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川西,一般是指四川西部的甘孜州阿坝州等地,泛指四川省与西藏接壤的地区,基本上为藏族自治地区。</p><p class="ql-block"> 2013年的9月30日,国庆节前夕,“357团”的四位好汉,驾车从成都启程,驶向神秘、辽阔的川西地区,历时9天,行程2300公里,于10月8日安全返回成都。</p><p class="ql-block"> 多年过去了,往事难忘。用心整理图文,创作此美篇。</p><p class="ql-block"> 这个地方,去过一次,便成为一生永久的眷念。</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北纬30度左右,有一条横越东西、跨度极大的公路,它就是东起上海人民广场,西止于西藏樟木口岸的318国道。</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生活的蓝色星球上,在“北纬30度”这条地理概念线的周围有许多令人惊讶的自然景观和令人不可思议的自然现象。比如密西西比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长江、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有钱塘江大潮、黄山、死海、金字塔、玛雅文明遗址、百慕大……等等。</p> <p class="ql-block"> 318国道全长5300多公里。</p><p class="ql-block"> 从上海一路向西,经过太湖、西湖、黄山、庐山、长江三峡、峨眉山、海螺沟、贡嘎山、稻城亚丁、然乌湖、南迦巴瓦峰、拉萨、雅鲁藏布江、珠穆朗玛峰……都是中国知名度最高、最美的景观,竟然奇迹般地分布在318国道线。</p><p class="ql-block"> 318国道,“中国人的景观大道”。</p> <p class="ql-block"> 318国道从成都至拉萨段,全长2140公里,称为川藏公路。</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最崎岖、最险峻、最壮观,通行难度最大、最具有挑战性的公路。</p><p class="ql-block"> 如上图所示,我们从成都出发,经都江堰~汶川~理县~马尔康~色达~甘孜~德格,德格后沿金沙江南下,走白玉~巴塘~理塘~新都桥~雅江~泸定~雅安~成都。</p><p class="ql-block"> 成都至德格为川藏北线,即国道317线;巴塘至成都为川藏南线,即318线。</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行程冠名【转山转水转佛塔】,高度概括了行程中的亮点:跨过了岷江、大金川、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翻越了邛崃山、梦笔山、罗科马山、牟尼芒起山、雀儿山、格聂山、海子山、卡子拉山、剪子弯山、高尔寺山、折多山等;一一参观了当地著名的寺庙,与藏民们友好相处,学习了丰富的藏区文化。</p><p class="ql-block"> “357团”的四位成员,一位30后,一位50后,两位70后,系父子、兄弟、挚友,忘年交。</p> <p class="ql-block"> 此去川西,山高水长,景观无限。</p><p class="ql-block"> 地处高原,地形差异变化极大,既有高山雪峰和高山湖泊,又有森林草甸,既有深沟峡谷又有河谷平原。</p><p class="ql-block"> 还有深厚的藏传佛教文化和丰富的藏区民俗民风,领略大千世界。</p><p class="ql-block"> 本篇内容按行程顺序逐日编写。</p> <p class="ql-block"><b> D1成都—汶川—理县—马尔康</b></p> <p class="ql-block"> 成都与都江堰已先后游历多次了,此次再游的内容就不编入本篇了。</p><p class="ql-block"> 车出成都,沿成灌高速、都汶高速北上,途经映秀新镇、汶川新城。</p><p class="ql-block"> 虽然沿途尚可看到一些汶川大地震的遗迹,但新的家园已经建成,人民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曾经清澈的岷江已面目全非,两岸新建的公路破坏了山体植被,若干个阶梯电站将河道截断,河床裸露,怎么会这样子呢。</p> <p class="ql-block"> 罗汉崖,在理县境内,317国道北侧,一个路过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经过了桃坪羌寨,再后,经过米亚罗,后者所在的红叶景区是很多摄影师推荐的拍摄地,名气很大的。</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穿越了海拔3300多米的鹧鸪山隧道,在梭磨河大峡谷中前行。</p><p class="ql-block"> 鹧鸪山,是切身体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的山路之一,是国道317的第一座雪山,主峰海拔4458米。在隧道开通前,翻山老路山高路陡,冰雪路滑,行车危险,事故频发。党中央作出“稳藏必先安康”、“安康必先通康”的战略构想,2004年底竣工的隧道把西出成都到马尔康的进藏通道里程缩短了50公里,节省行车时间一个半小时。</p><p class="ql-block"> 如今,鹧鸪山已建立起自然公园,四季皆宜游。</p> <p class="ql-block"> 梭磨河大峡谷自鹧鸪山脚刷马路口至马尔康白湾乡想足止,全长91公里,垂直高差890米。</p><p class="ql-block"> 两岸石壁峻峭,植被丰茂,不见人烟。</p><p class="ql-block"> 这个大峡谷有三大著名景观:春天杜鹃如霞,秋天秋林如屏,冬季悬冰流珠。均可为藏区奇观。</p> <p class="ql-block"> 卓克基土司官寨所处的卓克基镇西索村地处梭磨河与西索河交汇处的高地上,依山傍水,景色秀丽。</p><p class="ql-block"> 在交通闭塞的岁月,这里是嘉绒藏区东去汶川进入内地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备注:卓克基往南是梦笔山,S210省道翻越4114米的梦笔山垭口,下去就是小金。</p><p class="ql-block"> 西索民居具有典型的嘉绒藏族“垒石为室”的建筑风格,外观精美,建筑坚实,冬暖夏凉。</p> <p class="ql-block"> 嘉绒藏区。