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水井

舒华

<br> 文/舒华 图/网络 感谢作者<br> 人是逐水而居的。而江河、湖泊都挺任性。时而干枯,时而泛滥,时而改道。总是让人疲于奔命,难于安居乐业。自水井出现后,人类就不必“随波逐流”,可以安营扎寨了。之后,便有了“市井”,便有了“清明上河图”。<br> 这一幕,古城安庆可以见证。<br> 坐落在长江北岸的老安庆,井是主要地标。其中双井街和四眼井巷至今还在沿用。龙井巷、板井巷、深井巷、风节井、福泉街、凤凰井巷、高井头等,还在老安庆们口口相传。<br> 井让安庆城变宽增厚,成为长江上的重镇。清朝有个“安庆军械所”,是中国第一个军工厂。主要生产子弹、火药、枪炮、钱币等。曾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安庆是洋务运动的起点,也是黄梅戏的故乡。<br> 井水冬暖夏凉,清澈甘甜。人们洗衣洗菜、喝水做饭,都离不开水井。如果说围着锅台转的是小圈的话,那么围着水井转,就是大圈了。<br> 打井水是家务事也是力气活,在井边转的人多是年轻能干的大姑娘、小媳妇们。井口那一道道绳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红红的脸,记录了一声又一声的喘气声。井口也是男人展示力量的地方,一口气能把水提上来,绝不会两口气。拉绳、挑担、搓衣,成了优美的“扁担舞”、“洗衣舞”。倒水声、捶衣声、嬉笑声、成了千百年的交响乐。那家姑娘贤惠能干、那家小伙强壮利索,一看便知。“张家长李家短,王家媳妇不要脸”一听便懂。<br> 井边是人气最旺的地方,也是小商小贩的集散地。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到“人一走,茶就凉”,井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市井”,还有“市井文化”、“市井小人”。<br>我小时候,已经有自来水了。但是要排队买水的,一分钱一担水。仅用于饮用。日常洗东西还是井水。<br> 记得,每当炎炎的夏日余晖落尽,家家在房门外的空地上,放上凉床,浇上一桶井水,当水汽散去,就是一片绿荫。若再吃着井水浸泡过西瓜,可算是“快活似神仙”了。<br> 也有烦人的时刻。一次打水,水桶连绳子一起掉入井下。正当我蒙圈之时,有人找来“水钩子”。是一种专门打捞落井之物的工具,四面八方都是钩子,有长长的绳子,可以下到井底。当水沟子沉到井底后,只见那人抡起绳子,在空中比划两下,说声“有了”,便把水桶捞起来了。“水钩子”叔叔,自然也是我心中的英雄。<br> 人们赞美河,为“母亲河”。因为她提供了养育的水。但绝大多数喝井水长大的人,只知“井底之蛙”、“落井下石”。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它的神秘吧。百姓人家有两处最神秘。其一是灶台,通天。对灶王爷敬供有加。其二是井,通地。想不开的娘们多以投井自尽。对井敬畏有加。<br> 然而,这是最后的水井。功与过、荣与辱,与灶台一样,正在消失。正在成为江湖上的美丽传说。<br> 2021/6/8 清明上河图里的四眼井 井边跳舞的小女孩及拿着水桶、脸盆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