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的歌声满天飞-访《打靶归来》词作者牛宝源先生

杜玉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2021年6月7日下午,我随《抚顺群英烈传》一书的主编程奎、王琦一起来到《打靶归来》词作者牛宝源先生家里,一进门就见到已故书法家汤文奇先生鸾翔凤翥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正如程奎先生所说,一曲打靶归来唱遍海陆空三军唱遍大江南北,强过著作等身。几个月前就听说牛宝源先生仍然住在抚顺,得知程先生将要釆访他便一同前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市委党校附近的一所公寓,牛宝源先生的老伴迎了出来,头戴礼帽,鬓须皓白,满面红光仍不失军人威武风范的牛宝源先生正站在门口,他的胸前佩戴着党徽,一番寒喧后,我们已经开始了在室内观瞻宋任穷、聂成文等名家书画及一些珍贵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八十四岁的牛先生双目炯炯有神,听力有些下降,他首先和程奎先生互赠礼物,都是书法作品,程先生的是自己书写的原创诗及陆游的一首诗,牛先生的是收藏多年的几副抚顺书法家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对这次釆访牛先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复印了大量早年创作资料。展示了六十年代初的部队期刊和他当年的照片。部队生活、陈锡联接见老照片一下子将我们带入红旗飘飘,歌声嘹亮的那个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他的作品里,不仅仅是《打靶归来》,还有《把人民写在党旗上》、《共产党不忘来时路》、《战士要上理论山》、《雷锋精神在哪里》等。在部队期间,他主要为文艺团队创作相声、数来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牛宝源先生一九三八年三月出生于辽宁北镇,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七六年整整从军二十载。一九五六年三月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春装甲兵技工学校学习,一九五七年三月进入大连第一机械化师坦克团。一九五八年的秋天,身为行政后勤的牛宝源在大连海滨黄龙尾参加坦克隐蔽实弹射击训练,当时闲下来时也捡坦克前机关枪的子弹,偶尔打上两枪。那时候他已是文艺创作骨干,见到步兵战友们踏着夕阳打靶归来,场面十分壮观,就在技术记录本上写下了四个字:打靶归来。至今他认为这四个字是最有价值的。五八年的冬天,团里号召写诗。夜里紧急集合,每一个人都发纸笔写诗。牛宝源就写了打靶归来这首:"夕阳西下晚风吹,疏林挂余辉,战士打靶归来时,歌声满天飞。身前红花映彩霞,战士青春美。我是人民子弟兵祖国我守卫"。这首诗受到指导员的批评,因为他们是坦克兵,不写坦克兵写了步兵。指导员问什么是夕阳西下,他回说就是日落西山,指导员说,那就直接写日落西山呗!那时候国家困难,实弹射击很少,牛老说网上有人瞪眼说瞎话,说他的原作中写枪声满天飞,这时候他拿出了一些小本,都是当初的作品集。提起被污蔑,老人家气出了眼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首小诗最早在团里陈相平(音)拿去在蜡纸刻印的《战士诗选》上发,后来在师里《跃进》报上发,一九五九年下半年他参加沈阳军区文艺创作班时又交了稿,六〇年一次参加文艺汇演回到部队,听到高音喇叭里播放的歌曲,才知道这首诗已经被创作成歌曲。当时他的部队在海浪,作曲者王永泉在庄河,牛宝源专程去沈阳新华书店买了唱片,上面有他的名字。歌曲创作出来之前他们没有见过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首唱遍大江南北的《打靶归来》給牛宝源先生带来很多荣耀,也令他经历了一些波折。文革时期有人就说这首歌与《东方红》唱反调。后来关于歌曲的原创又在网络产生了不同的声音,军人出身的牛老开门见山不回避这些问题,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从事过法律工作的他适时拿起了法律舞器。他在釆访过程中还问程老师是中共党员不,坦然地说坚持党性原则是共产党人的本色。关于文革那段军代表经历,牛宝源先生也介绍了许多,其中提及了我们认识的人,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那份三支两军办公室的介绍信。其实我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些泛黄的的六七十年代的书刊杂志,获奖证书。还有许多发在《辽宁日报》、《解放军报》上作品剪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老人家特别乐观,可能是与多年的相声创作有关。他的相声作品经侯宝林先生推荐由著名相声演员刘宝瑞、郭启儒表演。对于善意的批评他一笑而过,一位著名导演说你们这首歌,曲子一般,歌词一般,之所以能火就是有生活。