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对贾诩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

张轩

<p class="ql-block">以前写的东西,算是个脑洞吧,千万别当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安二年正月,曹操在宛城遭遇了他人生最离奇的一次危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这个人戎马一生,遭遇过无数次危机。三十六岁那年他参与讨伐董卓,在荥阳被徐荣打得惨败,连人带马都被箭射中,若不是曹洪舍命保护,几乎就死在战场上;四十六岁的时候,他在官渡与袁绍对峙,差点被一名近在咫尺的刺客刺杀:五十七岁那年,他在潼关被马超的关西联军半渡而击,险些晚节不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曹操这一生的所有危机加到一块,都不及他在宛城遭遇的这一次这么有戏剧性、这么离奇、这么充满了重重迷雾。围绕着这次危机的种种隐情,更是宛如丝线般繁复杂乱,直至许多年后,仍旧能让人们感受到它的余波回荡,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捋清这次事件的脉络,还得要从董卓进京说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平六年,何进要诛杀十常侍,从关西召回了大军阀董卓。董卓没有孤身一人回京,他带了大批如狼似虎的西凉士卒,这些士兵由对董卓忠心耿耿的关西将领们统帅着,成为他独霸朝政的武力基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将领中有大名鼎鼎的吕布、李催、郭汜,还有知名度稍微逊色一点的樊稠、牛辅、张济。在牛辅的手下,有一个中年人叫做贾诩,他的智谋深不可测;在张济手下有一个年轻将军.是他的族侄子,叫做张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贾诩与张绣应该互相认识,彼此见过面,可能交情还不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凉军的好日子很快结束了。初平三年,董卓死在了吕布和王允的手里,西凉军团分崩离析,人心惶惶。李催、郭汜和张济等人商量,干脆分好行李跑路算了。这时候,贾诩站出来,提了一条被誉为三国第一毒计的建议:“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了贾诩的鼓励,西凉诸将鼓起勇气杀回长安。一番大战下来,结果是王允身死,吕布败走,只剩下一个孤苦伶仃的汉献帝刘协,沦为西凉将领的傀儡。从此以后,汉朝的中央权威彻底崩溃,群雄趁机崛起,天下真正进入大乱的时代——裴松之指责说,贾诩是东汉走向灭亡的刽子手,这个评价不算公允,但也不算太离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照常理推断,能够以一句话灭亡汉朝的人,一定是个雄心勃勃的大野心家。可贾诩的表现,却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他既不争功,也不夺权,婉拒了西凉军的犒赏,反而斡旋于西凉军与朝廷之间,小心翼翼地呵护风中残烛的汉室,许多汉臣因他而得以活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催、郭汜在长安闹得越来越不像话,贾诩决定离开这块是非之地,遂找了个借口,前往华阴投奔他的老乡段煨。同时离开长安的,还有张济与张绣。张济一向看不起李催、郭汜这两个家伙,干脆带领部属前往弘农驻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遍地饥荒,缺衣少食。张济手下士兵甚多,没有粮食吃,只得向南进攻荆州的穰城。结果在攻城之时,张济中箭而死,他的侄子张绣顺理成章地接管了整支军队,移屯到了宛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绣终于开始独当一面,可是他的部队缺少粮草,又四面受敌,这个老大不好当。在他困惑之际,张绣忽然想到了贾诩。张绣听说,贾诩在段煨那里过得并不愉快,一直被后者猜忌。张绣便写了封信给他,希望能得到他的襄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贾诩权衡再三,决定前往宛城。有人劝他说这么一走了之,会引起段煨的猜忌。贾诩却回答说段煨这个人,表面热情,生性多疑,我在这里呆久了早晚要出事。现在我走了,他反而会指望我成为外援,必能厚待我的家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果然如贾诩所预料的一样,段煨欢天喜地把他送走,对他留在华阴的老婆孩子关怀备至——从这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贾诩把人性看得有多么透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绣对贾诩的到来喜出望外,以小辈的身份执礼。至此,我们故事的两个主角合流一处,开始了在南阳(宛城)的割据生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一转眼便到了建安二年。故事的第三位主角——曹操终于出现,骑着他心爱的宝马绝影朝着宛城飞驰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几年曹操干得不坏,他把最大的威胁吕布打回徐州,重新夺回了兖州的控制权。更重要的是,他听从了荀残的建议,把汉献帝刘协迎到了许都,开始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好日子。