</p><p class="ql-block"> 在四川的甘孜州、阿坝州的部分地区如丹巴、马尔康、小金、理县、红原……等地,居住着讲嘉绒语、以农耕为主的藏民,藏区称这些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认为他们是藏族原始四大姓氏扎氏的后代。1954年后,为方便称呼便叫称“嘉绒藏族”。</p><p class="ql-block"> 嘉绒藏族是土蕃人东侵时期吐蕃驻军及移民与下象雄土著长期融合形成的一个民族。</p><p class="ql-block"> 嘉绒藏族是汉化程度最高的一个藏族支系。</p> <p class="ql-block"> 卓克基土司官寨。</p><p class="ql-block"> 位于马尔康市以东7公里的卓克基镇西索村。侬山而建,坐北朝南,是由四组碉楼组合而成封闭式的四合院,院内中心部分为天井。</p><p class="ql-block"> 官寨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18年),主体为五层~六层碉房,1936年毁于大火,土司索观赢复建完工于1940年。</p><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赞誉它是“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p><p class="ql-block"> 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二层楼的“土司会客厅”亦称“外宾厅”,为土司接待汉族官商客旅的专门场所。</p><p class="ql-block"> “四土”是我国土司制度存留最晚的一个地区,其保持至1956年才废止。</p><p class="ql-block">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诸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为了治理所需。其中藏区的土司制度不但有效治理了藏区,而且也促进了藏区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迁。</p><p class="ql-block"> 如今,马尔康境内保存着最为丰富的当年土司文化的风采和遗踪,如官寨、石碉等。</p> <p class="ql-block"> 土司议政厅。</p><p class="ql-block"> 整座官寨已经成为藏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一层和四层展示嘉绒文化,有厨房、经幡房、社稷房、酿酒坊、衣饰房、银厅房等。</p><p class="ql-block"> 二层主要是红色文化展示。</p><p class="ql-block"> 三层主要展示土司文化,有土司卧室、土司议政厅、官司房、客房、餐厅、土司大烟房、管家卧室等。</p><p class="ql-block"> 五层及四层一部分为宗教文化展示,包括文经堂、红教殿、黄教殿……等等。</p> <p class="ql-block"> 官寨之主~第16代土司索官赢。</p><p class="ql-block"> 就是他,亲手建筑了官寨,又因故烧毁了它,再重建。</p><p class="ql-block"> 也是他,在1935年率领藏兵阻击红军进入卓克基地区。</p><p class="ql-block"> 也是他,后来成了朋友,1952年参加少数民族“五•一”观礼团进京,与毛同桌共餐。</p><p class="ql-block"> 索官赢,熟读四书五经,能讲流利汉语,精明好学。当年,他阅读的线装《三国演义》还被毛借读。</p> <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底,中共中央军委率第一方面军主力离开两河口北进,翻越长征途中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7月1日到达卓克基,曾住官寨,休整一周,并在“土司议政厅”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p> <p class="ql-block"> 在官寨楼上窗户观看西索村貌。</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的马尔康市景色。</p><p class="ql-block"> 马尔康市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辖的县级市,州首府。2015年撤县设市。</p><p class="ql-block"> 它地处川西北高原南端,属高原峡谷区。是以原嘉绒18土司中的卓克基、松岗、党坝、梭磨等四个土司属地为雏形建立起来的,亦称“四土地区”。</p><p class="ql-block"> 绒区多高山大河,在地缘上一定程度隔绝了对外交流。尤其是“四土地区”作为最大的嘉绒藏族聚居区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今天马尔康所拥有的嘉绒藏族文化积淀最为厚重最为浓郁。</p><p class="ql-block"> 入住润峰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b> D2 马尓康—翁达—佛学院—色柯—色达</b></p> <p class="ql-block"> 清晨,雨夹雪,昨晚下了一夜的雨。</p><p class="ql-block"> 在小餐馆吃饱早餐后就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出城几分钟后,317国道的路面就是这般模样了,还好,坑坑洼洼不多。</p> <p class="ql-block"> 马尔康城西十几公里处,路边的松岗碉楼。</p><p class="ql-block"> 这是松岗土司的官寨,矗立在海拔2600多米的山脊上,开车在梭磨河谷仰望,宛如耸入云端。</p><p class="ql-block"> 据查,松岗土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18世纪时达鼎盛阶段,官寨建筑成群,自称“第二布达拉”。1936年,此官寨被焚毁,剩下了这几座碉楼。</p> <p class="ql-block"> 路边,新建的“松岗街”上的藏民居,多数是地震后复建的,也开发旅游业了。</p> <p class="ql-block"> 绰斯甲河,317国道就沿着河谷通行。</p><p class="ql-block"> 绰斯甲河与昨天相伴我们走过的梭摩河在马尔康西的白湾汇合流入大金川,最终流入丹巴的大渡河。</p> <p class="ql-block"> 峡谷中的藏寨。</p> <p class="ql-block"> 绰斯甲河,河谷两岸的交通现在已经相当方便了。