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乡关情 壮哉家园梦

听雨

<p class="ql-block">  很早前就听老人们说起过,我老屋门前左旁往西不到一百米的地方,原来有一座古桥,名叫“鲁肃桥”。</p><p class="ql-block"> 大家或也猜想的不错,这座古桥所谓桥名“鲁肃”,正是三国时代东吴谋士鲁肃。之所以家乡人都称此处谓“鲁肃桥”,据传皆因当年鲁肃三次找刘备讨要荆州,就是从古时的江夏过江,经过我老屋门前这条古华容道,前往荆州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还在我儿时记事起,这里已早就没有了传说中的古桥踪迹,所谓的“桥址”,也不过就是一条跨连南北向濠沟的涵桥,而后来经改造铺成的街道路面。“鲁肃桥”,早就只是一个虚幻的故事,更只是这县城里的一处地名标识了。</p><p class="ql-block"> 我家乡地处长江边,位于江汉平原云梦古泽。境内河渠港汊纵横交错,湖泊池塘星罗棋布,自古就是荆南平原的“鱼米之乡”。故而远在三国时吴黄武元年建县立郡时,就应“监收渔稻之利”这一吴国税赋要义,而命名“监利”为县名。由此,家乡穿越历史风云,于刀光剑影之中,在山河沧桑岁月里,走过了这近1800年艰辛变迁、却也慨慷辉煌的中华文明发展之路。</p><p class="ql-block"> 顺着县城里这条被称为有“鲁肃桥”名址的民主路,若继续往西北方向前行约一公里路程,经过县委机关,穿过俗称“城门口”的古城北门遗址,再前行约一公里多长门面密集的老城商市街道,即到达了与之连接,可从另一头北进县城的又一条街道“红军路”。据说1949年5月,监利解放时,四野解放军就是从城北经这条路攻入县城。故而在解放后,民政部门将原称“茶庵街”的这条路名改为了“红军路”,以志纪念县城解放时的这段历史胜迹。</p><p class="ql-block"> 若从“鲁肃桥”地方,沿着现在的民主路,往南方向行走,经过县政府机关,一溜笔直的街道,一直通到屏障江流的荆江大堤堤脚。徐步登上有10多米高的坚实堤面,即可看到堤身外正浩浩荡荡、向东奔流不息的千古长江了。</p><p class="ql-block"> 铺开中国地图,一条淡蓝色的线条,像一条丝缎飘带一样,自西向东,蜿蜒曲折地逶迤飘逸在华夏腹地,而我家乡监利,正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段九曲回肠的弓背上,这里江流湍急,涡漩回澜,历来就是长江堤防的急重险段。</p><p class="ql-block"> 生在鱼米乡,长在长江边,我从小就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喝着从雪山一路劈关夺隘,奔腾而来的母亲河水长大。六十年代以前,县城还没有自来水,很多时候,离江边不很远的人家都是挑担江水吃。担着水桶挑子的人,晃悠着一担江水,辛苦地从江岸边一步步沿着江坎走上大堤。</p><p class="ql-block"> 对着江面看,一溜溜挑担人迎着大堤顽强走来的身影背后,衬映奔涌着的滔滔大江流,望此景象,正犹如千年以来,中华儿女于浩浩荡荡的民族奋争宏大历史中的一闳闳缩影;仰望堤面看,那坚定而又沉稳,并愈来愈显高昂的负重登攀身影,唯宛若近代百年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长征路上,那似铿锵不屈的一矗矗风景。</p><p class="ql-block"> 我对长江深有浓烈感触的第一次印象,还是源自于少年时期。那时候我十三岁不到,因学校组织大串联,我和五位同学乘轮船溯江西行重庆瞻仰革命纪念地。船行阔旷的江面,只见东流不息的滔滔江水哗哗奔湍,撞击船首迸出三尺高雪涛似的浪花;穿越云层泛射出的深秋淡阳那缕缕芒线,映照在漪澜的水面上,晶莹地闪烁着碎金似的涟纹;顾眺两岸平野阡陌,淡淡远山黛巘;远处帆影悠悠,点点痕溶天际。这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轻风送清流的浩瀚长江风光,着实令我们此前一直只在江岸边赤脚踏浪沙,“坐井”观大江的少年豁然开朗,油感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至达青年时,我已就职于县城一家国企,此际才又深切地感受到了长江蓄积发难的险恶另一面。每到夏天,长江汛洪即滚滚而来,防汛抢险就成了此时际压倒一切的大事。