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乘着六月初有的风情,伴有热烈的阳光,我们同向而行,带着《星火》赴一场红色之约。说到红色,我们中国人都喜欢红色,我想红色之所以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是因为它代表着喜庆、热闹与祥和,更代表着中国人近代以来的历史,它就是一部红色的历史,承载了国人太多红色的记忆。而今,我和一群热爱生活和文学的前辈,本着追寻农垦的足迹,找寻红色的记忆,从农垦博物馆到三百烈士岩,在这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幸福”的来之不易,一起探索“革命”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三县岭农垦博物馆是一部记录大批上山下乡干部和转业军人在落实《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动员十万干部转业复员参加建设的指示》《江西省委、省人委作出“全面开发山区经济,建设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的新山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林业基地——国营林、牧、农综合垦殖场的指示》的战略决策和城镇知识青年支持垦区建设及城乡移民共同建设三县岭的艰辛和奋斗史。</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打响了“上山下乡”的第一枪,从“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大流开始,随后便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于是有了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的号召,中国政府便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群众路线运动。</p><p class="ql-block"> 说到“上山下乡”那便少不了“知青”,这一刻在我脑海中搜索有关“知青”的知识记忆,其实说实话是几乎空白的,只记得曾几何时看过一个有关的电视剧——《知青》,编剧还是梁晓声老师呢,或许你也曾看过。它是由几个老演员出演的,拍摄的比较早,因为看画质我们就能够预测到,讲的便是二十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前夕,“老三届”刘建设和一群剩余五十年代初的年轻人一道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怀着激情勃发的革命思想﹐意气风发地离开北京,插队来到山西农村﹐投身于革命的浪潮之中的故事。这里面的年轻人便是一代“知青”。想起 他们在山西的艰苦岁月,再返回来看看扎根于三县岭的一代“知青”,又会有怎样的一段革命时光?</p> <p class="ql-block"> 据说60多年前的三县岭是吃饭缺粮、住宿无房的穷山僻壤之地,来自18个省市,150多个县,500余个乡镇的拓荒者,<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大批上山下乡知青、深山水库移民跋山涉水、餐风饮露奔赴于此,辛勤开拓、艰苦创业,开始了创建垦殖场改天换地、宏伟壮丽的事业,</span>凭借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发扬“南泥湾”精神,采取以农辅工以工促农方式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商”,在崇山峻岭间、在经济改革发展的浪潮中,赢得了一场又一场战役的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铺展开一片全新的事业。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综合性垦殖场如参天大树般屹立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 其实,说到农垦,可能对于现在的00后甚至90后来说都是陌生的词汇,“农垦”二字在知乎上可以引证解释为:农业垦殖,其出自《盐城史话·盐城沿海废灶兴垦始末》,农垦精神于19991年《新华日报》中定义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如若要追溯中国农垦的历史,在先秦时期民间就流传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诗句,这就描述了农垦人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艰辛不易。在如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温室中,仿佛到我们大多数九零后一代就已经开始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失去了概念,又更何况往后的零零年代呢!</p><p class="ql-block"> 而三县岭农垦博物馆就是为我们珍藏了宝贵的红色记忆,其内容十分地完整,展呈内容既有垦荒人物、开荒场景、也有普通一员。既有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也有农垦荣获的各项荣誉;既有重点产业介绍,也有民生工程缩影。整个展馆贯穿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农垦精神这条主线,真实地反映了三县岭农垦人一直秉持的艰苦创业、执着奋进所赢得的欢乐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 那么三县岭的农垦文化源于何时呢?</p><p class="ql-block"> 在江西,农垦文化是江南美景文化深处最丰厚的一部分,而生于我们江西弋阳的方志纯即江西第二任省长便是江西农垦事业开拓者之一,为发展全省农垦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1957年冬,在江西省委的战略部署下,决定第二个五年计划在全省20多个山区建立农、林、牧、渔综合垦殖场。