</p> <p class="ql-block"> 绰斯甲河大峡谷风光。</p> <p class="ql-block"> 从马尔康,往西,317国道在翁达折向南到炉霍,再折向西偏北到甘孜。</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去色达,只能与317暂时拜拜了。转入县道往色达,去往“喇荣五明佛学院”。</p><p class="ql-block"> 炉霍县往南行就是道孚县,再住南就是塔公草原和新都桥、康定了。</p> <p class="ql-block"> 自驶离马尔康后,开始体验“行车难”。国道坑坑洼洼,大坑接小坑,如同遭受过“炸弹”,车速20~30公里/小时。人在车中可不能放松,更不可瞌睡,抓紧把手,随时起伏。驶上县道,更是雪上加霜,路况啊路况。</p> <p class="ql-block"> 风光相伴,不辛苦行吗?</p><p class="ql-block"> 色达县,是甘孜州藏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甘孜州东北部,为两省、三州、六县的结合部。地处巴颜喀拉山南麓,为丘状高原,平均海拔4127米。人口4万多,分布着16个民族,为牧业县,主要畜种为牦牛。</p> <p class="ql-block"> 六字大明咒,又称六字真言等:</p><p class="ql-block"> 唵 嘛 呢 叭 咪 吽</p><p class="ql-block"> 每个字所代表的意义不同,但是每个字都代表无尽公德大利,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至高无上,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p><p class="ql-block"> 此咒即是观世音菩萨的微妙本心,常诵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与利益。</p><p class="ql-block"> 是佛教信徒终身的诵念。</p> <p class="ql-block"> 翁达到色达,途中经过洛若镇,路旁有一条山沟,叫做喇荣沟,沟口竖立一座牌坊式门楼,上书“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p><p class="ql-block"> 顺沟上行数公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喇荣寺五明佛学院,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之一。</p><p class="ql-block"> 五明:声明(语文)、工巧明(工艺学)、医方明(医学)、因明(逻辑学)、内明(佛学)。大乘佛教以五明为学人所必修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据说,从这扇门走进去,便可免受沦落地狱之苦。</p> <p class="ql-block"> 任何人,无论是否信教,来到这里,无不被它大片大片极致的红色惊艳到了。</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为辉煌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宁玛,意为古和旧。宁玛派为藏传佛教四大主流教派之一,俗称“红教”。因为此派僧人戴红帽。</p><p class="ql-block"> 这是最古老的教派,其历史可追溯到8世纪吐蕃藏王赤松德赞时期的莲花生大师。它传承弘扬旧密咒。它作为一种有系统教义、寺院和僧伽组织的正式教派成立于11世纪,后在西藏统治者大力扶持下有了显著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雄伟的群山将这个红色佛国紧紧拥抱在怀里。</p><p class="ql-block"> 麒名是再次来到这方圣地,他驾车一直向前方向高处挺进,在佛学院狭窄蜿蜒的坡道上“挣扎着”行驶。这里没有交警,没有交通指示灯,只有相互礼让。</p><p class="ql-block"> 会车太困难了,屡屡扳折左右返光镜才能勉强擦身而过。</p><p class="ql-block"> 历经曲折终于登顶,我们的坐车爬到了车道可达的最高处,海拔3900多米的大山顶。</p><p class="ql-block"> 据说,现在私家车已不能进入佛学院。在沟口开辟了公交摆渡车。</p> <p class="ql-block"> 震撼!词穷。</p><p class="ql-block"> 不入此境焉能观此景生此感。</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佛学院的核心:大经堂,可以容纳5000人。</p><p class="ql-block"> 佛学院的历史与现状:1980年,宁玛派僧人晋美彭措在此地扩建已存在一个世纪的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修行处,创建了小规模讲经院和禅修院各一座,时有学员32人,晋美彭措任堪布。1985年,形成喇荣学经点;1993年,学经点学员增加至2000多人,经师54人;1997年,成立喇荣五明佛学院;2013年,已拥有学员1.5万余人,资深经师100多人,包括多位高僧。</p><p class="ql-block"> 堪布,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丈。后来,凡深通经典之喇嘛、寺院或佛学院之主持者,皆称堪布。均高僧也。</p> <p class="ql-block"> 佛学院的学生主要来源于西藏以外的藏区,不分民族不分文化高低,有各种班级,包括长期班、短期班等,可长达数年十几年甚至终身在此修学。课程设置分显教、密教和共同文化三大部分,又细分繁多、内容丰富,学业合格者可获得毕业证书,可以到各藏区进寺院、办学校,发展民族文化和佛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 佛学院占地4平方公里,仍处在扩建中,喇嘛、尼众、居士、学员住房成千上万间。严格分为觉姆(女性出家者)、喇嘛、居士三种居住区,不能混住。</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的“圈地运动”形成了层层磊叠、绵延不绝的小木屋。簇拥着几座辉煌的寺庙和佛堂。因规模过大,人员众多,设施简陋,虽然制度完善、管理规范,但是,在地质、消防、卫生、治安等方面仍存在很大隐患,要解决好交通、供水、供电、供食、排污等重要工作。</p><p class="ql-block"> 2014年,就曾经因电线短路引发火灾,烧毁僧舍150多间。