县城所有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的干部群众,都要分时分段集中于城南堤脚一线,抢筑加高堤身,巡查险工险段,以确保这长江干堤和险段荆江大堤万无一失。有时我看着逐渐涨拍堤身、甚或缓涨升高的浑黄江水,望着汛期之际一下子茫茫宽阔了很多的江面,才感慨到虽然那远山可以“吞”长江,但这洪水也可溃蚁穴呀……</p><p class="ql-block"> 翻开江城家乡的历史,就是一部人与洪水博斗的历史。自宋元以后,家乡人民代代与水患斗争,依堤为命,肃称命堤。世代以来形成了不惧逆险,集合人力拼江洪;未雨稠缪,常年组织筑堤防;善处逆境,众志成城抗洪患的人水相搏的斗争特征。当时空隧道穿行至20世纪的’98年夏季,历史再一次把繁衍生息在九曲回肠下荆江之弓背的家乡人民,又推向了防汛抗洪最前线。谁也不曾料到,长江干堤、荆江大堤和各洲联垸围堤,竟然经历了持续两个多月里八次洪峰的肆意叠加冲击。那段时间里,大堤外阻挡着最高时达38.6米旷古极限水位,一江恶水悬流在江城父老的头顶,构成了一幅“船从头上过,人在水下走”的惊心动魄险酷场景。然而一万多解放军官兵和三十余万防汛抗洪干群,根据党中央和省、市、县各级的坚强领导,于和平年代里,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以决战决胜的英雄气概,顽强博击发生在长江全流域咆哮肆虐的旷古洪魔,最终赢得了这场撼天动地抗大洪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在近九十天与洪水殊死搏斗的鏖战中,家乡各级党组织做到了每一个支部,都是一座挺立在洪水中的战斗堡垒;家乡人民舍小家顾大家,为了落实党中央的“三保”目标,自行决口淹家园,顾全大局转移弃家产;为了战胜一波波洪峰的无情冲击,干群们顽强拼搏在一处处命堤险段,丈夫倒下了,妻子上;儿子倒下了,父亲上;监南是前线,监北是后方,但在抗洪抢险的号令下,全县人民同心协力,早已无前后方之分。</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年一季,那一次,我热泪盈眶地看到了宛若“抗日时期的沂蒙山区‘红嫂’们”再现监利的抗洪前线,她们拎着滚热的鸡汤罐,挎着温热的鸡蛋篮,抬着凉凉的绿豆汤锅,浓情炽烈地送到子弟兵的手中;我心旌激荡地看到了犹如淮海战场上那一队队、一群群支前大军一样的队伍,抬着一板板猪肉,拉着一车车大米,码着一堆堆矿泉水和食品,如滚滚春潮般涌入援监抗洪的军营;我感喟不已地看到驻扎在堤内树林中,就像战争年代那一座座“红十字”帐篷里,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群抢救受伤和中暑抗洪官兵的支前医护团队……</p><p class="ql-block"> 在’98年夏季那一场抗洪战役中,我看到了在家乡的热土上,全民热血奋起,军民众志成城,爱民拥军潮涌的一幅幅激情燃烧的画面,他们成为了家乡人民蹈汤赴火酬壮志的主旋律!这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雄浑场面,又是多么的令人动容,更是多么的憾人心灵。英雄的军民们前赴后继舍命护堤防,拼洒热血战洪魔,在洪水中铸就了一座座高耸的丰碑,创造了抗洪史上罕见的伟大奇迹,创立了光耀世纪的伟大抗洪精神。</p><p class="ql-block">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家乡人民在狂爆的滔天洪水面前,永远是刚毅、顽强,舍命相搏而不吝生死;而在拯人于水火之际,江城乡亲却又深涵大山的胸怀,在千涛激涌中展示出海纳百川的若谷心襟,于突罹八方多难中尽展人间大爱的烈烈中情。</p><p class="ql-block"> 九州难筑风雨楼,飞祸横罹天降愁。时光走到2015年6月1日,这天晚上刚一夜暗,县城即始冷风吹,苦雨飞。可又有谁会知道就在这个晚上,由南京五码渡码头启程,正航行在长江监利段达马洲水域的“东方之星”游轮,突罹江面涡漩着12级龙卷风的横祸,一艘排水量达2000多吨的大型游船,竟在狂风恶浪中顷刻翻覆,四百多条生命瞬时间魂沉江底……江流泣咽,寒风哀吟。谁曾料,两睛眼空风黑夜,众生惨殁孽龙腹啊。</p><p class="ql-block"> “东方之星”于当晚21时28分许殒殁,大约一个小时后,在这次翻沉事件中侥幸艰游上岸,自救成功的天津籍乘客吴建强老人,成为了第一个向外发出求救信号的人。