在东有吕布,北有袁绍的压力下,曹操决定着手翦除许都周围的威胁,以便为接下来的大战做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个落入他视野的,就是盘踞宛城的张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点齐大军,前往宛城讨伐。当曹军走到清水的时候,张绣忽然派来一个使者,宣布投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张绣的这个决定,曹操喜出望外。张绣是一员骁将,麾下又是同时代战斗力最为凶悍的西凉兵,能够兵不血刃拿到这样一支军队,绝对是天降横财。张绣在信里说,希望曹公能够前往宛城受降,曹操欣然应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历史记载,当时曹操带去宛城的部队并不多,跟随左右的只有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这是一种诚意的姿态,表明了受降者的坦荡胸襟与信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坦荡胸襟最终却让他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带着儿子、侄子和爱将抵达宛城之后,受到了张绣的盛情款待。在席间,曹操看到了一个生得极其秀美的女子。这个女人是张济的老婆、张绣的婶母。她的姓名早已经失传,《三国演义》里称她为邹氏,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姑且如此称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邹氏的相貌一定很漂亮,否则也不会引起曹操的垂涎。曹操这个人十分好色,他看到美人当前,竟不顾她孀居寡妇的身份,公然纳为小妾。这个举动让张绣大为恼火,自己刚刚投降,曹操就把婶母纳为姬妾,这若是传出去,天下都会以为张绣是卖婶求荣。这时候的张绣,心理开始失去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曹操又在这座天平上加了另外一个重量级砝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看到张绣麾下有一员大将叫胡车儿,生得威风凛凛,不由得起了爱才之心,从兜里掏出金子亲自赏赐给他。任何时代,收买贴身警卫员都是件极其敏感的事情,曹操这么做,让张绣以为他打算买通左右来刺杀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在宛城的横行无忌,让张绣非常恐惧,他开始对投降这件事感觉到后悔。这时候,贾诩向他献了一条毒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贾诩的策划下,张绣假意向曹操请求,说我军驻扎在城外低洼处,想搬迁到高一点的地方。曹操允许了。张绣又说,这次搬迁路过您的营地,我们的车子少,承受不了太重的物品,士兵的铠甲能不能让他们自己穿着。曹操也同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说这种要求应该引起曹操的疑惑,可他那时候沉迷于邹氏,根本无暇理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张绣军身披重甲,进入曹军营地突然发难。猝不及防的曹军大败。曹操在惊慌之际夺马就逃,典韦守在门口,力抗几十倍的西凉士兵,最后英勇战死。曹操杀出营地以后,又被射中坐骑,长子曹昂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自己却与曹安民一同战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宛城之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宛城之战以后,张绣与曹操恢复了战争状态,多次争斗。一直到官渡开战前,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第二次投降曹操。曹操当时正处于与袁绍对峙的紧要关头,张绣的投诚无异于雪中送炭。曹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仅给自己儿子曹均跟张绣女儿订了一门亲事,还封了两千户的封邑给他——要知道,连曹操最亲信的将领都没被得过这么多封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让全天下人都看到,他曹孟德爱才如命,连宛城的仇都可以一笑泯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张绣跟随曹操北征乌丸,还没抵达,便离奇地死掉了。《三国志》里没提他是怎么死的,《魏略》里却给我们讲了一个有点让人心寒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的儿子曹丕多次请求会见张绣,见到以后,曹丕怒发冲冠,大声叱责说:“你杀了我兄长曹昂,怎么还敢有脸在我家混吃混喝!”张绣听了以后非常害怕,很快便自杀身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条记载里充满了疑点。张绣是曹操为了宣扬自己爱才而树立起来的统战人物,是摆在橱窗里给天下人看的,所以曹操绝对不会追究张绣在宛城的黑历史,否则就会让天下人看到笑话,把他曹孟德当成一个沽名钓誉、毫无诚信的伪君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尚且不敢提及那段历史,曹丕又怎么敢跳出来乱讲话?曹丕那一年,已经二十岁了,不是个口无遮拦的小孩子,不会不知道追究宛城之战的严重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非是有人在背后授意曹丕这么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者说,曹丕当时不过是曹操的子嗣之一,是不是曹操接班人尚无定论。