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无花果天牛是鞘翅目叶甲总科天牛科昆虫的总称,有很长的触角,常常超过身体的长度,全世界约有超过20,000种。有一些种类属于害虫,其幼虫生活于木材中,可能对树或建筑物造成危害。</p><p class="ql-block">体长37~42mm。体色灰褐色;前胸背板有2枚鲜明的橙红色斑点,标本则会褪色;翅鞘左右各具4枚纵向排列的白圆点,白圆点的大小或数量个体差异极大。近似种大白条天牛(B. davidis)体型较大,白点较多,数量较稀少。</p><p class="ql-block">成虫出现於夏季,生活在低海拔地区。夜晚具趋光性。主要在白天活动,夜间偶而会飞至路灯下,普遍分布在全岛平地至中低海拔山区。</p><p class="ql-block">该虫在本地区两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条内越冬。翌年5-6月开始化蛹,蛹期20天,6月成虫始见,7月为成虫盛发期,8月以后成虫减少。成虫羽化后即交配产卵,卵常产在小枝分杈上方,卵期约2星期。幼虫孵化后先在韧皮部活动,再钻入木质部蛀食危害。11月幼虫开始越冬,到第二年5-6月幼虫继续活动危害枝条,直到11月越冬。幼虫经2个冬季后,至经三年5-6月开始化蛹羽化成虫。</p> <p class="ql-block">细脚骚金龟体长27~30mm。体色多为绿色,部分个体为蓝色或蓝紫色。主要鉴定特征为中,后脚胫节内侧具明显密集的毛丛。雌雄差异在於,雌虫前脚胫节较雄虫宽。成虫出现於夏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喜访花或吸食树液、腐果。</p> <p class="ql-block">台湾熊蝉体长46~51mm。本种为台湾产体型最大的熊蝉类。体色黑色;新鲜个体身体满布金橙色细毛。外观特征:</p><p class="ql-block">上翅透明,前半部翅脉为橙褐色。近似种红脉熊蝉(C.pustulata)的体型较小,且上翅前半部翅脉为鲜明的红橙色。</p><p class="ql-block">生态习性:</p><p class="ql-block">成虫出现於5至9月,生活在平地、低海拔的乔木上。鸣声响亮。</p> <p class="ql-block">台湾小灰蛱蝶展翅宽34~41mm。翅膀表面暗褐色,散生一些橙色斑纹,但上翅前缘近翅端处斑纹为白色;翅膀腹面斑纹位置略同於翅表,但颜色为米白色。雌雄差异不太明显。物种名称种群分布台湾小灰蛱蝶Dodona eugenes种群分布。生态习性本种分布于北部,中南部所产亚种为江崎小灰蛱蝶(D.e.esakii)。成虫出现于夏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喜访花。</p> <p class="ql-block">蚱蜢属农业害虫。形似蝗而略小,头呈三角形,善跳跃,常生活在田陇间,吃食稻叶。</p> <p class="ql-block">学名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p><p class="ql-block">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p> <p class="ql-block">大褐象鼻虫:本种为夜晚会趋光的象鼻虫中体型最大、最常见的。成虫出现于春、夏二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p><p class="ql-block">外观特征:</p><p class="ql-block">体长14~29mm。体色褐色;体背满布小瘤突,部分瘤突为白色或黑色小点。</p> <p class="ql-block">小纹青斑蝶:啬青斑蝶,蝴蝶名称,是一种生活在南亚和东南亚的斑蝶科蝴蝶。与大多数斑蝶科蝴蝶一样,头胸部为黑色,上面布满白色斑点,本蝶在翅膀上具有水青色点状或条状的斑纹,由于比其近似种较小较细,故名「小纹」青斑蝶。雌雄外观无太大差异,区别位置于雄蝶后翅,此处具有突起的囊状性标,雌蝶则无此性标。</p> <p class="ql-block">粗腿缘椿象:体长2.2一2.6公分。