</p><p class="ql-block"> 自行修建的僧舍及生活在其中的僧众真是有点人类较原始的群居生活的样子。一人一居室包括地铺和小小的厨房,生活相当简约,一切只为维持最基本的生存。</p> <p class="ql-block"> 新一代的喇嘛,年轻英俊,有知识富朝气,谈吐流利,广结善缘。</p><p class="ql-block"> 他们对镜头已经完全没有了敏感和反感,很乐意留下镜头里的你我他。也感谢麒名先生将照片传送给他们。</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无论是教师、学员还是修行者,都是自觉自愿、诚心实意、虔诚修学。他(她)们在佛学院的生活经历是内地的人们无法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这里是难得的一方净土。终身追求简单而最高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 麒名在为藏族朋友拍照。</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坐车露出了前脸,已经是这般模样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自驾走川西,车太不给力。因为先前约定有几位成都朋友同行,因此麒名的成都朋友租来了这辆“江淮”商务车,9+2座,2驱2.0的排量。启程前,人员有变,就是“357团”的4个人了,再换车很麻烦的,于是,就开着这辆车上路了。</p><p class="ql-block"> 吃足苦头。</p> <p class="ql-block"> 二哥、我和新结识的朋友来合影一张。</p> <p class="ql-block"> 一户人家请来喇嘛做佛事,也在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山顶远眺坛城。</p><p class="ql-block"> 坛城,又称道场,轮圆具足,焚音译作曼陀罗,实为密乘本尊及其眷众的聚集场合和修法道场。它以本智为主尊,道果功德为眷众,眷众环绕本尊游戏庄严而称轮圆。</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古代人们修密法时在修法场地筑起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土坛,邀请过去•现在•未来诸神亲临作证,并在土坛上绘出他们的图像。现代坛城由此演变而来。</p> <p class="ql-block"> 走进坛城。</p><p class="ql-block"> 令人目眩,因为它的华美璀璨。</p><p class="ql-block"> 它的第一层是转经筒长廊,金色的圆筒在转动中发出悠长而独特的美妙之音,没有人能保持静默。</p><p class="ql-block"> 跟随转经筒的人流,口诵六字真言,去亲手转动带来福运的经筒,体验藏族特有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上层是转经的地方。为了祛病、消灾、祈福……需要转多少次呢?你明白了吗?</p> <p class="ql-block"> 虔诚的喇嘛在转经。</p> <p class="ql-block"> 一连串的规范动作,反反复复。</p><p class="ql-block"> 全身匍匐在地,虔诚至极。</p> <p class="ql-block"> 坛城附近的佛教建筑,金光闪闪。</p> <p class="ql-block"> 僧侣们下课了。</p><p class="ql-block"> 色达,这块红色土地上,涌动着僧侣们一生的信仰:一人一家一生一世修行。</p> <p class="ql-block"> 厚实的木墙和平顶上的泥土,都是为了抵御高原的严寒。</p> <p class="ql-block"> 无关信仰,无关宗教,色达,值得每个可以去到的人亲临的神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进入佛学院后,曾直奔地处半山坡的喇荣宾馆,准备投宿,但仅有地下室的多床大房间了,这,有困难了。无奈,只能天黑之前赶到色达县城入住。</p><p class="ql-block"> 喇荣宾馆只接受现场登记入住。条件再怎么简陋也是一房难求。</p><p class="ql-block"> 红色色达之暮色与晨曦就失之交臂了。</p> <p class="ql-block"> 下山前往县城。</p><p class="ql-block"> 距县城1.5公里的色柯镇,有一座四川最高的藏传佛教宝塔~邓登曲登佛塔,又称降魔塔。</p><p class="ql-block"> 该塔始建于1913年,是色达藏民头人嘎夺和喇嘛索朗罗吾为镇妖驱邪、消灾解难、普渡众生、太平兴旺而建。</p><p class="ql-block"> 塔高52米,共9层。木石结构、内圆外方、交错层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雪域高原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p><p class="ql-block"> 一层是转经房,二、七、八层共有佛龛15个,内塑诸佛像。三、四层为各种绘画佛像。九层为塔顶。</p><p class="ql-block"> 塔内藏品丰富而珍贵。</p> <p class="ql-block"> 在邓登曲登佛塔附近还有一个大型的经幡群和玛尼石堆,还有一座寺院。</p> <p class="ql-block"> 天黑了,入住色达县金马大酒店。</p><p class="ql-block"> 干净的标房,热水也有,但是,不敢洗澡啊。海拔有点高。</p> <p class="ql-block"><b> D3 色达—甘孜</b></p> <p class="ql-block"> 清晨起床就见下雪了,气温下降很多。</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顶风冒雪驶进东嘎寺。</p><p class="ql-block"> 东嘎寺,是四川藏区著名的红教(宁玛派)寺庙,色达三大寺庙之一。创建于1686年。坐落在色达城西约10公里的东嘎神山上。</p><p class="ql-block"> 璧画雕刻艺术造诣很高。</p> <p class="ql-block"> 寺院静悄悄的,不见一人,晨课时间未到,喇嘛们还没有来。</p><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时路过,朱总司今率部在该寺休整达半个月,并获得寺院的粮食和物资支援。</p> <p class="ql-block"> 药师塔。</p><p class="ql-block"> 药师塔是东嘎寺的核心所在,里面供奉的是药师佛。