张绣身为统军大将,何至于对这么一句话害怕到要自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非张绣觉察到曹丕是被人授意这么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合种种迹象表明,张绣自杀的幕后推手,正是曹操本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从来没有忘记宛城的仇,只不过迫于袁绍强大的压力,不得不厚待张绣,以示自己有容人之量。现在袁绍已经灭亡,整个中原无人能抗衡曹操。这时候,曹操觉得差不多该秋后算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把张绣直接推出去杀了是不行的,政治上影响太坏。于是曹操便授意曹丕出马,张绣面对曹丕的指责,完全心领神会,却又无可奈何。他知道曹操不会放过自己,为了家族的安全,这位西凉将领只能无奈地选择了自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前的隐忍,是曹操身为一个政治家的手段;如今的翻脸,是来自一个父亲的复仇。就这样,曹操双手干干净净地除掉了张绣,没有背负任何挟私报复的骂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疑点就在这里出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没记错的话,宛城之战,是张绣和贾诩两个人联手做出来的——更准确地说,是张绣听从了贾诩的策划,才反叛曹军,袭杀曹昂、曹安民与典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真凶之一的张绣死了,那么另外一位主谋贾诩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贾诩没有被打击报复,更没有被杀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贾诩的地位与日俱增,逐渐成为曹魏阵营举足轻重的谋士,几能与荀或荀攸叔侄抗衡。甚至在魏国最关键的立嗣问题上,曹操别人都不问,偏偏要问这位贾诩的意见。贾诩的看法,最终给曹丕、曹植的立嗣问题一锤定音,决定了魏国接下来的政治走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等到曹丕篡汉当上皇帝以后,贾诩被封为太尉,位极人臣。这位老人一直活到七十七岁才去世,结束了传奇的一生。与张绣相比较,贾诩的人生可谓是风光无限,当了大官,出了大名,长寿人瑞,而且还得以善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实在有些不公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带着这种想法重新去看史书的时候,便会发觉许多有趣的细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中,《曹操传》、《张绣传》、《典韦传》里都提及了宛城之战,写得都非常详细。可是,这些记载里都绝口不提贾诩的名字,只说“绣掩袭太祖”、“绣复反”云云,仿佛贾诩根本不存在。到了《贾诩传》里,更有趣了,整个“宛城之战”这么一个重大事件干脆被全部删掉了,前头讲完贾诩投奔张绣,下一段便非常突兀地开始讲张绣与曹操的第二次交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直到许多年后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才明确地提出了“绣从贾诩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分歧上,我更相信裴松之。张绣对贾诩一向言听计从,前期与刘表结盟,后期放弃袁绍投降曹操,都是出自贾诩的建议。宛城之战这么大的决策,张绣绝对不可能绕过贾诩单独行动,或者可以这么说,没有贾诩的怂恿,即使曹操睡了张绣的媳妇,他恐怕也未必敢反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寿的史料都是采集自魏国的档案,他在《魏书》里的记录,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魏国的政治态度。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得出来,魏国朝廷对于贾诩在宛城之战中扮演的角色,从来都是讳莫如深,干脆提都不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裴松之引用的“贾诩策划宛城之战”的记载,注引自《吴书》。《吴书》是东吴国官修的史书,不必避讳魏国的政治事件,裴松之是南朝宋时人,更不会给曹魏隐瞒什么。所以这一条非常关键的记录被魏国删除,却保存在了吴国的历史记录里,并被裴松之补注到《三国志》里,得以流传后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终曹魏一朝,都在极力避免谈论贾诩与宛城之战的关系,并删除了所有的直接记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真叫人有些糊涂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曹丕父子对张绣恨得咬牙切齿,却对真正的策划者贾诩倚重有加,甚至不惜抹煞他这一段黑历史。如此厚此薄彼,实在是诡异之极,其中必定隐藏着什么我们没有注意到的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氏父子对待张绣与贾诩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态度,给我们揭开了幕布的一角。