体形细长,全身黑褐色或暗褐色。第四节触角(最末一节)呈黄褐色或橙色。前胸背板外侧下缘呈肩角状隆起。各脚腿节末端内侧具微小的瘤突,各脚树节有三节,第一节最长,第二节最短。本种最主要特征为後脚腿节粗壮发达,尤其是雄虫的后脚腿节呈特别粗大的弧形弯曲,且内侧中央有三角状的突起。</p> <p class="ql-block">端红蝶一般是指:鹤顶粉蝶 (Hebomoia glaucippe Linnaeus)是粉蝶科、鹤顶粉蝶属节肢动物。翅展为7.5至11.0厘米;雄蝶翅表白色,雌蝶的翅黄白色;卵呈炮弹形,浅黄色至橙黄色,表面有隆起的纵脊线;蛹体近梭形,黄绿色至黄色,将羽化时前翅近顶端各有1个鲜红色斑;幼虫体色为绿色,前胸足较退化。</p><p class="ql-block">鹤顶粉蝶是中国的粉蝶当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卵特别大,是中国的蝴蝶中最大的,其卵长达3mm。幼虫也是国产粉蝶中最大型的,体长可达76mm;成虫由春天的3月末至入冬的12月末都可见其疾飞的身影,是粉蝶中飞行最快的蝶种。多见于林区和丘陵地区,飞行速度快,较难捕捉成虫。如受到刺激,即流出绿色体液,易导致受伤或死亡。取食多种花蜜。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期,主要寄主于鱼木和槌果藤。</p> <p class="ql-block">胡蜂分布全世界。令人见而生畏。长约16毫米,触角、翅和跗节橘黄色;身体乌黑发亮,有黄条纹和成对的斑点。螫人很疼,但毒性不如常见的大胡蜂(大胡蜂属〔Vespula〕)和小胡蜂(小胡蜂属〔Vespa〕)。蜂窝是纸作的,由蜂王收集的木浆制成。通常较大型的蜂窝单层蜂室可有多达2000多个幼虫室,用多个短柄连接在牢固的悬垂物上或上层蜂室形成圆球状。</p><p class="ql-block">胡蜂的别名还为:黄蜂、马蜂、地王蜂(广西)、地龙蜂、红头蜂(云南、贵州)、大土蜂(台语);台湾大虎头蜂;中华大虎头蜂;黑腰蜂(云南、贵州)。其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山区的丛林中。胡蜂是黄蜂的一种,是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过去称为针尾亚目〔Aculeata〕)中胡蜂总科的统称。世界上已知有5000多种,中国记载的有200余种,在中国分布甚广。</p><p class="ql-block">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的1总科,蜂家族的一员。体壁坚厚,光滑少毛,静止时前翅纵折,具强螫针的蜂类。本总科昆虫通称胡蜂,俗名黄蜂。全世界约有1.5万种,已知5000种以上。中国记载200种。为捕食性蜂类。蜂巢结构:马蜂亚科和胡蜂亚科的胡蜂所建立的蜂巢是用枯枝、叶或者动物粪便所造成的,而非蜂蜡。这一点与蜜蜂及其他胡蜂有所不同。分布区域在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大黄金花虫:鞘翅目金花虫科,为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成虫在冬季仍有机会见到;在寄主植物山漆上偶有非常庞大的族群。</p><p class="ql-block">外观特征</p><p class="ql-block">体长14~17mm。体型硕大;体色橙黄色;各脚胫节、胕节为黑色。无近似种。</p> <p class="ql-block">锹甲科昆虫,又名锹形虫,长椭圆形,多黑色或褐色大甲虫,有金属光泽,皮肤坚实,雄虫上颚大而突出如鹿角状,头大而强,触角膝状(图1),11节,末端3节呈扇状,复眼大,上唇不显,下颚与唇舌隐于下唇下颚,前基窝闭口,中足基节幅广,中胸板短,后胸板较大,鞘翅覆盖全腹,跗节5节,第5节最长。</p><p class="ql-block">幼虫肥大,乳白色,充分成长后呈黄色,与金龟子幼虫类似,但各节缺3个膨起状褶襞。一般生于朽木中,腐植土间,幼虫移动范围较小,故发育程度与其周围环境食物丰富度密切关系,多见于森林地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