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br> 山林、秋雨、明月、清泉,还有那洗衣的女子,这一些看似平常的景象,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br><div> 这些名句流传千古,更重要的是它们也穿越时空,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操,这是我们的财富,也是我们的根。</div>所以在这里也再一次盛情地邀请所有朋友们加入到我们的诗词狂欢。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二年级奠基课程诗词集》第二辑隆重登场了!</font></h1> 梁祖瑞同学为大家讲解《山居秋暝》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font color="#39b54a">◆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br>◆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br>◆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br>◆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font><br> 杨子浠同学带来的是《春夜洛阳闻笛》,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font color="#39b54a">◆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br>◆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font><br> 顾浩严同学介绍了《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br> <font color="#39b54a">◆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br>◆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br>◆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 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br>◆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 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font><br> 闫祉希同学向大家推荐了《如梦令》,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br> <font color="#39b54a">◆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br>◆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font><br> 吴欣遥同学给大家带来的是刘禹锡的《竹枝词》,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弓|用的佳句。<br> <font color="#39b54a">◆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江上舟中传来男子的唱歌声。<br>◆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font><br> 高子欢同学给大家推荐的是《书湖阴先生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br> <font color="#39b54a">◆茅舍庭院由于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自栽种的。<br>◆庭院外一条小河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两座山峰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font><br>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朗朗的诵读中,我们传承了祖国文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慢慢的领悟中,我们改进了自己的言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共读圣贤经典,聆听先哲教诲。<br></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