</p><p class="ql-block"> 每天定时开放。内部一层是大殿,供奉佛像,二层是更多的佛像,包括了藏传佛教各个门派的代表人物,三层是藏经阁,顶层的四层供奉的就是药师佛。</p> <p class="ql-block"> 大殿的大门不关闭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车孤零零的停在那里,我们在大殿静静地观赏与感悟。</p> <p class="ql-block"> 精美的佛教璧画,选一幅观赏。</p><p class="ql-block"> 寺内还珍藏着清末文物晒佛唐卡。</p> <p class="ql-block"> 殿堂内塑有释迦牟尼坐像一尊。</p><p class="ql-block"> 三面绘有宗教壁画,红色立柱上雕龙刻花,气氛庄重肃穆,色彩艳丽夺目。</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小秘密,如果寺内的活佛乐意,他会为平原物件开光哦。我没有准备,错过了。</p><p class="ql-block"> 东嘎寺还设有显密讲学院和闭关禅修院,有数百位僧众常住修学。</p> <p class="ql-block"> 大殿有二层,上上下下处处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寺中逗留了一个多小时。看到了喇嘛们或驾车或骑摩托车或步行先后进入寺院,进入大殿。</p><p class="ql-block"> 喇嘛们开始了每天必做的诵经。低沉的男声回荡在大殿中,可我等听不懂啊。</p><p class="ql-block"> 左下角就是麒名,他席地而坐正与一位喇嘛在悄悄的交流。他3年前就曾经到过这个大殿,结识了其中的喇嘛,这次是回访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真正的深入了藏传佛教的殿堂,感受着难得一遇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从东嘎山下来去甘孜,要穿越著名的金马大草原,然后进山。</p><p class="ql-block"> 天气晴朗时,东嘎寺是眺望金马大草原的上佳位置,但那天那时,风雪交加,能见度太差了。</p><p class="ql-block"> 金马草原为甘孜的著名天然牧场,美丽富饶。传说曾在这里发现过“马头形”金子,后人为祈福而取名“色达(意为金马)”。</p><p class="ql-block"> 色达到甘孜,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返回到翁达再走317国道;二是走我们选择的县道,全程约160公里。</p><p class="ql-block"> 虽仅160公里,一天之中似乎经历了四季,大雪、雨水、多云、晴天轮番上阵。</p> <p class="ql-block"> 这条县乡道路,连编号也找不到,没有一个人,未遇一辆车,看着导航勇往直前。砂石路、砂土路、泥土路,布满“弹坑”,路太烂了。</p><p class="ql-block"> 经过亚龙乡—塔子乡—达吉冷寺—泥柯乡—丘洛—四通达乡等地。这里的乡,就是几栋藏民族而已。</p><p class="ql-block"> 在泥柯乡附近就翻山了。先是罗科马山(海拔4100米),紧接着是牟尼芒起山(海拔4550米,垭口处海拔约4300米)。</p> <p class="ql-block"> 仔细看看,上图中央山间竟然还有藏民居,就在山体的一个凹处,一条小路蜿蜒通往山下(电脑看大图很清楚的)。</p><p class="ql-block"> 民居的旁边应该是一条已经退化了的冰川,另一边还有一个山洞。</p><p class="ql-block"> 他(她)们为什么生活在这里呢?</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翻山之路。</p><p class="ql-block"> 风雪伴我去远方。</p> <p class="ql-block"> 壮观而惊险。</p><p class="ql-block"> 牟尼芒起山,又称“乃龙神山”,4000多米高的垭口,一侧是山崖,一侧是悬崖。在漫天大雪中,除了路上的车辙印,到处白芒芒,盖住了险峻的高山之路。</p><p class="ql-block"> “357团”曾经在这里走过。</p> <p class="ql-block"> 翻过牟尼芒起雪山,南坡景象立马改观,草原、植被展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经过四通达乡,流淌的是达曲河。</p> <p class="ql-block"> 典型的藏民居。</p><p class="ql-block"> 屋墙、围墙都贴满了牛粪,每家每户全部如此,一年四季的燃料之一,尤其是冬季,漫长而寒冷,全靠它了。</p><p class="ql-block"> 在四通乡的卡苏村附近,我们拐进了一条仅容一车通过的真正的土路,它绕着山筑就,弯曲起伏,车轮常常打滑,但,必须通过,为了去目睹卡萨措的面貌。</p><p class="ql-block"> 发动机咆哮着,底盘时不时发出碰擦声。商务车,车身太长,底盘太低,动力太弱,集所有缺点于一身了。</p> <p class="ql-block"> 卡萨措(卡萨湖)位于甘孜州炉霍县西70公里处(其实距离甘孜更近些),是川西北路最大的水鸟栖息地,总面积近2平方公里,湖面海拔约3500米,是一个典型的高原淡水湖。</p><p class="ql-block"> 这个当地有名的圣湖,是我国即将消失的湖泊之一。</p><p class="ql-block"> 下图摘自网页,美丽的圣湖。</p><p class="ql-block"> 卡萨湖观景台不在湖边,在山上的317国道旁边。</p> <p class="ql-block"> 群山怀抱的卡萨湖,碧水蓝天,东有神山,西临觉日寺旧址。</p> <p class="ql-block"> 人们经常在这里围湖绕转朝拜,祈祷神灵护佑。</p> <p class="ql-block"> 游完卡萨湖,麒名果断选择了另一条泥泞小路往坡上驶去,待上坡后眼前竟然出现了一条乌黑的柏油路!这是一段已经拓宽取直、改建完成的317线,平坦的公路直达甘孜城,行程40公里。</p><p class="ql-block"> 幸福来的很突然哦。</p> <p class="ql-block"> 雅砻江河谷风光显现,甘孜城就在眼前了。</p> <p class="ql-block"> 驶进甘孜县城。甘孜,藏语意为洁白美丽。</p><p class="ql-block"> 县人民政府驻地甘孜镇,地处县境南部雅砻江左岸,川藏公路317线穿城而过。这里距州府康定382公里,距成都737公里。