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生活的记忆

浪淘沙

<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我国掀起了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工业大迁移和大开发——“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 数百万工人、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官兵承载着共和国的强国梦,和当地百姓将众多“不毛之地”建设成为工业重镇,用青春和热血在中华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宏大壮丽的图景。</p><p class="ql-block"> 从峥嵘岁月中走来的一座座老厂房,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它承载着许多的社会记忆。每一座老厂房都记录着几代人拼搏奋进的豪情和梦想。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里不仅是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更是青春无悔、激扬人生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如今,一些老厂房依然挺立,始终在生产一线发挥着作用;一些老厂房虽然已散去了昔日工业生产的火热,但经过改造和再创造,又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还有一些老厂房随着时代的发展, 已经废弃甚至消失。</p><p class="ql-block"> 虽然因风雨侵袭而英姿不再,也逐渐被城市兴建的大厦楼群所遮掩,但这些经历了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老厂房,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实践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记录了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也承载着我国一代军工人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形象和精神,记录着新时代的精彩。</p><p class="ql-block">"三线″生活特色</p><p class="ql-block">1、遍布厂区、家属区的有线大喇叭,每天早上6点半喇叭里开始吹起床号,然后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伴着新闻人们开始吃早饭,开始步行或骑着自行车奔向车间和学校,最后大喇叭上班号或《三大纪律八项主义》结束广播。早中晚各广播一次。</p><p class="ql-block">2、露天电影,暖和的天气里每月1--2场,下午放学小娃儿们搬着凳子就开始占位子了,为占好位子争吵,没占到好位子的还可以到银幕的反面看。后来有电视了,露天电影逐渐就消失了。</p><p class="ql-block">3、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每家都有自行车,上班时由自行车汇成壮观的长龙,三线厂5--6岁的小孩都会骑自行车,那里的人不管男女老少车技都很高。</p><p class="ql-block">4、当地话、普通话、东北话、上海话,天津话等等…,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5、三线厂人们的粮票与人民币一样在市场里流通,粮票可以换鸡蛋、蔬菜、水果、当然也可以换回老母鸡。</p><p class="ql-block">6、三线厂的小孩过得都很快乐,男孩都会滚铁环、掺陀螺、打弹弓,赢烟盒,女孩都会跳皮筋、丢沙包、踢毽子。</p><p class="ql-block">7、三线厂的小孩都会游泳,一般三线厂在选址时就考虑到水源问题,都是沿河而建,厂区一般都有条十分干净清澈的小河,夏天的河里就是三线厂小孩的天然游泳场,小孩们无师自通,从狗刨开始学会了游泳。</p><p class="ql-block">8、三线厂的小男孩一定不会把稻苗认成韭菜,一定知道什么样的藤子下长的地瓜什么样藤子下长的是红薯,知道什么时候玉米熟了,什么时候豆子熟了,因为基本上都去挖过农民的红薯、地瓜吃,去掰过农民的玉米、豆子。</p><p class="ql-block">9、三线厂的小孩胸前都挂得有一把家门的钥匙,因为家里除了上班的父母就是小孩自己了,学校不会天天补课,下课了就自己打开家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p> <p class="ql-block">家属区</p> <p class="ql-block">70年代的母子宿舍</p> <p class="ql-block">电影场</p> <p class="ql-block">游泳池</p> <p class="ql-block">70年代的购物中心</p> <p class="ql-block">子弟学校</p> <p class="ql-block">加油站</p> <p class="ql-block">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煤气站</p> <p class="ql-block">职工门诊医院</p> <p class="ql-block">职工食堂</p> <p class="ql-block">洗澡堂</p> <p class="ql-block">单身宿舍</p> <p class="ql-block">职工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部分办公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