现在,让我们重新检视一下宛城之战,看看究竟有什么重大的细节被遗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三国志》、《吴书》、《傅子》、《魏书》、《世说新语》等史料里,对于宛城之战的记载或详或略。《典韦传》里说:“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吴书》里说:“绣降,用贾诩计……绣乃严兵入屯,掩太祖。太祖不备,故败。”《曹操传》则最为简略,只说:“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合这三条史料,可以捋清一个大概的脉络:曹操至宛城,张绣开始热情迎接,然后忽然叛变,把曹操杀了一个措手不及。但这三段史料都没提及张绣叛变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原因,记录在《三国志·张绣传》里:“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段记录告诉我们两件事。一,张绣叛变的原因,是因为张济的老婆被曹操睡了;第二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先动手的不是张绣,而是曹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真正的宛城之战,与我们脑海里想象有所差异。在一般想象中,曹操是抱着邹氏在大营淫乐,完全失去警惕,方被张绣乘虚而入:可实际上,曹操早就有了除掉张绣的计划,都已经打算动手了,可惜被张绣或者贾诩抢先出招,占了先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这样一来,一个巨大的矛盾浮出了水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暂且回顾一下张绣突击曹营的战前准备:他报告曹操想要把部队移动到曹营附近的高处,曹操同意了;他又报告曹操,说车子太轻,希望把甲胄都套到士兵身上,曹操也同意了。于是他打着“移屯”和“车轻”两个借口,把身披重甲的西凉精锐送到了曹营附近。曹军没有防备,结果一冲即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实际上,从《张绣传》里我们都知道了,曹操自从睡了邹氏以后,已经觉察到了张绣对自己不满,也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杀绣之计”。这个时候的曹操,对张绣一定充满了警惕。试想当你知道一个人对你起了杀心的时候,又怎么会轻易允许这个人的部队身披甲胄靠近自己营地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非,曹操认为这支部队逼近曹营,不会对自己的计划造成影响——甚至可能他认为对自己的计划有好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刚才引用《张绣传》的史料里,有这么一句:“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在这短短的一句话里,有四个字特别值得注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密有”、“计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密有”,意味着曹操的“杀绣之计”正在悄悄地筹谋着,而且要保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保密,显然不是针对曹军自己,而是要瞒住张绣——一可是曹操试图隐瞒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知道,曹操前往宛城时,把主力部队都留在了舞阴,随身带的兵力不多,而张绣的全部主力此时都集结在了宛城。两下比较,曹军在数量上处于极劣势。曹操如果想要干掉张绣,硬拼是不可能的,势必要在张绣内部寻找一个内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试图隐瞒的,正是这位张绣营中的“内应”。曹操对这位内应提出要求,要求他配合自己攻杀张绣。他们之间的合作极其敏感,所以这里才用了“密有”二字,来渲染这两者来往的保密程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再看下两个字:“计漏”。意思是计划泄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底谁把这个计划泄漏出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个“密有”的绝密计划,曹营知道这件事的人除了曹操,恐怕只有曹昂、典韦等高级干部,他们绝不会向张绣泄漏机密,唯一一个既参与了“杀绣”计划,又可能会泄漏出去的人,只有那个宛城的“内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一步想,恐怕那个“内应”从一开始就没安好心。他与曹操只是假意合作,目的是为了套取情报,并让曹操丧失警惕。先“密有”、再“计漏”,四个字正好勾勒出了这位“内应”的全部作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甚至能大概猜到这个内应的身份:胡车儿。曹操曾经亲手馈赠黄金给这位将领,对他很是喜爱,选择他做内应再合适不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想而知。胡车儿带领一批士兵前往曹营申请移屯、披甲二事,曹操知道是他带的兵,遂放下心来,不予提防。结果胡车儿在接近曹营以后,突然发起攻击,猝不及防的曹操惊慌败走,几乎丧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看到,这是一个十分精致的多层阴谋。曹操意图拉拢胡车儿除掉张绣,张绣——其实应该是贾诩——却将计就计,让胡车儿反过来误导曹操,顺利把突击部队送入曹营。