block">  其次,要脚踏实地,不搞形式主义,要克服虽然到生活中去了,而实际上离生活很远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每年来陕北创作,体验生活的艺术家很多,单是笔者接待过的就有数百人之多,他们中大部分是认真的,有一些则不然,他们走马灯似的跑一圈,不假思索地拍一通便走,徒有虚名,无效劳动,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也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早出晚归,甚至在某一个村子蹲上十几天,翻山越岭,走家串户非常辛苦,但最后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他们觉得什么都平平淡淡,没什么意思。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看似脚踏实地,确实到生活中去了,但实际上离生活很远,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主义。生活是伟大的,但生活又是平凡的,这就要艺术家用文化的眼光看待平凡的生活,要看到日常生活中所显示出来的内在品质,认识到它们的美与气质。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要用历史文化的积淀、民族审美趣味、地域生态文化的眼光看待平凡的生活场景,不仅要把握自然的结构,而且要感悟并表现出气质,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人类创造了文明,但文明有时候又成为一种沉重的包袱束缚着人类的思想。客观现实不得不承认历史上一些文明开化早远的地区、千百年后竟意外地落后于一些文明后起的地区,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奔腾的黄河,厚厚的黄土地曾经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使中国一度曾雄居于世界的东方。然而千百年后竟落后了,黄河流域也曾有过自己荣耀的过去,然而现在比起东南沿海就落后了。但为什么黄土地却吸引了那么多的艺术家,难道是因落后才吸引?不,绝对不是。这里的真、善、美才是吸引艺术家的真正魅力。粗犷苍凉、单纯厚实的土地,加上干旱风沙的自然条件形成黄土高原人百折不回不屈不挠的求生能力,在历史文明的综合影响下形成黄原人憨厚老实、纯朴善良的秉性和刚正不阿的阳刚正气,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性格,是全人类所共同讴歌的,是艺术家挖掘不完,表现不尽的创作题材。这就是说体验生活不仅要脚勤而且要脑勤,这才是真正的脚踏实地。</p><p class="ql-block"> 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这只是体验生活的一部分,是体验生活的第一步,要把从生活中得来的一切原始材料加以研究与分析,要把生活给自已带来的情感上的冲击的丰富感受加以升华,变成理性的感知(生活中的美对我们的启发),找到知觉的配合,把四度空间的知觉、三度空间的世界、凝固成二度空间的图像,进入创作,这是体验生活的最终目的。郑板桥所谓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讲的正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不仅艺术作品的题材、立意、主题、来源于体验生活,艺术作品的表现技巧也都来源于生活体验。</p><p class="ql-block"> 黄土高原的夏天是一年中比较有活力的时候,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吸引着不少艺术家光顾。然而我比较喜欢他的冬天,冬日的黄土高原虽然草木凋零,没有了夏天的生机,尤其腊月异常寒冷,有时候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气非常恶劣。但是异常的雄浑、苍凉、凝重。恶劣环境也磨炼人的意志,造就人的性格,培养人的能力,无论这个环境多么恶劣,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从没有低过头。为了表现出黄土地的这一本来面目与内涵,我反复实践探索,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从大红棉布与焦墨干皴中找到了结合点。画面上不见了荒凉、不见了幽咽、不见了别人的影子,我欢呼雀跃,并确立了“用尽可能简单的艺术语言去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涵的艺术追求”。但是好景不长,当我刚刚可以把不同季节,不同的喜怒哀乐情感与大红棉布和笔墨相交融时,大红棉布这种本来在陕北每个针织商店都经销的材料脱销了,只有化纤材料的红布。化纤材料的红布与大红棉布的质地、机理、吸墨程度截然不同,表现出来的画面效果大相径庭,不得已我只好探索新的带用材料。直到10来年后,2006年我才发现万年红宣纸可以实现大红棉布上的一部分感觉,这样我再一次进入了创作情境,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实践。总之,完成好一件艺术作品需要的材料、表现技法亦受限于社会的发展与表现的内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生活本身作出的选择。</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最后,建立起牢固的体验生活基地也是很重要的。尼采说:“只要你站在那里,就深深地挖掘,下面必有清泉。”世界是无限的,一个艺术家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社会是发展的,一个地方是会发生变化的。不了解这个地方的过去就无法理解与表现它的现在,更难展望它的未来。一个艺术家如果能建立起自己牢固的体验生活与创作基地,那么他有可能挖掘到生活的真正内涵,使其作品表现的内容不仅与别人不同,而且还会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由于表现的内容决定着表现的形式和技巧,所有其表现技法必然会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从而在艺术界形成自已的个性、风格,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存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0.15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span></p><p class="ql-block"> 创作是体验生活的最终目的,让我们把根牢牢地扎在生活中,扎到人民中,牢记“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并时刻明确“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努力创作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用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推动中国文艺繁荣发展。(2019年5月,于米脂。) &nbsp;&nbsp;&nbsp;&nbs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