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安镇中心幼儿园 许峰梅</p> <p> 一间教室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p><p style="text-align: right;">——题记摘自《第56号教室的奇迹》</p> <p> 区角,每个孩子爱去的地方,是幼儿学习生活的样态之一。</p><p> 十多年前,区角的环境就设置在午睡室,上层睡觉,下层成了孩子们玩区角的小天地,统一套板的黄柜子有五六个,一手臂长,分三层,另一边阻断,区角间无互视感。日光灯的光线让上层睡觉的床板全都挡住了,而能露在区角的窗也只剩下那么小半扇,窗帘全拉开到底了,门也全打开了,还是很暗,尤其是阴天更甚。</p> <p> 记得开学前我们都在每个小小的区角前用即时贴剪好小脚印贴在地上,进入区角时几双脚印就得整齐地在它上面盖上几双鞋子,不能超出脚印数。为了增加区角的美观,在区角仅有的墙上和区角柜的光面是用卡纸剪贴好人物动物等大图作为该区角的标志,区角成了我们老师发挥创意展示功力的竞技场。由于装饰性强,把本来就很少的可利用的空间占用了,地面则铺上泡沫垫,每个区角里面来一张长桌,每个区角只有进出的通道,孩子们一个一个进去玩。有时孩子为了争抢入区,动作慢的孩子总是一番哭闹,渐渐地他们也懂了,哭闹是没有用的,是不会为你开后门增加人数的;渐渐地,他们也习以为常地接受事实了;渐渐地,动作慢总轮不到的幼儿也变得不是那么积极了。而作为老师,要进去区角看看孩子们也着实不容易啊,猫腰进区角和撞脑袋成了标配。这一个月下来,脑袋上不知道要撞多少个包,大包也成了包先生们在饭桌上互相调侃的话题。由于区角一个挨着一个,互相捉迷藏打闹的事也会发生,调皮的孩子隔着区角柜向对方互扔材料,有时玩着和区角完全不搭嘎的事,这时就免不了一顿训斥,床板下面的空间要想成为孩子们作品的展示地,则是在里面的一点墙上。但地方有限,下次再贴前必需把这次的拆了才有空地上新,缺少了展示的区角,幼儿缺少成就感,有的就混到时间就出来了;然后我们还有禁令:不是区角活动时间是不允许进入的,一旦有几个孩子进入,也是经常被抓个现形,渐渐地孩子们也牢牢记住了这些禁令。区角虽然对师幼来说透露着压抑,但是孩子们还是乐此不疲地玩着,谁也没有想过没有思考过要去改变它如何去改变它。</p> <p>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是幼教改革的一股春风,照耀着我们每个幼师人的心田,让我们常反思,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言我们的行合适吗?和指南的方向一致吗?会有悖《指南》吗?《指南》指出: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于是我们把《指南》看成了一个法则,一盏明灯,常常解读她,讨论她,经常对照她、去反思、去改变,观念得先改,环境也改了,随之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更要改,改变需要改变的方方面面……</p><p> 于是区角搬家了,住进了活动室里,一个宽敞而又明亮的地方,然后名字改了,美其名曰区域。名字的改变,寓示着环境大了拓展了,不再只局限于一个角,那些统一式的区角小柜从此退休了,换成了各种有趣的区域架,其设计特点都是根据每个区的特色订制的形状各异的柜子,有的象小房子,有的象扇子,有的象个小货架,有的象阶梯,有的长了轮子,可随时移动。建构区更是搬家到外面一整条走廊上,区域活动也不只局限在区域范围内,根据需要延展或调整活动空间,或拓展到活动室中间,或拓展到了午睡室的空地,一切可利用的空间都充分地得到利用,活动空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改变。区角的人数从之前的小脚印限定到后来的区角牌固定人数到现在的灵活无限定,区角的进入从之前的只在一个区角玩到现在的看自己的实际活动情况更换区角。没有了统一套板的区角环境,没有了一板一眼入区方式,没有了互扔东西你躲我藏的场面,区域环境宽松而灵活。幼儿的学习过程学习留痕也从仅有的一点小白墙上的画的体现变成了多样性的环境材料方法的展示,如展示点在大网格,KT板展示墙,半圆形大窗台和窗边护栏,还有走廊的建筑作品实物展示,这些环境全都成了孩子的展示地,每个幼儿都有了充分展示的空间,自己动手去夹、粘、吊,摆放等多种方法展示,呈现内容则有作品,有表征,有记录,有思考,有疑问。把墙面还给孩子,把空间还给孩子,把权力还给孩子,把自主交给了孩子,让墙面充分地与孩子对话,让我们更清楚地去观察孩子解读孩子,观察到孩子的能力兴趣是否受限,根据孩子的需要继续灵活地给以多样化的低结构材料的提供,适合孩子兴趣点,适合不同层次孩子需要,最大限度地契合孩子的生长点。孩子们在宽松的物质和心理环境下学习,找到了更多的学习乐趣,再配上好听的音乐,还增加了时间上的弹性。不仅仅是区域时间,饭后,日常活动空隙,恶劣天气情况下,区域成了孩子们个别化学习的好去处,再加上角色与区域的融合,以及孩子们在区域里就餐,这里就是他们的一个一个小家。区域里没有了禁令,教师也不再是忙碌的穿梭指导者,成了站在幼儿背后的观察者解读者支持者和适时的引导者,而教研活动、饭桌上、下班前片刻都成了老师们智慧碰撞反思改变提高的好时机。</p> <p>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区角里的故事已成往事,区域里的精彩还在继续,愿我们在教育成长路上遇见更美的风景。</p>