这一次突袭曹营的计划,以有心算无心,可谓是志在必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贾诩这个人对于阴谋的操作能力和对人性的把握,实在是妙到毫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这又引发了另外一个矛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叛曹操是一件代价高昂的事情,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成功的标志只有一个,那就是将曹操本人杀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确保曹操一定死?以贾诩滴水不漏的行事风格,除了突击曹营的胡车儿以外,他一定还安排了其他部队在营地周围对曹军逃兵进行阻截,务求全歼。这里是宛城,张绣军对地理远比远道而来的曹军熟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战果呢?张绣成功地杀死了曹营里大部分重要将领,可是却唯独让曹操逃了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贾诩向来算无遗策,怎么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掉了链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看看曹操逃亡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是《典韦传》里记载的:“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也就是说,曹操在发现自己被偷袭之后,骑马逃跑,全靠典韦一个人挡在门口,阻挡追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是《魏书》记载的:“公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曹操骑着绝影一路狂奔,半路被流箭射中,曹操自己也在右臂中了一箭。这时候绝影即使不死,也跑不动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是《世语》所记:“昂不能骑,迸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曹昂受了伤,无法骑马,便把马让给曹操。曹操顺利逃走,曹昂却因此而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逃亡过程揭示给我们两件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曹操逃跑的方向一路没有遭遇任何伏兵,他所遭遇到的最大危机,是身后追兵射来的几支流箭,没有任何短兵相接的记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试想一下,杀死曹操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智谋通天的贾诩竟然会忘记在曹操必经之路上安排几路伏兵,这怎么可能?这非但与贾诩的能力不符,根本连基本的军事常识都不符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事实告诉我们,张绣军确实没有堵截,他们只是尾随追击,追了半天追不上就回去了。这些西凉出身的骁勇骑兵们,竟然连一个受了伤的曹操都无法赶上,实在有些古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曹昂被杀死了,而且是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更透着一丝古怪。典韦在同一夜被杀,但他是在军营里拼死抵抗,杀敌无数,所以战死顺理成章。可是曹昂当时的情况不能骑马,可见受伤很重。对于这种身份贵重又丧失抵抗能力的大人物,按照常理应该是活捉起来,才更有利用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张绣的士兵二话没说,就把曹昂杀死了,仿佛他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卒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两个低级错误,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贾诩对杀死曹操这件事,似乎根本没怎么上心,既不派人堵截,也没有认真派西凉骑兵追击——可他却对杀死曹昂有着莫大的兴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贾诩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那么只有一种解释,他是故意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么推论下来,贾诩苦心孤诣营造出这么一个杀局,真正的目标,难道不是曹操,而是曹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不是太荒谬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姑且搁置这个疑惑,把目光暂时聚焦在曹昂这个年轻人身上,看看他究竟有什么样的特别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昂,字子修,是曹操的长子,年龄不详,估计二十多岁,接近三十。曹昂的母亲姓刘,早亡,他从小是被曹操的原配正室丁夫人抚养长大的,与丁夫人情同母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昂从小就跟随曹操四处征战,表现优异,在曹操的刻意安排下积累了大量军事与政治经验,是他苦心培养的接班人。