弋阳县三县岭垦殖场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以上级调配的南下和上山下乡干部及18名转业军人作为建场骨干,带领大批上饶广丰等地的应召工人和当时因受饥荒群众,组成的垦荒队伍,奔赴当初人烟稀少,满山荒草,野兽出没的弋阳、贵溪、万年三县交界之处的大山深处安营扎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后又接收了来自江浙沪等地的大批知青和新安江等水库移民安排到垦殖场,参加农垦生产建设,形成了以上山下乡干部、转业军官为骨干,城镇知识青年和城乡移民组成的一支强大的垦殖场队伍。垦殖场建场之初,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百废待兴,通过艰苦奋斗的农垦精神,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了完善的工农业体系,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如今的新一代三县岭人,在传承老农垦精神的基础上,正阔步走向新时代,迎接更加灿烂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 据当地的龙主任说,在那个饭都吃不起的年代,三县岭却能够每天唱的起越剧。因为这里有很多场地,这里的农垦人不仅勤劳而且有经商的头脑,学会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来创造更多的财富,富裕更多的家庭。这里的厂多到十个手指都数不过开了呢,有活性炭厂、雕刻厂、胶板厂、大理石厂、竹编厂、纺织器材厂、酱油加工厂、养猪厂,还有 弋阳的七零五电视台都坐落在这块土地儿上呢!(怎么瞬间说起来好像我就出生在这块地,幻想让自己坐拥在各大产业中富到漏油,哈哈……)</p><p class="ql-block"> 富到漏油是假,但让当地人民过上好日子是真!曾经三县岭镇共有贫困户415户1432人,按照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的方针和“三不愁二保障”具体要求,镇党委因地制宜推出一系列扶贫的新方法、新路子,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走上一条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实现全面脱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农垦人“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精神没有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以党建为引领,依托五牌子(三县岭镇、垦殖场、生态林场、农投公司、绿投公司)抢抓发展机遇,全力实施“兴产业、立支柱、惠民生、保稳定、创辉煌”的发展战略,实施“一廊一区一园”创业布局,基层党组织建设、招商引资、秀美乡村、脱贫攻坚等各项社会民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一年翻身、三年争先、五年跨越的目标。 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2016年9月设镇成功,成为赣鄱大地最年轻的镇。</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轮的了解,我们看到了这里的农垦之光,从进出都是十分困难的小山区发展到赣鄱大地最年轻的镇,从贫困山区到秀美乡村,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坚持不懈之果,那农垦博物馆里一张张封存起来的旧照片,留下了无数农垦人的勤劳朴实、奋发拼搏的背影;那路上佝偻着的老头、门前矮坐着的老汉,或许都曾经历了每天穿着汗水浸湿的衣衫、弯着腰锄做在泥泞的田地里,才使得老茧覆满了双手,皱纹爬满了脸庞,却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都在和我们诉说着、诉说着:一切为了人民!</p> <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仅有艰苦奋斗的传统,还有坚毅勇敢的人民,这一点三百烈士岩可以证明。三百烈士岩坐落在三县岭张家村东北面的北山腰上,由于远古的地质运动,流水的溶蚀,冰期的洗礼造就而成,三百烈士岩其实是这样一处神奇的自然溶洞,但它既是这里的一道优美的自然风光,又是一处具有纪念意义的胜地。相传在1931年2月14日,这里的人民正沉浸在辞旧迎新的欢乐之中,国民党五十五师的两个团却正加紧对苏区三县岭一带进行疯狂的“围剿”。敌人来势凶猛,这一带的苏区干部及部分赤卫队员、养伤的红军战士和当地的群众三百余人撤进了昧家村后的一个石灰岩溶洞里,以抵抗匪军的疯狂“围剿”。溶洞坐落位置险要,易守难攻,敌人用炮火攻了数日难以奏效,于是羞恼成怒,丧尽天良,灭绝人性地向洞内施放毒气烟雾。洞内的三百多军民没有一人向敌人屈服,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几百米长的洞内却布满了烈士的遗体。</p> <p class="ql-block"> 回望这里的一切,忽然让我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在弋阳这块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仿佛最不缺的就是信仰,因为它不仅有方志敏那种哪怕身陷囹圄仍然能够淡定从容、铸就大作的坦然胸怀,不卑不亢,朴素清贫,那种哪怕是砍下头颅也动摇不了的坚定信仰,更有三县岭人民那种哪怕困难重重仍然能够乘风破浪、守望初心、坚持不懈的忠诚信仰。今日,农垦之光已然点亮了整个家乡,在这一块满是红色记忆的土地上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如果他还在的话,看到这里发生的一切,是不是又会想起: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欢歌代替了悲叹,笑脸代替了哭脸,富裕代替了贫穷,康健代替 了疾苦,智慧代替了愚昧,友爱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代替了凄凉的荒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