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重读《毛泽东诗词》(二三)<div>毛泽东评诗论人系列之一—对屈原的评价<br> 毛泽东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代表人物。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批判者平心继承者。<br> 中国的诗歌史显示:中国古代诗歌有两大源头,一是以黄河流域为主要出产地的四言诗,集中体现在《诗三百》中,而以《国风》为代表,称为《风体》;另一是以长江中游为主要出产地的杂言诗,每句有五、六、七、八、九、十字不等,还有三字句,句中句尾常用“兮”及“之、于、夫、乎”等虚词以协调音节,这就是《楚辞》,而以《离骚》为代表,称为“骚体”。毛泽东对《诗三百》常有有引用,但不见有评论,而对《楚辞》及其主要作者屈原,似乎情有独钟,有引用,有评论,还写诗咏叹。<br> 早在他青年时代,《离骚》就是他爱读的诗作之一。在湖南第四师范读予科时,写了夲听课笔记,题名《讲堂录》,其中就有用毛笔,工工整整抄写《离骚》和《九歌》。建国后,仍复如此。他不仅自己经常读,还推荐给下属及政治局的同志,甚而以此赠送外国友人。<br>一九五四年十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訪华结束时,毛泽东以引用《九歌.少司命》中的“莫悲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一九七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送给他的礼物竟是一本《楚辞集注》。<br>对于屈原的评价,毛泽东青年时,还仅看重屈原的扌能——政治之扌和作诗之扌,在一九一六年的《送纵宇一郎东行》中,他盛赞“少年峥嵘屈贾扌,山川奇气曾钟此”。此前罗章龙与毛泽东讨论屈贾时,也有诗:“《策》喜长沙傅,《骚》怀楚屈平。风流期共享,共证此时情”.他们心仪至极的正是屈原贾谊的文扌。<br>对于屈原的评价,见诸文字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br>评价之一,是多次阐述了屈原的创作与生活的深刻关系。20世纪50年代末,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曾说:“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因为开除’官藉’’下放劳动’扌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扌有可能产生《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这与他青年时的评价有共通之处。<br> 评价之二是他一九六一年秋天写的七绝:<br>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br>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br>把屈原《离骚》及其他作品称为“手中握有杀人刀”实在奇特之至,惊世骇俗。毛泽东年轻时常常与友人慷慨声言:‘“大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作个奇男子。”“杀人刀”的比喻也是他的一奇也。<br>二千多年来,为屈原著文立说,著书立传者枚不胜数,但基本上都是出于同情,为他打抱不平。而毛泽东却别有新见。他高唱“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一扫忧愁幽思,疾痛惨怛的气氛,不再在“忠而被榜,信而见疑”的哀歌中打圈子,高度评价了《离骚》等作品批判君恶,斥责奸侫的战斗作用。这种评论,前无古人,独步诗坛。<br> 毛泽东撇开"离骚者,犹离忧也"的传统说法,指出了《离骚》等作品的积极意义,即批判的意义。关于这一点毛泽东1959年在《关于枚乘<七发>》一文中写道:“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贾谊、枚乘略逊一筹,然亦甚有可喜之处。”毛泽东点出屈原批判的就是“腐败的统治者”。毛主席是从“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来理解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他的作品的社会意义。<br>“艾萧太盛椒兰少”是感叹屈原的时代遭遇。艾、萧是两种贱草名,《离骚》中常用以比喻谗佞小人。《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此萧艾也?”椒、兰两种香草名。《离骚》中常用于比喻可敬重的君子。《离骚》:“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一“盛”一“少”,表明谗佞小人得势,君子被排挤,即所谓“小人近而君子远”。这是屈原所处的政治环境的特点。<br>屈原是战国时期颇有政治抱负的楚臣。他主张"外则联齐抗秦,振兴楚室;内则改革朝政,效法尧舜,做到君圣臣贤。主张“举贤而能授兮,循绳墨而不顾”。然而,楚怀王父子昏庸不悟,被贵族保守势力包围,处处排挤屈原,两次放遂屈原。但屈原对楚室依然一片忠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这些就是“艾萧太盛椒兰少”的事实注脚。<br> 屈原第二次被放逐后,在沅水辗转流离九年,最后投身汨罗江中。"一跃冲向万里涛"这是悲剧,是屈原无力回天的悲剧,也是宣言,是屈原坚贞不渝的宣言。毛泽东的诗句,用"一跃”,用"冲向",充分显示了屈原以死与保守势力相抗争的精神风貌。艻东坡《屈原庙赋》评屈子云:“生不能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这就是屈子的坚定性,就是他“一跃冲向万里涛”的动因。<br> 政治家兼诗人毛泽东,与这位两千年前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虽然时代大不相同,处境也大不相同,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他们都热爱自己的祖国,都有改革政治的强烈愿望,都有手握"杀人刀”的进击精神。毛泽东在1959年提出骚体是“批判的匕首”,1961年再次歌颂屈原,"手中握有杀人刀”都蕴含有对付争论的对手〈国外修正主义及国内右倾机会主义)的深刻考虑。<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