在川藏北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p><p class="ql-block"> 1936年,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在甘孜胜利会师。</p> <p class="ql-block"> 甘孜县境内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俱全,有开放寺庙35座。</p><p class="ql-block"> 甘孜寺坐落在县城边的山坡上,属藏、汉结合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甘孜寺是格鲁派寺庙,已经有3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格鲁派称为“黄教”。是藏区佛教诸多教派中最后形成的一个宗派。由于其强力参与政治而长期受中央政府支持,持续掌控地方政教权力。1642年五世达赖在清政府的册封和支持下取得了在全藏区的统治地位后逐渐成为藏族社会上势力最强大、影响最大最远的一大宗派。</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始建于11世纪、曾经强大的噶当派于15世纪后并入格鲁派。</p><p class="ql-block"> 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为: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都是内地人所熟知的。</p> <p class="ql-block"> 甘孜寺,号称九殿三堂千舍,珍藏大量经书唐卡佛像,有僧侣400余人,现主持为香根活佛三世。</p><p class="ql-block"> 大殿共分四层,一层为大经堂;二层为护法神殿;三层为强巴佛殿;四层供奉着印度请来的觉卧仁泊切。</p><p class="ql-block"> 强巴佛,就是汉传佛教的弥勒佛,是藏传佛教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即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 傍晚,在甘孜寺平台俯瞰甘孜全景是相当美妙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甘孜县,全年日照充沛,有“太阳城”之称。</p>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白塔寺。</p><p class="ql-block"> 背靠卡瓦洛日雪山,藏民们心中的财神山。</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入住在康巴宾馆。</p><p class="ql-block"> 停车场上,每一辆车都是这般模样。我们的车最为另类。</p><p class="ql-block"> 甘孜城区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第三产业发达。</p><p class="ql-block"> 麒名率团去吃了一顿“跷脚牛肉”,源于四川的传统名吃,那是真的好吃!</p> <p class="ql-block"> 在甘孜县城街上就可以看到的城外雪山。</p> <p class="ql-block"><b> D4 甘孜—德格</b></p> <p class="ql-block"> 今天早上8点钟出发,沿317国道前往德格。</p><p class="ql-block"> 会经过几个寺庙,将翻越高高的雀尔山。</p><p class="ql-block"> 出城西行,就是雅砻江。</p><p class="ql-block"> 江畔风光很美,晨曦中炊烟袅袅,高原山水如画。</p><p class="ql-block"> 雅砻江是金沙江支流,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在攀枝花市注入金沙江,全长1187公里。它在甘孜城下经过,竟是这般平静。</p> <p class="ql-block"> 这段317线,与昨天走过的城东那段都是已经翻新了的,但好景不长,不久后又将面临烂路。</p> <p class="ql-block"> 路北的格隆寺,上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太安静了,只遇见几个喇嘛在走动,与我们似乎互不打扰。</p><p class="ql-block"> 这是宁玛派的一座小型寺院。显出几分破旧了。</p> <p class="ql-block"> 教派的法旗高高飘扬。</p> <p class="ql-block"> 玛尼堆。</p><p class="ql-block"> 石头上、石板上,刻着六字真言、慧眼、神像、经文、吉祥图案……。</p><p class="ql-block"> 石头,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载体,以其不朽的质地而成为社会文明继承和创造的有力见证。</p><p class="ql-block"> 藏族同胞用精湛的艺术将一块块普通的石头变成玛尼石,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玛尼石聚集起来,就成了玛尼堆。</p><p class="ql-block"> 玛尼石刻驱魔镇邪,护佑众生。</p> <p class="ql-block"> 他是游方的喇嘛吗?</p><p class="ql-block"> 他很友好,与麒名攀谈,与我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317线北侧的大金寺。</p><p class="ql-block"> 建在一坐山包上,坐北朝南,大殿造型仿大昭寺,钢筋水泥结构的一底三楼,庄重富丽、气派雄伟。建筑面积达近15万平方米,大殿下方和周围建有僧舍。</p><p class="ql-block"> 它位于甘孜县卡攻乡。属格鲁派(黄教)寺院。</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僧侣最多时达三千人之众。也曾拥有僧兵,势力强大。</p><p class="ql-block"> 朱德元帅长征中走进这里。</p> <p class="ql-block"> 今天,大金寺有重大活动,我们的车就不允许进入大院了,人则可自由活动。</p><p class="ql-block"> 在藏区任何地方,当地规模最大、艺术性最强的建筑必定是藏传佛教寺庙。而格鲁教派(黄教)寺庙无论在分布、数量、规模等方面都是其他教派无法比拟的。</p> <p class="ql-block"> 看看喇嘛们的眼神,多么期盼和虔诚。