牛老由此跟我们从专业角度讲了创作体会,没有部队生活就没有打靶归来,杜甫当年如果没有体验就写不出"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他讲了一段音乐史话:普鲁士军歌《德皇威廉练兵曲》→袁世凯军歌《大帅练兵歌》→张之洞军歌《大帅练兵歌》→张作霖军歌《大帅练兵歌》→冯玉祥军歌《练兵歌》→鄂豫皖苏区民歌《土地革命完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且当即演唱比较,真的令人眼界大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建军八十周年的时候在大连有场文艺演出,牛老亲自指挥唱《打靶归来》,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拌演者刘世龙在歌曲唱罢后将他抱了起来:原来是你写的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次釆访是以程奎先生为主,我也记录了一个半小时,期间我接了几个电话,有一个是也住在这条隆城街的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打来的,程奎先生想了解的是牛宝源先生创作《打靶归来》的过程,他介绍了自己整个人生历程。为了便于梳理,牛老认真地做好了准备,他还将历年发表的作品原件考了下来交给了程先生,同意整理后再选入书集中。牛先生为人耿直豪爽,每月退休金虽然只有四千多,时不时的还有版权收入,对生活现状已满足。时间已经是下午五点,牛老从书房抓了几张百元钞票要请我们吃饭,担心老人家身体吃不消,我们还是相约来日。从他家出来,怀揣收获的喜悦,不知不觉的又响起那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唱了半个世纪的旋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日落西山红霞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战士打靶把营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胸前红花映彩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愉快的歌声满天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歌声嘹亮壮军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唱遍中国海陆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著作何须夸等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宝源一曲留英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程奎《赠牛宝源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牛宝源列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牛宝源,男,1938年3月出生,辽宁省北镇市人氏,中共党员,中国著名歌词作家。1956年参军,1957年毕业于长春装甲兵学校。毕业后在抚顺海浪坦克团服役凡20年,历任战士、副排长、文化教员、政治机关文化干事。先生精明干练,才思机敏,文笔流畅,时有佳作见诸报端。一首《日落西山红霞飞》唱遍中国。南宋诗人叶梦得评价北宋柳永“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永词。而先生之歌远超之。歌柳永词者,士大夫及有闲阶层尔,贩夫走卒安能为之?先生所写之歌上至中央下至地方,从城镇到山乡,工农商学兵,无处不歌,无人不唱。部队行军,学校集训,春节晚会、大型活动,均可闻先生《日落西山红霞飞》之歌,人生有此一歌,足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先生年方20,大作《日落西山红霞飞》便凌空问世,青年得志,令人羡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凡好诗好词皆眼前景,心中意,口中词,自然流淌尔。寥寥几笔,便成一幅动人白描。《日落西山红霞飞》即如是也。其歌妙在歌名“打靶归来”,凡为文者均有此感,标题一旦立意高卓,便如挖到甘泉,继而思如泉涌矣。先生谈及标题之得,仍陶醉其中:黄昏时分,青山沐余辉,晚霞飞满天,一列战士打靶归来,恰是一幅壮美之打靶归来图,而后“日落西山红霞飞”一句便脱口而出,继尔并无太多构思,下面三句便成流淌。于是一首唱遍中国之歌由此萌芽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歌声满天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短短28字,一幅打靶归来图便跃然而出,激荡于战士心海。此四句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浑然天成。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诗眼乃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及表现力最强之关键词句。苏轼有言:“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元好问亦云“愚轩具诗眼,论文贵天然。”“打靶归来”即为歌眼,无此标题,则无后四句之画面;无四句之画面,后面之词即是无源之水,皆政治口号,索然无味矣。故词眼,全歌之统帅之灵魂。先生之标题,乃神来之笔。此诗为先生所在部队《战士诗选》首发,继尔在沈阳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选集》刊出,兄弟部队王永泉谱曲,由此,《打靶归来》始在军中悄然流行。一日,先生在抚顺海浪部队操场听到高音喇叭播放《打靶归来》,不禁惊愕万状:此非吾之诗也?