宛城之战真正让曹操痛彻心肺的损失,不是名驹绝影,不是名将典韦,更不是曹安民,而是曹昂。曹操一直对张绣耿耿于怀,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这个仇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曹昂的死,最痛心的人不是曹操,而是他的养母丁夫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丁夫人从小看着曹昂长大,听说他战死以后,如同五雷轰顶。曹操从宛城返回以后,为了收买人心,表现出一副对典韦之死痛心疾首的模样,大肆纪念。这让丁夫人极度不满,找到曹操痛哭道:“你害我儿子战死,就一点都不想念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被骂得生了气,便把丁夫人赶回了娘家。曹操原来以为丁夫人会因此服软,却没料到丁夫人是个刚硬脾气,在娘家一呆就不回去了。曹操自己先沉不住气,跑到丁夫人家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丁夫人恰好在织布,有人告诉她你老公来看你了,丁夫人根本不搭理。曹操硬着头皮进屋,摸着丁夫人的背恳求道:“跟我坐车回去吧。”她头也不回,织布如旧。曹操出了门,又喊了一句:“你真不跟我回去吗?”屋子里寂静无声。曹操叹息道:“看来你是真打算跟我决裂了。”然后灰溜溜地离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回去以后,跟丁夫人离了婚。可没人胆敢去娶曹操的女人,丁夫人便独居在家,直至病逝。后来曹操晚年的时候,感叹说我这一辈子干的事情都不后悔,只有一件事怀愧在心。如果我死后碰到子修(曹昂),他若是问我母亲何在,我该怎么回答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丁夫人跟曹操离婚以后,曹操很快把另外一位姬妾扶正。这位姬妾姓卞,出身不太高,是个舞女。不过卞夫人长得特别漂亮,在二十岁那年被曹操纳为妾,备受宠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位卞夫人别看出身低贱,却有一个十分争气的肚子,先后为曹操生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都不得了:老大叫曹丕,老二叫曹彰,老三叫曹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以卞夫人的出身,最终会以一个妃子的身份终了一生。她的儿子们会被封为藩王,在各自封地里颐养天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宛城一战,让她的人生出现了转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昂之死与丁夫人的被废,一下子让曹氏一族腾出来两个至关重要的位置。而卞夫人和她的三个孩子,是这两个位置最有力的竞争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对卞夫人来说,可真是一个意外之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当我们再回想起曹操在宛城逃亡时的离奇经历,不禁要涌出一个疑问:“这,真的只是意外之喜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卞夫人来说,什么样的宛城之战才是最有利的结局?是曹昂死亡,曹操不死。这样一来,她既可以确保世子之位得手,又可以确保曹氏势力的兴旺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概率极低的事情,根本不必指望能碰到——但如果有什么人有意识地在背后推动,这件事发生的概率,便会大幅上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一夜,张绣军放过了最大的目标曹操,却杀死了没有抵抗能力的曹昂,仿佛他们不是按张绣和贾诩的部署,而是严格按照卞夫人的利益图纸来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根据破案逻辑,最大受益人不等于是凶手,可这一次,实在是有些太过严丝合缝了,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有人为操作的痕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夺嗣,本来就是历史中最为丑恶的事情之一。在权力面前,亲情道德什么的全都要退居二线。即使用最大的恶意去猜测.有时候都无法触及它的极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再一次在史料,中翻检的时候,猛然发现,宛城之战的结局,远远要比想象中更符舍卞夫人的利益。这片笼罩在宛城上空的黑幕,陡然被扯开大大的一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丕在《典论》里曾经自叙平生,他写道:“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来当时在宛城的,不只有曹昂、曹安民和典韦,还有日后的魏文帝曹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当时只有十岁,也跟随父亲来到了宛城。当袭营事件发生以后,曹丕骑马独自跑掉了。看看,年仅十岁的曹丕逃过了贾诩的精密围杀,逃过了西凉骑兵凶悍的追击,不但活了下来,而且完好无损——这已经不能用奇迹来解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看到,贾诩安排的这一次袭营,实在是一次无比精确的打击:杀死了世子曹昂,卞夫人的丈夫曹操乘马得脱,卞夫人的长子曹丕乘马得脱。