</p> <p class="ql-block"> 甲登•洛绒向巴活佛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位高僧,他1946年出生在甘孜,3岁时被认定为转世灵童而举行了坐庆典礼。现任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甘孜州人大副主任,同时,他是大金寺的住持。在甘孜德高望重。</p><p class="ql-block"> 身穿绛紫色僧袍的甲登活佛正为迎候的喇嘛代表赐福。</p> <p class="ql-block"> 当时在现场的非藏族朋友也可受领赐福。</p><p class="ql-block"> 二哥也上前与活佛握手致意,领受了活佛赐于的哈达。这条哈达一路伴随我们回到上海,亦将藏佛教的福祉带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迎接活佛回寺有很多礼仪,我实在是知识贫乏,只顾看热闹了。</p> <p class="ql-block"> 喇嘛们手中的数码装备悉数上场了。</p> <p class="ql-block"> 焚烧松柏树枝,空中飘逸着清香。</p> <p class="ql-block"> 幸福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二哥很开心。</p><p class="ql-block"> 藏区佛教寺院有很多制度,也有“各级干部”,其名称有:活佛、堪布、格西、青则、格根、翁则、松勒等,各有分工各负其责。</p> <p class="ql-block"> 你拍我,我也拍你。</p><p class="ql-block"> 年青的喇嘛很好学,看到数码单反很感兴趣的。</p> <p class="ql-block"> 父子俩</p> <p class="ql-block"> 老李同学与小喇嘛们</p> <p class="ql-block"> 安静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 躲在一角偷偷乐</p> <p class="ql-block"> 早课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僧众的地位不同,座位也不同。</p><p class="ql-block"> 早课时,翁则开念经,全体跟念。</p><p class="ql-block"> 这个形式的集中念经,每天5次,每次内容不一。</p><p class="ql-block"> 早课期间,有专职喇嘛为僧众分发食物,最年幼的小喇嘛承担跑腿,在走道中快速跑动分食,每人一只面饼一碗酥油茶。喇嘛们每天吃2餐,这就是其中的一餐,其他时间只能喝酥油茶,不允许吃其他食物,生活真的是很艰苦。</p> <p class="ql-block"> 我们有模有样的坐在大殿里听经,也分到了大饼,就这般大小,每人一只,童叟无欺。因为我们没有碗,因此没有领到酥油茶。</p><p class="ql-block"> 虽然说酥油茶富有营养,足够人体所需的能量与蛋白质等,但年轻力壮的僧侣们每天仅吃2餐,餐食又如此简单,非亲眼所见实不易相信。</p><p class="ql-block"> 这几个面饼我们带着离开了大金寺,未曾想成了我们次日午餐的主食。</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对来自以色列的情侣。</p><p class="ql-block"> 在寺院里,我们曾与他们简单交谈,并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看看他(她)们背负的装备吧,这才是旅行啊。</p><p class="ql-block"> 手里还有这么厚的一本导游书。</p> <p class="ql-block"> 上午10.45我们告别大金寺,继续赶路。</p><p class="ql-block"> 国道317线在大金寺以西还没有得到翻新,我们的车又开始强烈颠簸了。</p> <p class="ql-block"> 天气晴好时,国道经过的大草原风光真的令人陶醉其中,一幅幅高原藏地风景画。</p><p class="ql-block"> 这次整理资料,编写美篇,我又在网上浏览有关攻略,看到如今的317甘孜—德格段早已换了人间,平坦的油面道路直达远方。</p> <p class="ql-block"> 路旁有藏民居,我们停车休息。</p><p class="ql-block"> 可爱的儿童,姐弟妹三人,有几分腼腆。</p> <p class="ql-block"> 糖果饼干,她(他)们喜欢的。</p> <p class="ql-block"> 牧民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 沿途,寺院真多。</p> <p class="ql-block"> 近2个小时后,我们抵达了甘孜—德格间的重要镇区—马尼干戈。</p><p class="ql-block"> 马尼干戈属德格县管辖,位于草原边缘,雀儿山下,是川藏北线上的一个重要交通要地,古代茶马古道的重镇。</p><p class="ql-block"> 东至德格、北上四川最高的县城~石渠、去往格萨尔故里阿须草原就从这里分路。</p><p class="ql-block"> 此去石渠单程要220公里,一个来回整整2天还挺紧张的,只能割舍了。</p><p class="ql-block"> 石渠,有被称为“太阳部落”的原始游牧民族,有甘孜州最大的黄教寺庙群,有世界奇观~松格嘛呢石经城。</p> <p class="ql-block"> 在小镇中心,一家相当如此的小餐馆里,我们每人一碗牛肉面。看着老板娘用大火猛烧高压锅,才能为我们煮熟面条。牛肉嘛,当然是不知道哪天就已炖熟了的。</p> <p class="ql-block"> 从马尼干戈西行不远就是新路海。</p><p class="ql-block"> 新路海,是317线上的人间仙境,冰川、湖泊、高原林、高原草甸等组合,勾画出奇景。</p><p class="ql-block"> 那个高山湖称玉隆拉措,传说为格萨尔王王妃珠姆沐浴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没有时间啦,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 午后1.45左右,我们开始翻越雀儿山。</p><p class="ql-block"> 雀儿山,藏名“绒表俄扎”,意为“山鹰飞不过的山峰”,主峰海拔6168米,每年有8个月被积雪覆盖。“风吹石头跑,四季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夏天穿棉袄”。</p><p class="ql-block"> 2013年,从甘孜到德格必须翻越雀儿山,别无选择。</p> <p class="ql-block"> 经常有大小石块坠落。