已谱曲传唱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世间之事,太多巧合。牛宝源、王永泉,一源一泉也,牛宝源为源,王永泉正是源中之泉,先源后泉,佳词妙曲,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打靶归来》刚一问世,便迅速飚红,红遍全军,唱遍全国。1960年《打靶归来》荣获全国业余歌曲创作比赛一等奖。1964年9月,获沈阳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优秀奖,同年9月11日,再传捷报,在全军队列歌曲大赛中,《打靶归来》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优秀奖,先生并被评为部队业余文艺创作标兵。同年冬,先生在全师积极份子代表大会上做业余文艺创作先进事迹报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先生甘为人梯,善于发现人才并及时宣传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刘精松,沈阳军区原司令员,先生朝夕相处之战友。宝源见其才智过人,品质高尚,便在媒体极力推介。精松因此脱颖而出,一路走来,重任屡更,竟至封疆大吏----沈阳军区司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坦克驾驶员郭为民忠任劳任怨,肯于学习,技术突出,先生将其事迹写成数来宝,在《辽宁日报》整版推出,郭为民不负先生之荐,由排长到指导员、团参谋长,师参谋长,直至沈阳军区副参谋长,获少将军衔。经先生宣传推介者多矣,识贤荐能,功莫大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先生于文艺创作优质高产,军旅20年,笔耕不辍,时有歌词、曲艺等佳作见诸《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战土》等军内外杂志报刊。相声《车行记》反映部队新人新事,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后,经侯宝林同志推荐,由刘宝瑞、郭启儒表演,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曲艺作品《哪个厉害》、《革命需要这样的兵》、《英雄大战第一线》、长诗《指导员的暖水瓶》等,在《解放军文艺》发表,受到军内外欢迎。部队宣传干事少有立功授奖者,然牛宝源受到总政表彰,立三等两次,各种荣誉难以数计,可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十年动乱,先生任军代表,多次调停制止重大武斗流血事件,拯救无数生命,此其无量功德也。先生年已八十有四,然身体矍铄硬朗,鹤发童颜,中气十足。冥冥之中,莫非上苍之福报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0 年,抚顺市组建文工团,先生任第一副主任,亲自组建抚顺芭蕾舞团,率团赴上海芭蕾舞剧团学习。回抚后,芭蕾舞剧《白毛女》于抚顺成功上演、其主抓之交响乐《沙家浜》、钢琴伴唱《红灯记》亦相继推出,轰动一时,好评如潮。至今抚顺文艺界犹忆牛宝源负责抚顺文工团时之辉煌,对其赞誉有加,称其为人正派,待人亲和,凝聚力强,想他人之不敢想,做他人之不敢做,承前启后,屡放卫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先生乃文化中人,1970年解甲归田,历经周折,归口文联。市文联欲创办书画院,先生为不二人选,出任书画院副院长兼经理。凭借社会威望,编委给编制,财政出资金,抚顺书画院应运而生。为推介抚顺书画人才,先生不遗余力,再做奉献,书画界朋友多有受益者。书画院至今仍为文联事业单位,先生之功,不知为人记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4年,先生光荣退休,老骥伏枥,华丽转身,再次创业,荣任律师。先生乃正直耿介之士,律师之任,正适其所,为人代言,申张正义,多有建树。先生一篇辨护词,为国家司法部门定为精典,向全国推荐。歌词已名噪天下,讼词亦再获盛誉,隔山跨行,又创佳绩,先生之才之之智足令惊羡!2012 年,中国文联、中央电视台举办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晚会,先生应邀参加,主持人现场介绍先生事迹,会场掌声如雷。2002 年,先生事迹选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 》大型系列丛书,2003年北京大学(建党摇篮)等单位编写《中国当代杰出共产党人》,先生事迹,赫然其中。一生付出,实至名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先生不忘初心,信仰坚定,先进本色,历久弥鲜;先生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直面丑恶,不畏权势;先生笔耕不辍,宏扬正气,激励奋进,誉满华夏;一首《打靶归来》是其平生压卷之作,有书万卷虽可道,一句足以惊天下,有诗证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歌声嘹亮壮军营,唱遍中国海陆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著作何必夸等身,先生一曲世扬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程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