不仅完美地干掉了卞夫人希望消失的人,而且放跑了所有卞夫人希望活下来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切,就像是卞夫人与贾诩早就商量好的一场戏,每一个转折,每一个人物的结局,都被脚本早早安排妥当。卞夫人和贾诩,这两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人物,却在宛城联手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阴谋大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会问,卞夫人在这里获得了足够的利益,她有动机;可是贾诩呢?他做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他辅佐的张绣能从这次叛变中得到什么好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案是:张绣得不到任何好处,他只是贾诩手里一枚可悲的棋子。而贾诩,在这次策谋中可是收获大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纵观贾诩的一生,我们会发现,这个人虽然智谋无双,但却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他的所有行动,都是从维护自己利益出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初董卓身死之后,西凉将领们要撤回关西。贾诩意识到,自己没有兵权,一旦王允反攻倒算,他没有反抗能力。于是贾诩给西凉诸将献了毒计,怂恿他们一起反抗杀回长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长安城里,他意识到李催、郭汜的胡作非为早晚要完蛋,便有意识地给汉臣们施舍些小恩小惠,赚取声望,然后抽身离开,投奔段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他意识到段煨要威胁到自己生存的时候,又一次毫不犹豫地离开,找到了张绣。张绣对于贾诩来说,是一个很理想的主公:战力很强大,但没什么脑子,对贾诩言听计从,容易控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仔细分析就能发现.贾诩对张绣的每一步安排,都是处心积虑,精心计算的。贾诩在张绣帐下,一共为他做了三次至关重要的决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决策是清水降曹。这一次投降,是贾诩施展他惊人谋略的前奏,目的只是为了把曹操骗来宛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便是贾诩怂恿张绣在宛城叛曹。这一次叛变的结果对张绣来说一点好处也没有,只是平白惹起来曹操滔天的仇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贾诩呢,他在策划时故意放走曹操、曹丕,杀死曹昂,对卞夫人施了一个巨大的人情。这份人情既是恩情,也是要挟,为贾诩日后在曹氏的生活埋下了一个伏笔。换言之,贾诩通过这两次反复,拿张绣的政治生命换来了自己的一份偌大好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决策,是在袁、曹交战的时候。当时大家都认为该去投靠势力强大的袁绍,唯独贾诩力排众议,说服张绣第二次投降了已成死敌的曹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曹操一定不会原谅,可贾诩偏偏算准曹操在大战之际,一定会优待张绣,以示容人之量。等到袁绍失败以后,大家都称赞贾诩有远见,预见到了袁绍的败亡,为主公张绣找了一条好出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决策被视为贾诩最精彩的谋略之一,一直到现在还被人拿来证明贾诩的英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我们仔细想想,这个决策里,真正得利的是谁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绝不是张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绣杀了曹昂,与曹操已是死仇。即便大战在即曹操不敢对他动手,也早晚会用其他手段把这股怨气发泄出来。后来的历史证明,曹昂始终是曹操的一个心结,终于逼死了张绣。假如张绣去投奔袁绍,或许无法改变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命运,但至少要比在曹操麾下要安全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谙人性的贾诩,对这一点不会猜不到,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说服张绣去投降曹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张绣宣布投降以后,曹操高兴地握着贾诩的手说:“让我信重于天下的人,是你啊。”听到没有,曹操用的是第三人称单数,单指贾诩,没有张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绣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错投了主公,埋下了杀身之祸,所换来的,不过是贾诩一个人的名声大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绝的是,没有人会因此指责贾诩,因为张绣确确实实地得到了曹操的礼遇,大家只会赞美贾诩的先见之明。