闻讯后,监利县委和县政府当即全面启动重大事件处置预案,紧急动员将除救援以外接待四百多名遇难者亲属的艰巨任务,按遇难乘客归属七省一市的具体地区,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进而成立了180多个对口接待专班,抽调1600多名干部职工,全程接待各地身怀万分悲痛心情,先后匆匆莅监的近万名遇难者家属和协理善后事宜的工作人员。</p><p class="ql-block"> 从6月2日起,家乡满城飘起了黄丝带。全县3000多辆私家车、出租车和部分企业用车,先后全程参加了黄丝带救援行动,每日里在武汉、荆州、岳阳和县内免费接送遇难者家属。70多家酒店、客栈和不少市民倾情提供免费住宿和餐食服务。时正值高考前夕,数千考生和陪护家长主动退订已定客房,以助解决来监人员的住宿困难。殡仪馆工作人员在外省市志愿者的支援下,以平时近十倍的工作量,整天强忍刺鼻难闻的气味和高温的炙烤,尽力做好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安心的善后处理的最后一环。家乡父老始终抱定着这样一个心念:虽然遇难船不是监利的,遇难人也不是监利的,但灾难发生在监利,那我们就有义不容辞的救援保障责任和义务!</p><p class="ql-block"> 乡梓士民于这次突发灾难中创立的主动担当,忘我为人“黄丝带精神”,得到了亲临监利指挥救援行动的李克强总理的高度赞扬:“展现了优良作风,体现了人间真情,书写了小城大爱”。上海市来监的副市长曾这样诠释这份“大爱”:大爱不是比版图有多大,不是比经济有多强,而是比较精神层面的软实力!小城街巷里满城飞扬的窄窄黄丝带,在荆南凉寒的梅雨时节,飘出的是一抹抹宽悯且难能可贵的温暖和感动;江城热土上承载的是虽乡关万里,却血浓于水的一脉相通的手足情;风雨中无怨无悔奔走的古城人,用一张张朴实宽仁的笑脸,传递给素不相识送别人的是沁入肺腑的温馨和挚爱。</p><p class="ql-block"> 孟子曾言,助人者人恒助之。一九九八年家乡于长江抗洪抢险,曾得到全国各地的无私援助;十七年后,当又一次江难发生在监利时,家乡人民义无反顾地倾力援助,这正是一种情与情的交融,一次爱与爱的回响,一番净化心灵的洗礼。不容讳言,乡关人民的这一奉献,也是一种传承。历史上,监利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的家乡。当年,他在被楚王追杀逃出昭关时,急难间,是一位老渔夫冒险载他渡江化夷脱危,伍子胥当时欲将一把价值百金的宝剑赠与恩人,却被老渔夫坦荡坚辞。这段故事情节中蕴含的助人不图回报与知恩图报的民族传统美德,虽或不能与千年后的这次江难救助之“黄丝带精神”相提并论,但这又难道不是印证了我们千年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吗?!家乡人民释放的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又一次奏出了新时代最为悠扬美好的旋律。</p><p class="ql-block"> 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以自己渊源流长的磅礴大气和旖旎万千的秀丽风光,为我们构筑起了永恒的大江之美。几千年来,长江水不知疲倦地一直滋润着家乡百万良田沃野,但也曾如脱缰之马冲刷着江城人民粗壮的筋骨。她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造福品质,也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纵横意志。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人民千百年来,也早已把满腔的热血汇进了她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宛春潮,尽展老区儿女那风流雄芒;如秋水,豪融那与长天一色的丹青画卷。</p><p class="ql-block"> 我走在巍巍的荆江大堤上,石板护坡的堤身沿岸线逶迤蜿蜒至远处;坚实高耸的大堤像一矗绿色长城,雄踞虎视着已被驯服的滔滔江流;复绿的沿江防护林,如长发飘飘的亭亭少女,一片碧幽,时而妩媚羞涩地随风摇曳,时而英姿飒爽地尽显卫士之奇志。站在堤上,我思绪翻飞,恍惚间,我似觉也站成了万千防护林中的一棵水杉,挺拔刚毅,拱护江乡叩太平;碧染水天,风拂江浔秀彩滩。</p><p class="ql-block"> 从此后,金稻穗,玉丝藕,执手一生情怀载乡念;寄明月,恋清流,醉墨淋漓酣畅抒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