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从关注开始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

🍦乳酸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戴河区第三中学 田曼汝</h3> 通过阅读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魏勇老师的随笔集《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从魏老师朴素又真诚的文字中,我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转换角色,尊重学生的情感体会<div> 教育和课堂是拆围墙、开窗户的工程,一堂好课让学生满腹狐疑,而营造一堂好课首先要做的是懂得解读学生的内心。书中道,所有的好老师都有一个共性,那便是始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待教学教育,只要不忘记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成为一名好的教师便不难。<br></div><div> 教师要善于从教师这个高冷的角色转换为平和的共同学习者,时刻提醒自己曾经也是一名学生,以学生的视角拨开横亘在师生之间的雾霾。教师要作为一个谦卑者,要经常提醒自己所知道的极其有限,只不过年龄大一点、接受教育多一点,生活阅历丰富一点,在创造力、想象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上,教师不一定强于学生,教师最多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所以,教师不能常常表现出一种绝对权威的状态。<br></div> 二、创造惊喜,搭建知识与学生之间的高速路<br> “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应该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对学生最大的轻视,就是在课堂上表现平庸。”就像带着学生到某一个景区旅游,路途上已经有所期待,但周围的景色并不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一走进景区,那种豁然洞开、那种突兀其来的景致,完全颠覆自己的想象,那样的震撼、那样的惊喜,就是我们课堂上应该着力追求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带着孩子学习,就是共同进行的精神上的旅游和历险,教师给孩子们提供的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信息和资源让他们欣喜不已,学生在获得这样的学习机会之后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和洞见让教师惊讶连连,师生通过共同的努力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冒险。<br><div> 教师就不能越俎代庖,要善于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放手让他们自己的探索。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也只有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愿意和老师一起进行一次精神上的历险时,老师才能够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br></div> 三、建造好课,做好新时代一位新教师<br><div> 魏勇老师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好课,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开放性;好课应具有挑战性、批判性。<br></div><div>好课要有一定的模糊性。上课,教师必须预设,但不能精确到在哪个地方做什么表情,在哪个地方要停顿。我们要关注和学生对话时自然生成的一些话题,能够迅速捕捉到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及出现的错误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成思想的碰撞,达到认知的升华。<br></div> 四、反思课堂,做真正意义的示范课、公开课<br><div> 书中作者反思今天的课堂,认为现在的课堂上多了一些眼花缭乱,少了些许真实古朴,尤其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中,我们发现许多课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执教者除了不遗余力的展示自身过硬的基本功之外,还显得有过于和蔼可亲的做作,如魏勇老师参加的国家级赛课活动时看到名师执教后学生的茫然。我们知道真正的课堂不是那个样子的,真正的课堂究竟需要留给学生什么值得一生铭记的东西。<br></div> 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需要我们多读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思考,及时调整方向;多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从认识上去改变,从行动上去磨炼,从实践中去总结,从反思中不断去完善。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我的一个愿望,我也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断地努力,与学生们共同成长。因此,我真要感谢魏老师这本鲜活且有个性的书,就像与其长谈,说到尽兴时微笑,说到激动时严肃,将自己对教学,对学生的爱全副投入到思辨中去了。激起我认真反思已有的,认清未有的,向自己打开诸如“致广大”这类同样重要的教育思想。相信这本书中所述种种,会是我未来教学实践的一种鞭策,不忘“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条长路的彼端会是我教学理想的实现——怎么上课,学生都喜欢。

学生

教师

课堂

老师

自己

教学

魏勇

好课

上课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