至于张绣投靠曹操以后会发生什么,那就不是贾诩的责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获取最大利益,规避了最多风险,还叫任何人都挑不出错,贾诩的手法之绝,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见贾诩当初投靠张绣,只是利用这个单纯的青年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然后待价而沽,踩着张绣的肩膀攀爬上更高、更安全的位子。他为张绣打造的每一步规划,最终都是为了自己。张绣就如同是一株乔木,被贾诩这根藤蔓死死缠住,表面上两者共生,实际上却是藤蔓吸干乔木最后一滴汁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甚至有一个极端的猜想,说不定整个宛城之战,都是贾诩一手策划。他拟定好计划,暗中主动联络卞夫人,说我会给你和你的孩子带来机会,你也需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帮助我。卞夫人无法抵受这种诱惑,与贾诩开始了合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比起张绣的悲惨结局,贾诩在曹营的生活要快乐多了,因为他有一个坚定强大的盟友——卞夫人。卞夫人对贾诩,恐怕是既敬又怕,既对他在宛城下的恩情由衷地感激,也对他掌握着自己的秘密感到恐慌——如果曹操知道曹昂的死与卞夫人息息相关,那么事情将不可收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操对贾诩的才能十分赞赏,再加上卞夫人一直吹着枕边风,曹操不知不觉地把宛城的仇恨全部转移到了张绣头上。贾诩此后的仕途一帆风顺,平步青云,成为三国混得最好的几个人之一,与张绣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曹丕、曹植长大以后,开始为了立嗣而明争暗斗。贾诩作为魏国重臣,选择了支持曹丕。曹丕曾经向贾诩请教过如何当上世子,贾诩面授机宜,给了他不少建议。而当曹操问贾诩究竟选谁为继承人时,贾诩婉转巧妙地暗示他,应该立曹丕。在贾诩的帮助下,曹丕终于夺取了世子之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贾诩为何如此力挺曹丕呢?原因无他,实在是因为曹丕是当年宛城阴谋的参与者——尽管他那年才十岁,未必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参与者就是参与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植虽也是卞夫人的儿子,可在宛城之战这件事里,他是完全无辜的。如果曹植当了皇帝,宣布彻查宛城事件,那么连曹丕带贾诩都要倒大霉;但如果曹丕当了皇帝,宛城事件便会被彻底掩盖起来,没人会再提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丕没有辜负贾诩的厚望。当他篡位当了皇帝以后,下令销毁以及修改关于宛城之战的一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陈寿的《三国志》里,看不到半点贾诩与宛城之战有关联的记载。而贾诩则被授予太尉之职,用来酬谢他为自己和自己母亲所做的一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贾诩明白自己所隐藏的秘密有多么深重,他对于曹丕不能完全信任,害怕有一天会被皇帝灭口。于是,这位策谋深长的老人老老实实地蛰伏起来,平平安安地度过余生。史书记载贾诩在魏国的晚年生活是“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完全是夹起尾巴来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下人都称赞他是懂得韬光养晦的智者,哪里知道这位智者不得已而为之的实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宛城之事尽管保密功夫做得极好,曹丕和贾诩都闭口不谈,可还是有丝丝缕缕的猜疑与揣测在隐秘地流传着。我们在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尚且可以凭借只言片语推断出事情的真相,当时的人显然更有条件进行推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本叫做《苟勖别传》的史料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晋武帝的时候,司徒的位置出现了空缺,就问荀勖什么人可以接任。荀勖回答说:三公是极其尊贵的职位,不可以轻易授予别人。当年魏文帝曹丕授予了贾诩太尉的职位,孙权在江东听到以后,为之嘲笑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下人都认为贾诩是高人,为何孙权却要嘲笑他呢?莫非是知道贾诩的什么丑事,觉得这种小人不配担任三公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联想到南朝宋时的裴松之,恰恰是从吴国的官修史书里找出了贾诩与宛城之战的联系。我猜,大概是宛城之战被当时的人猜出一点端倪,流传到了江东,被孙权听到了一部分真相,特意记录在史书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后来之人翻开满是灰尘的木简,这些只言片语会变成一把古旧的钥匙,引导着我们打开一扇大门,门后是一个充满阴谋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个世界里的建安二年春夜,贾诩就这么矗立在宛城城楼之上,安详地等待着。不知在那个时候,这个宛如恶魔一般的男子会低声呢喃些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