有时候,危险就在身边。</p> <p class="ql-block"> 记住这个地点这个时间:地点是雀儿山北坡,海拔约4300米,时间是14.22。</p><p class="ql-block"> 雀儿山隧道的北口,正在施工中。地点叫做雀儿山三道班。</p><p class="ql-block"> 这条隧道是在2012年开工建设,2017年9月正式通车。全长12公里(其中隧道长7公里,两端接线长5公里),海拔4240~4380米,是世界上第一座在海拔4300米以上的超特长公路隧道。</p> <p class="ql-block"> 越往上越难走。雀儿山,车辆滑落、坠崖已经是见怪不怪的“寻常事件”了。</p> <p class="ql-block"> 单向行驶已经是相当困难了,跟着前车的车辙,保持间距,慢慢挪动。</p><p class="ql-block"> 最惊险的是会车,而且对方是大车,太困难了。</p> <p class="ql-block"> 暂时贴崖,让出路面,让对方的来车通过。就是这样我让你一会,你让我一段,避免阻塞,保持双向车流均可行动。</p><p class="ql-block"> 垭口没有交警,不见路政人员,都是路过的驾驶员们自觉遵守行业规范,以良好的职业素质保路保通畅。</p> <p class="ql-block"> 我们翻越雀儿山是在当年的10月3日,平原地区的夏末秋初,而青藏高原已是白雪皑皑。</p><p class="ql-block"> 因为是藏区交通要道,雀儿山全年都要通车。冬季,山上的积雪可厚达3米,气温可能降至零下40度。</p><p class="ql-block"> “翻越雀儿山,犹过鬼门关”。</p> <p class="ql-block"> 垭口的路碑,已年久失描,字迹模糊了,但仍可看出: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险,此处海拔5050米。</p> <p class="ql-block"> 在风雪交加的高山垭口,竟然还遇到了骑行者。他们是真勇士!</p><p class="ql-block"> 就在垭口,为了避让正停在道路上安装防滑链的大车,我们坐车的左后轮侧滑陷入了内道路边的沟中,危机出现了。</p><p class="ql-block"> 油门加到了极限,车下3人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几次尝试脱困均已失败。这可是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上啊,本来就缺氧,更是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 至今感谢附近的藏族司机们,大家纷纷伸出援手,选准角度,垫妥防滑毡(就是车内的地饰片),站好位置,一声令下,七八条汉子同时发力,终于助推我们的两驱商务车脱离困境。</p> <p class="ql-block"> 终于开始下山了。</p><p class="ql-block"> 事后,仍然心有余悸。麒名说,已经作了最困难的打算,就是弃车而搭车下山,等风雪停歇后再上山设法动车,毕竟,人的安全是最最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 垭口,常为高山大岭的交通孔道,垭口在地理意义上指的是山脊上呈马鞍状的明显下凹处,垭口就是翻山越岭的捷径。</p><p class="ql-block"> 险峻壮美的川藏线,有许多著名的垭口,大家最熟悉的也许就是川藏南线上的米拉山垭口,海拔5013米,在拉萨~林芝间路过的游人,必定会在此拍照。我也曾走过米拉山垭口,相比之下,雀儿山之路险峻多了。</p> <p class="ql-block"> 下山途中,雀儿山南坡,画风大变。</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张要记住地点记住时间的照片:地点是雀儿山南坡,隧道南口工地,时间是16.38。</p><p class="ql-block"> 就是说,我们从北坡行驶到海拔5050米的垭口,随后下坡到达这里,耗时2小时又16分钟。里程是20公里。不平凡的路程。</p><p class="ql-block"> 这20公里的“天险”段,有3处总长近5公里的雪崩路段,6处约2公里多的泥石流路段。</p><p class="ql-block"> 隧道已经建成,如今驾车通过隧道只需要10多分钟就翻越了雀儿山。</p><p class="ql-block"> 在川西行车途中,已经穿越了一个又一个隧道,凡隧道贯通后,原来的翻山公路基本上就弃用了,只留下昔日的痕迹。因此,探险者就是打算再上雀儿山垭口,已经无路可走了。</p><p class="ql-block"> 川藏线上最险垭口消失了,是好事还是坏事?</p> <p class="ql-block"> 雀儿山隧道在紧张施工中,经过这里的国道已被大型工程车碾压的千疮百孔,真可谓是“黎明前的黑暗”。</p><p class="ql-block"> 后排座位上的行李箱几次三番地在车厢里滚来滚去,担心车子散架了。</p> <p class="ql-block"> 在海拔3800米处,我们看到有辆小车停在路边,于是停车询问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帮助,小车司机说不需要,同时他告诉我们:你们的车胎也有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果然,我们车子的右前车胎瘪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高原、泥地,开启换胎模式。麒名、老李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好心有好报!如果我们没有主动关心他人而停车,也感觉不到车胎出问题,因为根本没有平路,车速极慢,东倒西歪,掩盖了症状。还好被好心人提醒而及时处理,否则,损及轮毂麻烦就大了。</p> <p class="ql-block"> 傍晚7时许,经过德格城北的佛塔,今天的目的地就要到了。</p><p class="ql-block"> 自今晨出发始,11.5小时,行驶约200公里。难忘317!</p><p class="ql-block"> 再看看近年的317攻略,已经是“全程柏油路”了。家用轿车已可畅行。</p><p class="ql-block"> 本篇的篇幅已经很长了,从头阅览已用去了不少时间了。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上篇就此结束。还有精彩图文在下篇,敬请选阅。</p><p class="ql-block"> 撰稿•摄影 五洲留痕 2021-06-0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